四,,蜀軍三校為何不堪一擊?
上文分析,,蜀軍三校按預定防御策略前出險要山口布防,,但是半路上被魏軍一戰(zhàn)擊敗。那么號稱最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蜀軍,,為何在江油以北的山區(qū)作戰(zhàn)中,,很快被擊敗呢?
《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平武縣,,有關尉,。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擔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span>
這段史書記載非常關鍵。今人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分析道:“云“劉主時置義守”者,,謂自建興以來,,魏人只求保有雍、涼,,無力圖蜀,,故后主裁去此關尉領軍,但以廣武民兵守之,,稱為義守,。因其非正規(guī)軍,故易被魏軍摧破,?!?/span>
《華陽國志漢中志》這段記載,很明確的說明了江油守軍的性質,,并非蜀軍的正規(guī)軍,,更不是精銳主力,而只是陰平郡廣武縣的民兵(義守),。
這個分析是很合理的,。蜀軍既然沒有判斷出魏軍敢于偷渡江油,那么在蜀軍兵力捉襟見肘的時期,,怎么可能把三校正規(guī)軍,,幾十年閑置在這個荒僻的江油呢?
三校的兵力,,按照一個校尉營大約800到1000人的規(guī)模,,至少有2400到3000兵力,,這在蜀漢末期一共只有10萬兵力的困難時期,也算是一支生力軍了,。
這樣一來,,也就解釋了,為何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江油蜀軍被魏軍一舉擊敗了,。雖然鄧艾軍是千里跋涉而來,,疲憊不堪,但是還是要比蜀國的民兵更有戰(zhàn)斗力,,這應當是毫無疑問的,。
五、馬邈為何不戰(zhàn)而降,?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蜀軍在江油的防御策略就是前出搶占山口有利地形阻擊敵軍,。江油本身,,在派出了駐防軍的主力三校之后,處于即沒有兵馬,,也沒有防御陣地的局面,。
當三校蜀軍被消滅之后,馬邈只有三條路可選擇:
1,、做一個死士,,沖出去和魏軍拼命,結果就是戰(zhàn)死,。
2,、放棄江油逃回蜀地,回去后估計就是馬謖的下場,,被諸葛瞻斬首示眾,。
3、投降鄧艾,,求的活命,。
想來馬邈也明白這個局勢,一旦魏軍偷渡成功,,就可以直插蜀地內部的平原地帶,而后面已經沒有什么兵馬可以阻擋魏軍了,,結果就是蜀國滅亡,。所以,馬邈既不高尚,,也不算卑鄙小人,,他大體和大多數(shù)蜀國臣子一樣,,在無力阻擋魏軍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
六,、江油何時有關城
對于江油何時建設城,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江油地望,,最早在蜀漢后期隸屬于新置的廣武縣(屬陰平郡),但是廣武縣的縣城應并不在江油,,而在今平武縣北不遠處的涪水河谷中,。但是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注的位置顯然也是錯誤的,因為譚圖竟然把廣武縣標注在了摩天嶺山上,。
《晉書地理志》記載:“陰平郡,,泰始中置。統(tǒng)縣二,,戶三千,。陰平,平廣,?!保ㄆ綇V誤寫,應為平武,,見《晉書地理志校注》)
《宋書州郡志》記載:“平武令,,蜀立曰廣武,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span>
關于早期的廣武縣或平武縣縣治位置,目前有三種說法,,
其一,,就是史學界普遍認為的位于今平武縣北;《元和郡縣志》記載:“龍州江油,。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不置郡縣。魏景元元年,,詔鄧艾征蜀,,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里…..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晉于此置平武縣,。”
《太平寰宇記》載:“江油會,,秦漢曹魏為無人之境,。晉始置陰平郡及平武縣,。”
這里,,《元和郡縣志》明確說明江油,,在秦漢及魏是不置郡縣的,因此蜀漢廣武縣治不在江油,。
其二,,是認為江油就是廣武縣治。平武縣方志辦副編審曾維益等編寫的《平武歷史文集》,、《龍安土司》等著作中,,考證認為江油為當時的縣治。
其三,,是認為青川縣的清溪鎮(zhèn)為廣武縣治,。《四川政區(qū)沿革與治地今釋》(蒲孝榮著)持此觀點。
不過個人以為,,三種觀點中,,還是第一種比較合理。
簡單地說,,第二種觀點說江油是蜀漢廣武縣治,,那么《三國志》在記載鄧艾軍打江油時,就應記載“先登至廣武”,,或者記載“徑出廣武”,,因為“廣武”是縣名,顯然大于“江油”這個小地名,。
而第三種說法也難以成立,,因為《三國志》明確記載鄧艾軍是在景谷轉入小路,再過七百里無人區(qū)到達江油,,這樣,清溪鎮(zhèn)就在這條路線上了,,如果這條路線上有一個縣城,,則無論如何不能是無人區(qū)。
因此,,江油在魏晉時期,,都沒有城,是可以確定的,。
《太平寰宇記》:“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置龍州及江油縣,取江水以稱邑兼郡,。”
《蜀中名勝記》:“古江油郡及縣,,今平武之江油鋪,,是以江水所由矣?!?nbsp;
從這個記載看,,最晚在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因為新設立了龍州以及江油縣,,而這個江油縣的縣治也即縣城,,是設在了江油。一般而言,,縣治這個級別是要建城的,也就是縣城,。故此,,大致可以確定在這個時間江油才有了城。雖然此前這里可能也是一個關,,但是只是一個關口,,不是關城。
最后總結本文觀點:
1,、三國時期的江由,,就是后來統(tǒng)稱的江油。
2,、江油的實際位置,,在今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鎮(zhèn)政府所在地,涪江的南岸,。
3,、江油在三國時期只是一個小地名,最多是一個野戰(zhàn)營壘(江油戍),,而沒有關城,,所以不能稱為江油關。
4,、江油的地形,,就是涪江的一個小沖積平原,完全沒有險要,,不利于防御。
5、蜀軍在江油這里的防御戰(zhàn)略,,和漢中基本是一樣的,,就是當敵軍前來進攻時,江油駐軍沿著石坎河谷向東北前進到預定的險要山口,,依托有利地形阻擊進犯敵軍,。
6、江油駐軍并非蜀漢正規(guī)軍,,而是廣武縣(后改平武縣)的民兵(所謂義兵),,因此戰(zhàn)斗力較差,被魏軍一舉擊敗也在情理之中,。
7,、馬邈是在主力民兵已被消滅,江油又沒有關城可供據(jù)守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的,。
8、江油的失守,,主要原因還是姜維沒有料到魏軍敢于偷渡江油小路,,而把主力近六萬精銳悉數(shù)屯集在劍閣導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