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志》中的描述非常簡單: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粒踩?,乃見,。 在諸葛亮《出師表》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自述,,但究竟其具體情形如何,卻沒有絲毫可靠記載,。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便抓住“三往”“三顧”這個想象空間,敷衍其事,,創(chuàng)作出了精彩絕倫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教材所節(jié)選的內容,源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在第三十六回的末尾,,諸葛亮僅作一露面,至此方是正式出場,。 在完整的三顧茅廬故事中,,諸葛亮出場的吊足了讀者胃口。先是第三十五回劉備躍馬檀溪后,,偶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提起真正的大才有臥龍鳳雛二人。接著是第三十六回徐庶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繼之以水鏡先生上門尋友不遇,,與劉備言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二位高人,,一隱一仕,皆對諸葛亮推崇備至,,而劉備又奔忙多年始終難成氣候,,急需良才輔佐,這才引出三顧茅廬的故事,。 一顧茅廬,,劉備先是聽到隆中農夫耕鋤而歌,歌詞不俗?!斑b望臥龍崗,,果然清景異常”,。待至門前,,家童一句“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儼然不以俗名為意,。待其歸去,,回首臥龍崗,,“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清秀山水,,正是隱士所居。確實,,諸葛亮是因隱士的身份出場的,。此時,對于劉備而言,,最大的難處便不在于是否能見到諸葛亮,,而是不知其是否愿意出山襄助自己安定天下。 要知隱士也有不同,,有假隱士,,有真隱士。假隱士,,是借歸隱為自己造勢,,以便求取功名,其目的不在于隱,,而在于仕,。真隱士則不同,真隱士或是醉心太虛,、疏懶事物,,渾然不以世俗掛懷;或是年老致仕,,功成身退,,隱居鄉(xiāng)野;或是見事不可為,秉持“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原則,,心灰意冷之下退而保全自身;也有潛心修學,,待時而動,,期待著能遇一明主,然后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即使不能,,也能教化鄉(xiāng)里,與世有補,。要之,,第一種真隱士是道家,第二種頗為少見,,儒道相融,;第三種與第四種其實是一體兩面,遇其時遇其君則仕,,不遇其事不遇其君則隱,。 故當離開隆中時遇到崔州平,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向其請教,,實際是希望從崔州平的言語之中尋得蛛絲馬跡,,以解心中疑惑。所以二人言論以天下大勢為核心,。但顯然,,崔州平是一講究順應天命的偏向于道家的隱者,不過從崔州平對治亂的觀點之中仍然可以看出諸葛亮友朋幾人對于天下大勢實際上是關心的,,經常談論的,,也明白了能與崔州平為友的諸葛亮對戰(zhàn)略觀必定不低于他,否則徐庶等人不會不推薦崔州平等而推薦諸葛亮,。 二顧茅廬,,正值隆冬,劉備則路聞諸葛亮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的歌聲,,歌聲之中“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等句則明明白白地使抒發(fā)心中憤懣不平之氣。劉備當然會明白,,他們的憤懣正是因為對世事有所不滿,,這恰恰是他們的熱心之處,,他們對于家國天下畢竟是關心的,有雄心壯志的,。 等到草廬之中,,先見其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兩句摘取自諸葛亮《誡子書》,。不少人認為這兩句所表明的是諸葛亮的道家傾向,,其實不然,諸葛亮不免為道家所影響,,但骨子里到底是儒家的,。淡泊,不是看待,,而是不在乎名利,,所為的正是“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致遠,,指的更是遠大的目標,正是儒家三不朽之“立德,、立言,、立身”。 而諸葛均之歌更是明白無疑,,“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绷记輷衲径鴹?,良臣擇主而事。此時此刻諸葛亮是“樂躬耕于隴畝”,,但畢竟是帶“待天時”而出,。少年之歌,其實正是諸葛亮之歌,。且諸葛瑾在江東,,諸葛均詠此歌,諸葛亮之心態(tài)可見一斑——非是不愿出,實在是天下攘攘,,豪杰輩出,,不知當效力于何人。 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足以確定,,所以劉備問諸葛均:“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兵書,亂世所用者,。這近乎赤裸裸地問諸葛亮是否有出山之意了,。諸葛均當然不會回答,但無妨,,劉備已經得到答案——諸葛亮必定會出山相助,,只要自己心夠誠。因此,,劉備留書,,先申明自己的志向,再表達自己的誠意——“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span> 三顧茅廬,究其本質,,其實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試探,。劉備要確定的是諸葛亮是否有經世之才,是否真的如姜子牙,、張良一般,;還要探問清楚諸葛亮是否愿意出山。而諸葛亮也要審視清楚劉備是否是有安定天下大志的明主,,是否是拯救黎民的仁心,,是否是值得托付前程乃至性命的長者。因此,,劉備的三顧茅廬,,也是諸葛亮的三試皇叔。在經過彼此的初期試探,,明白彼此的真心之后,,劉備的第三次往茅廬便是二人的正面試探了,。劉備清楚的是,他必須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諸葛亮則要以足夠的怠慢和推辭來作最后的試探,。 此處,便顯出課本節(jié)選部分的《三顧茅廬》的不足,,可能只為了凸顯出“訪孔明兩次不遇”一事,,卻將“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這一重要的禮節(jié)省去。 三顧茅廬,,處處點出“禮”,,禮不足,則不足以突出劉備“禮賢下士”之心,。故出發(fā)之前,,要占卜,要擇期,,要齋戒,,要熏沐更衣;面對關張不滿,,則以齊桓公,、周文王自效,;更叮囑張飛不可失禮,;離草廬半里,則下馬步行,,以示不敢倨傲,;到得門前,對童子則稱“仙童”,,對自己則是無官無銜之劉備,;諸葛晝眠,則留關張于門外,,以免失禮,,己則徐步而入,以示體貼,,則拱立階下,,以示尊敬。須知諸葛亮此時明明醒著,,只是試探而已,。不是醒著,,豈會醒來便問童子:“有俗客來否?”但此時試探仍然不足,。一定要一翻身,,讓劉備以為自己醒,而后失望,;一定要一問詢,,讓劉備以為自己要見他,而后再失望,;又一定要緩緩更衣,,過得半晌,讓劉備一直在外等著——如此,,方能見得劉備之涵養(yǎng)與真心,,也才能明白劉備是否是“明主”。 正式見面,,劉備仍然極盡謙恭,。行則“下拜”,一不顧對方乃晚生后輩,,二不顧對方不過布衣百姓,;言則稱對方為“先生”,指自己為“鄙賤”“愚魯”,,視請教為“曲賜教誨”,。請諸葛出山,卻是坦誠,,一詢家國大事,;二告以大丈夫懷抱當經世致用,當顧念天下蒼生,;三求以鄙賤殷殷之情,。事有再一再二,難有再三再四,,而諸葛偏要再一再二拒絕,,仍不足,還要再三拒絕,,待其再四求告,,才慨然應允。這又是一番試探,。待明白劉備是真心實意求賢,,且有大志于天下,與儒生之“治國平天下”志向契合,,諸葛亮也就表示“愿效犬馬之勞”,。 又不可忽視的是諸葛亮對諸葛均所叮囑的“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要知諸葛亮出山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才華抱負得以施展?!熬又\道不謀食”,,作為儒家之一的諸葛亮,一生追求的是推動社會發(fā)展,,使天下太平,,而不是一己得失。這也正是儒家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理想,。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凡三往”三個字如何演繹成“三顧茅廬”這樣一個曲曲折折的故事了。三國故事在民間源遠流長,,寄托著底層民眾尤其是沒落的知識分子的人生期望,。 羅貫中作為一名有志之士,曾經參與過反元義軍,。明朝建立之后,,又因此曾與朱元璋為敵,不能參加科舉,,放棄了進入官場的機會,,一生只能“發(fā)憤著書”以自明?!度龂萘x》作為他的代表作品,,全書的主角諸葛亮,不無他理想自身的影子,。 詩文鑒賞: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 萬物生 | 羌村四首 | 送茂嘉十二弟 | 華蓋輦路行 | 折寄遙憐人似玉 | 春風吹雨繞殘枝 | 人與花心各自香 | 當你老了 | 蘇軾的《江城子》 | 題李凝幽居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席慕蓉《青春》 | 未選擇的路 | 去矣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