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囫圇吞棗讀了半部,佩服屈原的曠世才華,,嘆息他投江之死,。 其中的一篇《漁父》,是漁父與屈原的對話,,有很強的畫面感,。 屈原被流放后,獨自一人在江邊游蕩,,其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精神很差,。有個打魚的老者見到他后,,問:“這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span> 漁父對屈原說:“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薄?/span> 遺憾地是,屈原反駁了漁父的“與世推移”之觀點,,沒有采納,。漁父不強求于他人,不再說話,,一路唱歌遠去:“滄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可以洗我的雙腳,。” 漁父應(yīng)該是位高人,、隱士,,他看透塵世,卻能恬淡,,隨性而活,,寄情于大自然,打魚為生,。漁父的處世哲學(xué),,是換一種活法,既保全自己的人格,,又保全了身家性命,,一切伺機而動。若是遇上良君,,再出來做官,,造福于人民,也是很好的,。 但是,,屈原不認同。屈原不愿意讓純白純凈的身軀,,蒙上世俗的塵埃,。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摒棄人格謀求富貴。 當時的背景: 戰(zhàn)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稱雄,,為了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戰(zhàn)爭,。秦國最強大,經(jīng)常攻擊其他六國,。有個名士叫蘇秦,,他提出聯(lián)合六國共同抗秦,屈原積極響應(yīng),、參與,。于是,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jié)成六國聯(lián)盟,,楚懷王是聯(lián)盟領(lǐng)袖,。六國中,以齊,、楚兩國最強大,。楚懷王重用屈原,很多內(nèi)政,、外交等大事,,都由屈原作主。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楚國的公子子蘭為首的一幫貴族,因此對屈原非常嫉妒,,經(jīng)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專政,,大權(quán)在握,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次數(shù)多了,,楚懷王對屈原漸漸疏遠了,。楚懷王不聽屈原勸告,被秦國暗中派來的說客張儀欺騙,,楚與齊的聯(lián)盟被打破,,后因之與秦發(fā)生幾次戰(zhàn)爭,楚國吃敗仗居多,。有次機會,,楚懷王讓張儀來到楚國,,卻又因聽信身邊人小的讒言,,錯失殺掉張儀的機會。后來,,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告,,而是聽信公子子蘭的說辭(子蘭擔心失去秦王的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楚懷王去秦國赴會,被秦軍扣押,,直至客死秦國,。 屈原堅持自己的人格與品性,沒有錯,,但大可不必搭上性命啊,。或許,,因為屈原當時過于憂憤吧,,沒有生之欲望。明臣遇上昏君,,才有如此結(jié)果,。 屈原才華橫溢、想像力豐富,,他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讀來讓人印象深刻,。可惜了,,一代偉大的詩人,,竟然落得個投江而死。屈原創(chuàng)立了“楚辭”文體(也稱“騷體”),對后世影響極大,。 《離騷》是一部非常宏偉的詩篇,,其中表達表屈原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在政治斗爭中遭誹謗而被逐放之后的痛苦、郁悶之情,。悲劇的力量和感染力歷來都是最大的,。如果屈原沒有被流放的經(jīng)歷,他也不會郁悶,,這樣一來,,就不會有《離騷》這部偉大的詩篇了?因此說,,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而來,? 假設(shè),屈原能聽從漁父的勸告,,與世推移,,該多好,因為此生可戀,!屈原多才多藝,,不做官,也可以像漁父一樣,,做個隱士,,他可以全心全意致力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那么后世會有他更多的文學(xué)精品,,供人學(xué)習(xí),。 但是,如果屈原的仕途順利,,整天為公務(wù)操勞,、繁忙,他能有時間和精力寫出這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嗎,? 人生無法假設(shè),,也無法預(yù)知全部的變數(shù)。只是覺得,,一代英才,,投江而死,實在可惜,。 后人除了記住了他的才華,,還記住了端午節(jié)放假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 無論怎樣,,好死不如賴活,。 |
|
來自: 新用戶7929nxBe > 《雜事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