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章帝去世后,竇皇后升為竇太后,,但她實際年齡也只是如花似玉的二十幾歲青春期,。齊王的兒子劉暢來京城悼念漢章帝,一來二去居然與竇太后有了私情,,這不逗留在京城不走了,,還時不時的進宮與竇太后約會。此時和帝劉肇才十歲,大權(quán)落在竇太后手上,,竇太后作為一個女人,,確實需要有實力有威嚴的親信為她撐腰,竇憲囂張跋扈的性格一直被章帝壓制著,,他看到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半路冒出個劉暢,怕大權(quán)旁落到劉暢手里,。于是派人將劉暢暗殺,,竇太后命竇憲嚴查,很快就有了結(jié)果,,說是劉暢的弟弟因為王位之爭派人將其殺害,。竇家家道中落后,竇勛因為娶了沘陽公主被留在京城,,后來犯事被殺了,,韓紆曾經(jīng)審理竇憲父親竇勛的案件,這時韓紆已死,,竇憲居然派遣刺客殺了韓紆的兒子,,以其兒子的頭顱來祭祀竇勛的墳。可見竇憲有多么目無法紀,,有人暗示竇太后此事有詐,,何敞自告奮勇調(diào)查此事,事情很快水落石出,,太后震怒,,將竇憲幽禁在內(nèi)宮。這時匈奴又來事情了,。北匈奴已經(jīng)窮途末路,,南面匈奴已經(jīng)歸降漢朝,西域被班超固守,,北面太冷不適合游牧,,東面鮮卑也已歸附漢朝且正在崛起,時時打擊北匈奴,。這年漠北大旱,,北匈奴食不果腹有二十多萬流民歸降了南匈奴。于是南單于屯屠何想要剿滅北虜,,統(tǒng)一匈奴,。于是他們上書朝廷請求漢朝派耿秉(曾出征西域東漢名將)領(lǐng)兵討伐北匈奴,竇太后召來耿秉商議此事,,得到了耿秉的支持,,或許耿秉也有私心,作為戰(zhàn)將誰沒有個揚名立萬的想法呢。但是遭到了眾臣的一致反對,。道理也很簡單,,漢朝是個農(nóng)耕民族,根本無法管理游牧民族,,北匈奴被滅后得利的是南匈奴或鮮卑,,而這兩個民族的強大,對漢朝百害而無一利,,無非是復制了另一個匈奴,。竇憲聽說此事后,上書竇太后愿意將功贖罪遠征北匈奴,。此時竇太后氣已消大半,,于公于私她都需要得力的,可信任的干將,,正愁找不到理由重用竇憲呢,。于是竇太后鐵了心要北征匈奴,對眾臣紛紛上書的反戰(zhàn)奏章置之不理,。并對其他兄弟竇篤,,竇景,竇瑰大建樓堂館宇,。眾臣一看這場景便偃旗息鼓,,只有何敞,袁安等少數(shù)大臣堅持反戰(zhàn),,繼續(xù)上書,,但并沒卵用。公元89年,,以竇憲為大將軍,,耿秉為副的北征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fā)了。這是一支多民族部隊,,由南匈奴3萬,,鮮卑烏桓羌人共8000多,及漢朝的8000精銳騎兵組成,。這就有了竇憲在路上驕橫放縱,,崔骃前后奏記數(shù)十次,最后被貶到朝鮮去了,。竇憲兵分四路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作戰(zhàn),,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竇憲,、耿秉登上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勒功,。此為“燕然勒功”,,在歷史上很有名的,與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霍去病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禮),,成為中國古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和夢想。竇憲也因此彪炳史冊,,有人稱他為有爭議的民族英雄,,當然與霍去病無法相提并論,霍去病對付的是匈奴最強盛時期,。竇憲派司馬吳汜,、梁諷追尋北單于企圖招降他,所到之處宣揚漢德,,此時北匈奴人心離散,,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此后北單于也上書朝廷,,愿意歸附漢朝,此后竇憲派班固梁諷出塞迎接,。這是南匈奴單于不愿看到的,,于是派出精銳騎兵,兵分三路合圍北匈奴,,北單于受重傷逃走,,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重設(shè)王庭,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又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于是在91年出兵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單于,斬首五千余級,,北單于遁逃,,北匈奴亡國。金微山之戰(zhàn)是漢匈三百年戰(zhàn)爭的最后一戰(zhàn),,此次漢軍出塞5000余里,,也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之后南單于屯屠何上書朝廷,,想要回到北匈奴之地漠北去過他們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但是漢和帝(這個時候和帝已經(jīng)親政)卻不同意,他是想讓南匈奴守著大漢邊疆,,成為戰(zhàn)略緩沖地帶,。眼瞅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漠北被鮮卑族戰(zhàn)領(lǐng),屯屠何郁悶而死,。左賢王安國繼位,,但是安國并沒有什么功績,得不到南匈奴人的支持,,但是他拉攏投降過來的北匈奴人,,與他相反,左谷蠡王師子勇猛果敢,,足智多謀,,深得人心。于是這兩派開始了內(nèi)亂,。東漢朝廷派出杜崇去調(diào)解這事,,誰知杜崇有意向著師子,這就引起了安國的懷恨,,向朝廷告起杜崇的狀,。杜崇得知,截留下安國的奏章,,為了報復安國,,杜崇與朱徽一同上書朝廷,誣告安國:“匈奴降虜正謀劃共同脅迫安國起兵反叛,。請西河,、上郡、安定三郡為此警戒備戰(zhàn),?!?/span>和帝相信了杜崇的說法,責令杜崇可以見機行事,。于是朱徽,、杜崇率軍向匈奴王庭進發(fā),,安國夜里聽到漢軍抵達的消息,知道事情有變,,撤離單于庭,率軍向五原邊境進發(fā),,要誅殺師子,。 師子得到消息,率部眾進入曼柏城堅守,。安國兵臨曼柏城下,,師子緊閉城門不出。雙方相持不下,。朱徽派官員進行調(diào)停,,安國不肯接受,杜崇,、朱徽見狀,,調(diào)發(fā)各郡騎兵急速追擊安國。安國的舅父,、骨都侯喜為等擔心兵敗被誅,,便將安國殺掉,并擁立師子為單于,。師子繼位后,,北匈奴人可又不擁護師子,五六百刺客乘夜晚偷襲師子的營帳,,被發(fā)覺,,經(jīng)過激烈交戰(zhàn),終于鎮(zhèn)壓了這些刺殺者,。
然而這次軍事政變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yīng),。北匈奴人害怕師子秋后算賬,在部落首領(lǐng)們的慫恿下,,十五個部落二十多萬人同時反叛,。他們脅迫前任屯屠何單于的兒子逢侯為新的單于,公開與師子單于分庭抗禮,。叛軍一路殺燒搶掠,,企圖撤離到漠北地區(qū)。 南匈奴叛亂,,朝廷十分震驚,,急命車騎將軍鄧鴻率烏桓、鮮卑,,邊防部隊,,共四萬多人,,緊急開赴邊地,攻打叛軍,。鄧鴻命令分兵追擊,,叛軍被殲滅一萬七千多人。余眾在逢侯的帶領(lǐng)下,,倉皇逃出塞外,,進入北匈奴的漠北故地。但是逢侯遭到了新的敵人鮮卑族,,北匈奴亡國后,,鮮卑人乘虛而入迅速強大起來,逢侯被鮮卑族擊破,,部眾分散,,大部分歸附了鮮卑。而逢侯在流竄了一段時間后,,帶著僅有的百余名騎兵逃回漢朝投降,。這一仗叛軍被殲滅一萬七千多人,相比于二十多萬叛軍,,和帝覺得太少,,以貽誤戰(zhàn)機將鄧鴻處死。更令和帝劉肇憤怒的是,,南單于安國的叛亂,,竟是由于安國與杜崇、朱徽不和,,并扣留了安國的上書而引起的,。和帝大怒,下獄處死,。這一年和帝才17歲,,殺伐決斷的性格與他父親章帝的寬厚截然不同。如眾臣們所擔心的一樣,,北匈奴滅亡后,,鮮卑人乘虛而入,他們同化匈奴余部,,勢力逐漸強大,,成為蒙古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人的壓力下,,南匈奴烏桓等紛紛向漢朝境內(nèi)遷徙,,成為日后“五胡亂華”的根源,之后被漢人同化,,成為了真正的漢族,。而鮮卑人在五胡亂華后的十六國時期也曾分得一杯羹,,有很多鮮卑人在那個時期建立了政權(quán)。竇憲的金微山之戰(zhàn),,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還改變了世界歷史。原北單于帶領(lǐng)余部向西遷徙,,逢侯戰(zhàn)敗后,,也有一部份北匈奴人向西遷徙,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這些北匈奴人向西遷徙的過程,越來越強大,,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被恐懼和無奈的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當然這是兩三百年后的事,,竇憲是看不到的。竇憲最終改變了世界格局,,而這一切是從竇太后的情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