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和新四軍,,雖然同屬于我軍的主力部隊,,但無論是在成立時間、部隊編制還是兵員數(shù)量上,,都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對于雙方該如何授銜,誰多誰少的問題,,一直都有不小的爭議,。 今天,咱們就從相對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評判一番,。 要評判,,就要有標(biāo)準(zhǔn),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雙方的人數(shù),,人多的,將軍自然也多,,人少的,,將軍理應(yīng)也少。 從數(shù)量上來看,,八路軍剛成立時,,是4.6萬人,新四軍是1.03萬人,,八路軍大概是新四軍的4.5倍,,按這樣算的話,十位元帥中,,應(yīng)該有兩個來自新四軍才對,。但事實上呢,新四軍中獲封元帥的只有陳老總一個人,。 這樣來看,,新四軍確實是“虧了”,但仔細一想的話,,其實也能講得通,,因為新四軍中有元帥資格的無非是葉挺,、項英、陳毅這幾個人,,但可惜葉挺和項英都英年早逝,,不然的話,這兩人都應(yīng)該是元帥的人選,。 如果非要再找一位元帥的話,,首選是粟裕,擔(dān)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來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功勛更是無敵,足以授元帥軍銜,,但是,,粟裕太低調(diào),幾次力辭榮譽,,最后很遺憾落選元帥,。 再就是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雖然要資歷有資歷,,要地位有地位,,但跟另外九位元帥相比,還是差了點,,取代誰都不合適,。 既然在元帥人數(shù)上“吃了點虧”,那就從大將人數(shù)上找補回來嘛,。在十位大將中,,新四軍出了三位,分別是粟裕,、黃克誠,、張云逸。很顯然,,至少從人數(shù)上來看,,這個比例是要高于八路軍的。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上將的人數(shù),。 在57位上將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分別占據(jù)45位和12位,,對比一下,,基本上也符合4.5倍,其實是可以接受的,。 看完了人數(shù)對比,,再來看一下級別上的對比,。 新四軍中的元帥是陳老總,級別是軍長,,而在八路軍中,,元帥主要是師長級別,所以,,雙方名義上的級別雖然不同,,但實際地位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八路軍中沒有“軍”一級,,直接下轄三個師,因此,,三個師長林總,、賀老總、劉帥,,也都是跟陳老總平起平坐的,。 以此類推,新四軍的師長,,那基本上就是和八路軍的旅長平級,。在新四軍中,七個師長出了三個大將,,而八路軍,,六個旅長只有兩個大將,很明顯在大將評選上新四軍是占了“便宜”的,。 另外,,新四軍的旅級干部,基本上都是上將,、中將,,而八路軍的團級干部,也基本上是上將和中將,,跟新四軍差不多,。 所以,把這些結(jié)果綜合起來看的話,,其實并沒有所謂的“不公平,、有偏頗”一說。 當(dāng)然,,開國將帥大都高風(fēng)亮節(jié),,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早就看淡了生死,對這些榮譽并不是很在意,,能不能為人民服務(wù),,才是他們真正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