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黎明,那時上初中,,從家里走路去學校,,常要穿過一場大霧,。 村里很安靜,雞還沒醒,,狗也不作聲,,熟悉的房屋浮在霧中。幾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見,,感覺路有點搖晃,但走在上面,,腳步卻很穩(wěn),。 在霧中行走,你不知道你走了多遠,,直到路叫你轉彎,。霧中出現(xiàn)的事物,一棵樹,,一塊石頭,,都帶有突然性,轉瞬又隱沒于霧中,。 走在霧中,,只能靠聆聽,從聲音來辨認,,那方說話的是誰,,這邊窸窣的是什么。因為看不見,,事物全都伸長了耳朵,,路、麥田,、樹,、水渠、霧,,我在傾聽他們的時候,,他們也都在傾聽我。 大霧抹去了事物的邊界,,消融了時間和空間,,我仿佛漫游在夢的奇境,仿佛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然而,,霧漸漸散了,,學校出現(xiàn)在眼前。 撰文 | 三書 01 霧行三十里 / / 《早發(fā)》 (唐)韋莊 早霧濃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門雞未唱,,過客馬頻嘶。 樹色遙藏店,,泉聲暗傍畦,。 獨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 / 霧有濃有淡,,似細雨,似輕煙,,朦朦朧朧,,浮浮冉冉,。 詩人韋莊這天凌晨出發(fā),,踏上大霧彌漫的征程。啟程很早,,且在霧中穿行,,給了他一段獨特的生命體驗。 濃霧,,怎么個濃,?不說能見度多少,而是說濃于雨,。比雨還濃,,不僅能見度低,而且還會濕人衣,?!霸珈F濃于雨”,早早起來,,發(fā)現(xiàn)濃霧彌漫,,你一定會驚訝。別忘了,,詩開始于驚訝,。 “田深黍稻低”,這句也是霧帶來的奇妙感覺,。濃霧中,,一切都像懸浮于虛空,田地因此變深,,黍稻也在霧的掩映下,,顯得模糊而低小。詩人并沒有評判霧是好還是不好,,他只是覺察到這個神奇的體驗,。說得再透一些,,即他體驗到霧對物象帶來的變形。 不論任何事情,,風雨雷電,,喜怒哀樂,或是一場大霧,,只要敞開心靈去接納,,都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體驗。終其一生,,我們真正擁有并能帶走的財富,,不是忙碌或盲目追求的那些目標,而是所有的生命體驗,。 霧對事物邊界的消融,,對空間的混沌和變形,都能給我們以新的眼光,,使我們對熟悉的世界重作陌生的打量,。 “出門雞未唱”,雞未唱,,足見出門之早,。雞鳴曉色動,也就是一天的開始,。雞還沒有啼叫,,人已出門踏上征程,與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同其悄愴。 “過客馬頻嘶”,,濃霧寂靜的清晨,,馬嘶尤為驚心。 接下來兩句是途中的低語:“樹色遙藏店,,泉聲暗傍畦”,。客店或酒家,,隱于霧中,,僅能依靠朦朧的樹色辨認,看不見水,,循泉聲可知,,水正傍著畦圃細細流淌。兩個溫情的細節(jié),讓我們感覺到霧雖然阻隔,,事物卻暗地彼此依偎,。 尾聯(lián)不可大意?!蔼氁魅?,城月尚如珪”,不知詩人韋莊是否意識到,,這兩句觸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霧中如何感知空間和時間。也許他寫下這兩句,,想說早發(fā)之早以及霧之大,,且行且吟三十里,月亮仍然如珪懸于天上,。但我相信,,他的直覺已探測到更深層的秘密,雖然他本人當時可能尚且不知,。 為什么獨吟,?我們想像在大霧中騎馬,,不能疾馳,,只能慢慢地走,而且走在一個狹小的可見范圍內,,天又遲遲不亮,。這種感覺可能像在跑步機上,一直走一直走,,卻一直在原地,。但詩人知道他在走,知道天總會亮,,為了打發(fā)無聊的時間,,獨吟倒是不錯的消遣。 如果一直走在霧中,,看不見周圍的地標,,人會完全失去空間感。時間感也會混亂,,沒有鐘表或手機,,你怎么知道走了多久?詩人是看月亮,,要是沒有月亮,,恐怕只能靠感覺了。秘密就在于此,霧迫使你重新思考:空間和時間真的存在嗎,? 清 鄒喆《鄉(xiāng)郊秋霧圖》 02 一首詠霧詩 / / 《詠物詩》 (南朝)蕭繹 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闉。 從風疑細雨,,映日似游塵,。 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 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 / / 梁元帝蕭繹寫過很多詠物詩,、詠物賦,,這些詩賦不言志不載道,純粹為了歌頌物本身,、為了語言的美,,為了文學而文學,也就是今之所謂純文學,。正統(tǒng)文學史觀認為,,南朝詠物詩賦大量鋪陳藻飾,內容空洞,,沒有多少思想價值,。然而,詩有沒有思想,,要不要言志,,該如何載道,在評判之前,,是不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思想,,什么是志?載什么道,?概念的界定,,是一切討論的前提,否則自說自話,,毫無意義,。詠物詩究竟是玩物喪志,還是格物致知,,取決于作者如何看待物,。 物是什么?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告訴我們,,人作為認識的主體,,是主觀的,,物作為對象,是客觀的,。但是,,劃分主觀和客觀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如果是感知和思維,,又如何確定物不具有感知和思維,?而如果感知和思維就是主觀,那么人工智能也是主觀嗎,?主觀意味著主宰嗎,?客觀意味著真實嗎?一只想象中的蘋果,,與一只放在桌上的蘋果,,當我吃掉了后者而前者仍然存在,請問哪只蘋果更真實,? 不論對于物,,抑或對于自身,我們的普遍認知只是滄海一粟,。大量的未知,,有待我們去提問,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來看這首詠霧詩。什么是霧,?一般的科學會解釋說,,霧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當我們說自然現(xiàn)象的時候,,似乎意味著自然而然,沒什么好問的,。古羅馬哲學家圣奧古斯丁說過:“時間是什么呢,?如果沒有人問我,我是知道的,。不過如果有人問我,,這時我就不知道了?!弊匀滑F(xiàn)象也是如此,。 《金剛經》曰:“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逼鋵崳覀儗ξ锏亩x和命名,,都只是方便法,,并非物的本質。在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去定義,,只需要去感受萬物。蕭繹的詩,,詠的就是他對霧的感受,。 “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闉”,,按照字面意思,,即大霧連降了三個早晨,五里外的城門籠罩在霧中,。蕭繹在此暗用了兩個典故,,三和五都是虛數(shù)?!叭俊钡涑觥兜弁跏兰o》,,黃帝時大霧三日?!拔謇铩背鲎浴逗鬂h書》,,張凱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民間至今時有妖霧傳說,。 中間四句各用比喻,描摹霧的千姿百態(tài),?!皬娘L疑細雨,映日似游塵”,,這兩句把霧的形態(tài),、潤濕感以及霧在風日中的情狀,摹寫得細膩清新,?!罢麸w煙散,時如佳氣新”,,乍然如飛煙飄忽而散,,時或又如春氣勃然而興。在詩人的感覺里,,霧是有情有意的生命體,。 “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末二句寫霧的濃淡,?!安环痢鄙鹾茫B鳴樹上,,霧再怎么濃,,聲音也覺察不到有霧,且因為不可見,,事物獲得了格外的聽力,。時濃時淡的霧,使摘花人或隱或現(xiàn),,此情此景,,如夢似幻。 這首《詠霧詩》,,沒什么思想,,但霧在詩中,不止于一個物象,,而是經過了詩人的情感體察,,以及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生命的特質,,宛如神秘美麗的精靈,。 明 文征明《云山圖》 03 命運是一場大霧 / /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 當一個人遭遇意外的挫折,,感覺人生深陷困境,這時就會失去方向感,,如同身在大霧之中,,不知該何去何從。秦觀的這首詞,,寫于類似的情境,,當時他因坐黨籍連遭貶謫而被流放在郴州,。 如題,詞的具體寫作地點在郴州旅舍,?!办F失樓臺,月迷津渡”,,霧,、月、桃源,,是他從旅舍望見的即景,,更是抽象意義上的隱喻。比眼前的大霧更無法克服的,,是命運無常的迷霧,。霧失與月迷互文。樓臺隱沒于霧中,,無法眺望遠景,,而通往桃花源的秘徑——津渡,也迷失在月下,。 哪里才能找到可供靈魂棲息的樂土,?桃源望斷無尋處。少游應該知道,,如果真有一個烏托邦,,它也不在三維矩陣的世界上。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友人的問候和書信,并不能安慰他心中的茫茫,,反而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兩句似乎若有所悟,安然自得如山水,,亦難免別離,。山不能留住水,山有山的宿命,,水有水的路程,,山水相依,就是不停地相遇和別離,。 “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二句,,則變而凄厲矣,。”(《人間詞話》)王國維先生激賞“可堪”二句,,蘇軾卻以末二句為絕唱,,且在少游歿后書之于扇面,悲嘆:“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作為后世讀者和作為生前私交,心境大不相同,,對詞境的體驗也必然不同,。 大霧彌漫于天涯羈旅,這首詞的心情很沉痛,,似乎看不見希望和光明,。三年后,秦觀客死在更偏遠的藤州(今廣西藤縣),。那場時代的大霧,,封鎖的不僅是少游的命運,更有他的老師蘇軾,。 若與時代無關,,僅就個人而言,在命運的大霧中行走,,雖看不清前途,,卻也因神秘而變得有趣。希臘詩人卡瓦菲斯在《伊薩卡》的開頭說:“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但愿你的旅途漫長,,充滿冒險,充滿發(fā)現(xiàn),?!比欢硕枷M瓶孛\,,很多人為了安穩(wěn)而錨定自己,,忘記了生命的船在于航行。人生的不完滿即在于人自身的悖論:既貪圖日常的安穩(wěn),,又渴望航海的奇遇,。 最后,特別分享一首自譯的德語詩,,黑塞的《霧中》: 在霧中漫步真是奇幻,! 一木一石都很孤獨。 沒有一棵樹看到別的樹,, 每一棵都很孤單,。 當生活明朗之時, 我在世上有很多相知,; 如今,,大霧彌漫, 再也看不見任何人,。 誠然,,不懂黑暗的人, 不能算作智者,, 必然的黑暗悄悄地 將他與一切隔離,。 在霧中漫步真是奇幻! 活著多么孤獨,。 沒有人了解別的人,, 每個人都很孤單。 在霧中漫步,,每棵樹都很孤單,。從這一具體經驗,詩人沉思自己人生中的大霧,,黑暗對他的隔絕,,最后,進一步發(fā)現(xiàn)普世的孤獨,?;钪拖裨陟F中,沒有人了解別的人,,每個人都很孤單,。 其實黑塞是一個享受孤獨的人,黑暗對于他,,是隔離,,也是自由。黑塞的德語詩語言韻律非常優(yōu)美,,這首詩采用abab式英雄雙韻體,,讀起來就像霧中的漫步,左一步,,右一步,,有點搖晃的節(jié)奏。 孤獨和孤單不同,通行的譯本皆譯作“孤獨”,,但德語用的是兩個詞,。也許詩人想要暗示,霧中的樹是孤單的,,但它們的根系緊握在地下,。人與人因為不能互相了解,而顯得孤單,,但是和樹一樣,,人的命運也是深深連結在一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