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碑之前有事回村時在路邊見了,,就掃了一眼,竟然有字,,似乎和建房有關(guān),。因時間緊張,就沒細(xì)究,。這次回村后的前天早上,,我便騎了車子過南門外去看,幸好碑還在路邊樹下躺著,。 翻過來看 用樹枝清理了積土,,拔了幾苗草清掃,漸漸看見了真容:碑名《王氏前支創(chuàng)建家廟碑記》,。之前曾猜會不會是張家巷的東西,,想不到是王家的,雖是一塊殘碑,,卻也是我村歷史尤其是王氏宗族文化的重要見證,。 我又四處看了看,在路的對面一個小巷口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小塊,,會不會有關(guān)連,?看這斷痕似乎剛好可以對上,于是看碑上面的字,,確實有關(guān),。 可惜該寫名的地方斷了 回家吃了早飯,到地里幫父母干了點活,,我便又去看碑,,大塊的不見了,那塊小的還在,。我才想起那會兒清理碑的時候,,對面院子人家出來倒垃圾見我了。我走的時候還問了:你家是誰家,,那位姐姐不認(rèn)識我,,不過還是說了。我心想她可能有了警惕之心,便弄回院子里了,。我去敲門,,無人應(yīng)答。后來問文斌老師打聽到院主張先生電話,,一問確實搬回家了,。說是以前在井口當(dāng)蓋子用,也不知哪里撿回的,。他在外頭打工,,媳婦可能走地里干活了。我心里懸著的石頭算是落地了,。 一時又看不到,,干脆去拜訪幾個老者,問問王道源的故事,。走到西門路口,見同學(xué)培豪的爺爺坐在椅子上和幾個村人聊天,,我便下了車子,。雖然是一個村的,念書在外好多年,,許多人我不認(rèn)識,,人家也不認(rèn)識我。我便直接報了家門,,給王爺爺說想了解一些王道源的故事,。爺爺九十三歲了,耳朵還好,,我的有些措辭他一時沒聽明白,,旁邊的一位伯伯便幫我換了詞解說。我就問了一些,,爺爺便跟我說了一通,。 進(jìn)士是誰家的祖先,以前有牌匾的,,不過他沒見過,。舉人是誰家的,有旗桿院,,還有什么穿戴,。 學(xué)堂原來是寺院,有個大殿,,大殿有個高高的銅佛爺,,后頭還有幾間房子,一直占到現(xiàn)在街上的誰家店鋪那里??箲?zhàn)期間,,日本人來的時候占了寺院,曾動用許多頭牛拉那佛像,,結(jié)果拉不動,。后來大煉鋼鐵時,才拆毀了,。寺院有18畝良田,,種田不用交糧,許多人家給寺院跑腿,,就可以種那18畝地,。寺院邊里還有個龍王廟。 我問寺院有沒名字,,爺爺說沒有,。按我的推斷,應(yīng)該就是縣志記載的云壽寺,,王氏后人清代進(jìn)士王錫韓撰寫的碑記上就記載了他父親王登魁重修云壽寺的情況,。聽說以前小學(xué)挖地基時就挖出過一塊碑,至今下落不明,。 別了王爺爺,,我又到王端峰爺爺家里。王家祠堂里的碑就是他撰寫的碑文,。王爺爺也不認(rèn)識我,,我說明來意,他便打開了話匣子,,還給我拿出了當(dāng)年寫的一些王道源的文字,。 爺爺說,當(dāng)年碑文上關(guān)于王道源的生卒他曾做過一番考證的,。我之前看碑文時就覺有問題,,卒年定為1189年,1189年其實是大定年號的末年,。后來看地方志上記載,,杖?而化是淳熙五年即1178年,這個應(yīng)該是準(zhǔn)確的,。仙祖?爺?shù)降谆盍硕嗌贇q,,沒有更多可靠記載。 爺爺還說起了兩個村名來歷的傳說,。我村上頭的辛豐村俗稱麻眼頭,,怎么來的呢,?原來是王道源上山下山路過時都是麻糊眼,意即天還沒大亮,,或天剛黑,,所以為了紀(jì)念他就叫起來了。王家溝,,那是王道源當(dāng)年給路人施茶水的地方,。這個我倒沒有聯(lián)想過,家譜上面的仙祖?zhèn)骼锏故怯涊d了,,萬歷年間的王氏后人給家譜寫的序里頭提到一篇《義井記》,,看來那時候還有碑記記載王道源打井施水的善行。 爺爺說,,以前他教過六年學(xué),,后來受批斗,茅子(房)里吃飯茅子里站等,,不過他不怕,,因為書上的話他都記得: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爺爺順手還寫了一筆字,,說他每天看書看電視,,窗臺上筆筒插滿了,柜子里也是一堆書,。說起王家巷的傳說,人們叫先生巷(hè),,其實原來叫先殺巷,。長毛子(不知是金兵還是蒙古韃子)入侵我村,是從那個巷子攻打的,,有個守衛(wèi)被殺,,割了頭,為了紀(jì)念他人們還為他塑了頭像...…爺爺年近九十,,腿腳不利落,,我告辭的時候他非走出屋子目送我離開。 下午,,我又過南門外去看碑,,門終于開了。大人不在,,孩子在家,,看樣子也二十好幾了,問他上大學(xué)了嗎,?他說在臨汾上了班,。我在門廳下見了那塊碑,遂又到外頭搬來了底下那塊,正好對上了,。他問我弄這干啥,,有啥意義呢?我說:研究咱村里的歷史,,你說學(xué)歷史干啥呢,?我問:你知道王道源钁爺嗎?他說:不知道,。人家畢竟姓張,,對我這種行為感到很納悶。我便簡單跟他說:村里六月初一逢會就是紀(jì)念王家最早的祖先王道源,,他是拄著钁把死的,,所以人們就稱呼他钁爺。 小時候村里逢會,,父母便會說到有關(guān)钁爺?shù)膫髡f,,我才知道钁爺是王家的祖先。前些年,,見到王氏家譜的圖片,,才知道钁爺傳說源于家譜上的《仙祖?zhèn)鳌罚憼斒艿竭^道士點化,,道教稱人死為仙化,,所以稱為仙祖。也許不靠譜,,家譜上卻記著,。后來因為拍的家譜照片太模糊,曾和王叔打聽過家譜原書,,保存家譜的王氏后人說找不見了,。后來聽說在蘭州住的一個村人復(fù)印過,后來王叔和張茂勤老師便聯(lián)系了,,人家又復(fù)印了一份寄回來,。我便是拿著這個復(fù)印本又重新復(fù)印了一下,總算解決了想靠譜卻沒譜的問題,。 正面拼合 之前根據(jù)圖片我已經(jīng)整理了一些碑文,,我蹲在那里先把正面的碑文核對了,隨后又把碑翻過來拼合,,核對背面的幾行花費銀兩的文字,。這碑好生沉重,不過還是被我翻了過來,。歷史就是這般沉重,,有時候你根本無從搬起,。我核對之后便告辭了,臨走跟他說,,你家大人回來說我是東門下誰家的娃,,他應(yīng)了一聲。背面拼合 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碑上殘留的珍貴的文字記載,,省略號表示殘缺: 創(chuàng)建王氏前支家廟碑記 嘗聞有始者則必有終,,余王氏自分支派以來,有前后支,,余前支分為五支……同塋四支,,另塋二支乏嗣,塋內(nèi)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培植柏樹五十……之心,,實期裕后之意,,此培植柏樹所由始也,迄今一百七十余年,,其材……可知者,,近年斬伐三株以作清明拜掃之費,第恐愈伐愈少,,有廢無興……者鮮克有終乎,?族人心惻,有立世,、三益,、大生、德保,、勝云等集眾商議,,將……價辦公,營立家廟,,妥先靈以序昭穆,庶植之先祖者仍用之先祖……則前人創(chuàng)之于始,,后人成之于終,,或亦繼志述事之意耳,遂同治五年……百四十九兩,,于三月置房基一所,,于本年二月動土興工,三月二十……碣以垂久遠(yuǎn),,囑余序,,余本不文,謹(jǐn)將前后之事實敘云爾,。 邑庠武生裔孫…… 業(yè)儒裔孫…… 大清同治六年(1867)歲次丁卯葭月 家廟也就是祠堂,,村中有民國時王氏祠堂存留,,據(jù)此碑則同治年間王氏前支就創(chuàng)建過祠堂,當(dāng)時把祖墳上的老柏樹砍伐了一些,,作為創(chuàng)建家廟的費用,。文末落款應(yīng)該是撰文和書丹的王氏后裔,可惜殘缺了名字,。其中提到“二支乏嗣”,,翻開家譜一看,確實如此,。 僅此一頁,,不過其中出外的王浪,近年也有了一點眉目,。山東嘉祥縣王氏后人說王浪是他們的祖先,,有當(dāng)?shù)乇挠涊d,大意說明代洪武年間命絳州太平民王浪攜眷由洪洞移民到山東,。前兩年,,村支書王叔永安曾和他們溝通,嘉祥王氏還打算回來尋根,,后因有其他事情就沒能來,。王叔在網(wǎng)上多方問詢,才知道了這么一支后裔,。前幾年,,已有蘭州永登縣王治順老師回村尋根,他家家譜上有記載祖先來自我們村,,不過未能在我村家譜上找到線索,。據(jù)王叔說,嘉祥王氏消息就是得自王治順老師,。家譜上記載王道源次子王植落戶蒲州(今永濟(jì)市)高市村,,這一支不知還有沒有一些記載,期待日后能有新的消息,。背面花費記載文字可以讓我們了解當(dāng)年祠堂的一些情況,。謹(jǐn)將花費開列于后: 置東西房業(yè)地基,東房后空地,,稅契并價等項,,其使銀一百二十六兩八錢。 置東北隅小院一所,,稅契并價等項,,其使銀四十七兩六錢。 創(chuàng)建北房三間,,磚瓦木料,,石土工力等項,,其使銀一百零四兩四錢九分半。 經(jīng)理銀錢人 裔孫…… 管理督工人 裔孫…… 建議村里把這碑保存好,,可以放到現(xiàn)在的祠堂里,,同時拓碑留存。日后如果發(fā)現(xiàn)了其他碑刻,,一定要保護(hù)好,,這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見證,訴說著村子曾經(jīng)的故事,。 同時建議村里召集一些人,,對年齡較大的一些村人進(jìn)行采訪,把一些原有建筑情況和故事傳說等記錄下來,,以備日后編村志之用?,F(xiàn)在條件好了,手機直接錄音保存也是一個途徑,,有個專業(yè)名詞叫口述歷史,。 一天見了幾位老爺爺,還能見到這么重要的一塊碑,,真是不虛此行,,正趕上紀(jì)念王道源的逢會日子,盡管今年不逢會不唱戲,。雖然對王家歷史又有所推進(jìn),,我卻沒有感到輕松,如今村人對這些關(guān)注的已經(jīng)很少了,,就是我父母也說我操心這干啥,。雖然他們并不反對,也常問我一些王家的歷史,。即使是王家的后人,,也了解得有限,不去關(guān)注了,。如果現(xiàn)在不抓緊時間,,以后怕是更沒法了,真不希望看到某一天我們村成為消逝的村莊之一,,沒有了一點歷史的見證,也沒有了一點文字的記錄,。 我又想起了南高劉家晝錦堂記碑亭外的那副楹聯(lián): 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 當(dāng)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 以上聯(lián)為戒,,立下聯(lián)之志。 傳承下去就是常,,就是恒,,就是歷史,。 作為一個和文字打交道的人, 做這樣的事正是必不可少的,。 吾其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