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抄寫2016年寫的短句,大致比較了一下,,確實不如2015年的,。 今天家里人鼓勵了我,說我應該趕緊出本書,,家里不容易能出個詩人,,我差點就鉆到桌子底下,我一直說聊點別的吧,。其實完全是愛好而已…… 而且之前已經被y批評的一無是處了,,一直強調我不要走徐志摩的路子,要多了解當代詩歌,,他說你不了解他們詩歌的好與壞,,就很難提升自己,我作為編輯應該知道沒有新意,,就很難給人想讀的欲望,。我還是覺得他批評我太狠了,他說敲鐘要敞亮,。 可是,,往前走一步確實不容易。近來讀了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絕望的歌,。有些句子,,模仿的寫,感覺還是缺少什么,。 昨天看微博廖偉棠提到說,,我們要從什么畫面里找寫詩的靈感,喚起詩性,。 我想到的不是畫面感這個東西,,如果這個畫面感存在,可能也只是為數不多的,,而大多是冷色調的,,比如一個人的背影,,我反復比較過這個背影,在你陌生和熟知之后,,究竟有多大的差別,。 是你匆匆一瞥看到的這個背影更深刻,還是當你對這個人物投入感情后再想到這個背影更深刻,。 在我這里,,答案應該是第一個。所以我不太贊同所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你最初見到她,,你在完全不了解她。怎么會莫名產生一種美好,?任何面貌,,說話方式等等,都只是一個模糊的表象,。 我雖然不記得當時她穿的衣服的顏色,,應該不明麗,,但風格會刻下痕跡,,比如長款外套,,這是根據她往常穿衣搭配再填補的一種記憶,,再比如走路的節(jié)奏,,這也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當時,,季節(jié)大概是初冬,,楊樹也只剩清晰的枝干,生命的脈絡清晰,,附近車輛很少,,一條通往遠方的道路,是我未曾熟知的路線,,只是知道她要去目的地,。 上上周,我特意去了一趟那個目的地QH校園,,但是沒有走那條她走的街道,,所以這個是無法在畫面感中再次填補的。還有,,你可能也無法再記得當時她是從道路旁的左側還是右側走到前方的,。 因此,這樣的畫面感給人的靈感是有局限性的,,很難再用時間填補這個空缺,,不可能讓現在的她重走一遍當年的那條路,,用同樣的步調,穿同樣的衣服,,保持同樣的高冷,,難以寫成一首詩。 色彩(明亮的),,夢境,,復雜的情緒,靈感,,或是記憶,,更有可能喚起詩性,即興作詩可能會更好,。 PS: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成為永遠的摯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