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所有的農(nóng)具中,扁擔可能是最常用的,。
春上要給莊稼地備足農(nóng)家肥,,父親是一擔一擔地挑,扁擔是咯吱咯吱地響,,早歸的燕子繞著父親上下飛,,和扁擔擦肩而過;
夏天,,父親的扁擔是響在田埂上最歡快的口琴,,搶收搶種,父親要把剛剛打下的糧食一趟一趟往場院里挑;
秋天,,扁擔在父親的肩上唱著金色的歌,,經(jīng)常是一頭挑著星星,一頭挑著月亮,,早出晚歸,。
印象中,扁擔基本上是和父親形影不離,,不離不棄,。
上街趕集,父親用扁擔挑著籮筐,,裝滿了新下來的糧食,,在集上賣了,換回來的,,通常是扁擔挑著的農(nóng)藥和化肥,。
就是串門走親戚,父親也習慣于肩著一個扁擔,,扁擔上頭扎著一個包袱,,父親說帶著扁擔方便,遇到什么事,,扁擔都能用得上,。
父親好像永遠準備挑呀挑。
父親的扁擔有三種,,一種是檀木制的,,中間稍寬,兩頭稍窄,,顏色呈灰色,,小時我也試著拿到手里,感覺好沉,,這是父親年輕時用來挑重擔用的,。
余下兩種,都是竹制的扁擔,,一大一小,,父親用的最多,大的主要用來挑糧挑肥,,小的用來趕集走親,。
父親的扁擔一般要選十年以上的毛竹削制而成。
父親說,,年輪小的竹扁擔,,韌性差,,容易斷;年輪越長,,韌性越好,,越磨越光,越磨越亮,。
的確,,父親的一生,也像他的扁擔一樣,,韌性十足,,負重前行。
父親十幾歲時,,祖父就因病撇下了他和祖母,,父親立志要用他的雙手雙肩撐起那個風雨飄搖的家。
大集體時,,公社招集民工修理河道,,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個勞動力,那時父親還不滿十六歲,,便帶著他的扁擔出發(fā)了,,手挖肩挑,一點也不輸給壯勞力,。
父親年輕的肩膀和他的扁擔一起成長,,掙下了一個又一個工分。
到了冬季,,生產(chǎn)閑暇時,,別人靠著草垛曬太陽打撲克,父親卻早早地肩著扁擔,,踩著薄薄的白霜,,朝著十幾公里外的大山里出發(fā)了,。
父親要趕在日落之前,,用他的扁擔把大山里的木炭或毛竹挑回來,第二天天不亮,,又挑著到幾公里外的集鎮(zhèn)上賣掉,,兩天一個來回,靠賣苦力賺個差價,,其中的艱辛,,父親從來不說,只有他肩上的扁擔最為相知,。
就這樣,,父親的扁擔陪伴著他,日積月累,和祖母告別了寄居的日子,,蓋下了他人生當中第一個三間土墻瓦房,,也是我們兄妹打小出生的地方,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木,,都有父親扁擔的功勞,。
后來,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了,,父親有了母親的加盟,。
內(nèi)有祖母把持家務,外有父親母親兩根扁擔“雙劍合一”,,閃悠閃悠的扁擔,,把家里的日子擔得紅紅火火,原有的土墻房也最早換成了村上人羨慕的窗明幾凈的磚瓦房,,我們兄妹也在扁擔聲里,,步入各自的人生學堂。
記得還是那年大三放寒假時,,我寫信告知父親火車具體到站的車次,,父親來信說要過來接我。
火車入站還沒停穩(wěn),,透過車窗,,外面接站的人群涌動,父親個頭小,,但我遠遠地就看見父親肩上高高斜挑的扁擔,,和扁擔上用繩扎著的一個包袱,那是父親和別人永遠不一樣的標配,。
父親和眾人一樣,,沿著路基朝著火車停的方向緩緩地追,我突然發(fā)現(xiàn),,父親弓著的身子,,像他的扁擔一樣,步履有些蹣跚,,我的雙眼瞬間就模糊了,。
下了車,父親接到我,,仍然堅持用他的扁擔把我的行李挑在肩上,,讓我跟在后面走。
走著走著,,父親就步入了老年,,與他的扁擔一起,,在鄉(xiāng)村的舞臺上退役,靜成歲月的一角,,代替父親扁擔的,,是隆隆而起的收割機,是一個艷如朝陽的新時代,。
父親和他的扁擔一樣,,一生坦蕩,堅韌,,直行,,經(jīng)常響徹在我人生行走的每一句詩行里。
(已載11月4日《德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