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初,李膺等人被禁錮,,天下的文人都崇拜他們,,稱竇武、陳蕃,、劉淑為"三君",,即一世宗師;李膺、杜密,、荀翌,、朱寓等八人為"八俊",即俊杰,;范滂,、尹勛、郭泰等八人為''八顧'',,即德行的表率,;張儉、翟超,、岑晊等八人為"八及'',,即導(dǎo)師;度尚,、劉儒等八人為"八廚'',,即能用財救人。陳蕃,,竇武當(dāng)政,,還舉用了李膺等人。陳,、竇被殺后,,他們又被廢黜了。 宦官痛恨李膺等人,,每次下詔書,,都要重申黨禁。侯覽尤其恨張儉,,他指使奸邪小人朱并上書,,舉報張儉和二十四人互取稱號,結(jié)為朋黨,,圖謀危害社稷,,而張儉就是首領(lǐng)。于是,,下詔書收捕張儉等人,。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冬,十月,,大長秋曹節(jié)暗示有關(guān)官吏上奏:"一起鉤黨的,,有李膺、杜密,、朱寓,、荀翌、翟超、劉儒,、范滂等人,,請求令州郡審問。''當(dāng)時,,皇上只有十四歲,,問曹節(jié):"什么是鉤黨?"回答說:"就是黨人,。''皇上問:"黨人有什么罪,,要殺他們?''對答說:"他們互相推舉,,圖謀不軌,。''皇上問:"想謀什么不軌?"答說:"想圖謀社稷,。''靈帝就批準了,。 有人對李膺說:''可以逃走了。''李膺說:"奉事不辭艱,,有罪不逃刑,,是臣子的節(jié)操。我年已六十,,生死有命,,能逃到那里!''就自投詔獄,,被拷打而死。他的門生,、故吏都被禁錮,,永不敘用。侍御史景毅的兒子景顧也是李膺的門徒,,未記錄在名單上,。景毅慨然說:"我認為李膺賢能,讓兒子拜他為師,,怎么能因漏了名字,,就茍且偷安呢?''就自已上表辭官歸鄉(xiāng),。汝南郡督郵吳導(dǎo)受詔逮捕范謗,。他到了征羌縣,在驛站里抱著詔書,,閉門哭泣,。人們都不知為什么。范滂聽到后說:"一定是因為我。"就自己到監(jiān)獄投案,??h令郭揖大驚,將他接出來,,解下印綬,,要和他一起逃亡。范滂說:"我死了,,事情就結(jié)束了,,怎么敢連累您呢?''又訣別母親說:"弟弟仲傅孝順,,能夠供養(yǎng)您了,。我去黃泉見父親,生者死者各得其所,。''他母親說:"你能和李(膺),、杜(密)齊名,死有何遺憾,!既要求名,,又要求壽,豈可兼得呢,!''范滂跪下接受母親教誨,,再拜而別。路人聞之,,無不流淚,。杜密也自殺了。 黨人被殺了一百多人,,妻兒流放邊疆,。天下豪杰、有良好品德的儒家,,都被宦官指控為黨人,;和宦官有私怨的,即使是瞪眼嗤鼻,,也列為黨人,,加以陷害。州郡官員秉承旨意,,使一些和黨人毫無關(guān)系的人,,也遭懲處。被殺死,、流放,、廢黜或禁錮的又有六,、七百人。張儉逃亡,,每見人家,,就請求收容。主人敬重他,,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收留他,。最后逃到塞外。張儉逃亡所投奔的人家,,被誅殺的有十多人,,被牽連逮捕審訊的遍布天下,這些人的親屬也被滅絕,。 張儉與魯國孔褒有舊交,,曾逃到孔家??装辉?,弟弟孔融,年十六歲,,將他藏起來,。張儉走后,官府將孔褒,、孔融抓進監(jiān)獄,,不知道該處罰誰??兹谡f:"人是我藏的,,應(yīng)當(dāng)由我承擔(dān)。''孔褒說:"他是來求我的,,應(yīng)由我承擔(dān),。''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我是一家之長,,應(yīng)由我承擔(dān)。''一家人爭著去死,。官府不能決斷,,只好上奏朝廷。詔書誅孔褒抵罪,。陳留書生夏馥得知后,,嘆息說:"自已惹的禍,應(yīng)當(dāng)自已承擔(dān),,怎能憑空牽連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萬家遭禍,還活著干什么,?"過了幾年,,黨禁解除后,張儉回來,,當(dāng)了衛(wèi)尉,,活到八十四歲。 南陽何順和陳蕃,、李膺友好,,也被通揖。他改換姓名,,藏匿到汝南袁紹處,,和袁紹計議,救援了不少受黨事牽連的名士,。前太尉袁湯有三個兒子:成,、逢、隗,。袁成生袁紹,、袁逢生袁術(shù)。中常侍袁赦認為袁家是宰相門第,,和他同姓,,就推崇袁家作為外援,故袁家富貴得寵于當(dāng)世,。所以袁紹能救助黨難人士,。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六月,竇太后的母親在比景去世,,太后憂郁而終,。太尉李咸、廷尉陳球等力排眾宦官的非議,,使靈帝同意,,賜太后謚號桓思皇后,葬于桓帝宣陵,。 宦官雖然得勝,,但朝臣也不甘心。請看下集《陽球義憤誅王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