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通讀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的,。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此章名曰:與物反者常生,。 這一章老子從如何治國談到“與物反”之道,。其實,老子在這一章一開始所說的“善為道者”,,不只指善治國者,,也指善治身者,。“善為道”意思是善于依道立身(如果其身為一國之主,,則為立國),。 第一句話這樣說: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老子一開始說的“善為道者”,是古人,。這個善為道的古人是誰,,老子沒有說。我們可以理解,,這是老子的假說,。這個假說,不是說假話的意思,,這樣的古人雖然是老子推想出來的,但在老子看來,,一定是有的,。但這個一定有的古人,老子說不出其具體名誰什么時代哪一朝哪一國,,所以只能以“古之”為假說,。 現(xiàn)在,我們來看老子對這樣的“古之”人的假說是如何推想的,。老子有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郎斓?,天地化育萬物,,萬物與人都有其初始,萬物與人的初始,,不用推想,,一定是與道合和的。萬物在后來的生生不息里,,依然與道合和如初,,只有人漸漸離道叛道。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如何如何,,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之人,,一如嬰兒,,這一比喻可證老子所說之真。 后兩句如何理解,,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治國者)不把道明示于民,,不讓民明道,,而是用道讓民愚,讓民不知有道,。 老子見過古之善為道者嗎,?沒有,那么,,老子怎么這樣說,? 古之善為道者,在老子看來,,就是道的化身,。想想吧,道在化生化育天地萬物時,,把道明示于天地萬物了嗎,?道讓天地萬物明白有道嗎?都沒有,,天地萬物在道的化生化育里,,以其混沌之狀呈萬象成萬有。 老子說得特別明白,,“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以不居、不恃,、不有而不辭于萬物,,在道的不辭中,道賦予天地萬物以自性,,天地萬物的自性之根是道,,這個根本是讓天地萬物“不自生”。不自生,,就是混沌,。 那么,,人為什么,在守道的善為道時,,要示道于人,,讓人知有道呢。 將以愚之,,從字面看,,將,介詞,,把,,或用,將的后面,,省略了它的賓語“道”,;以,在這一句里是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但以在這里作介詞,表目的性,。愚,,是動詞,但它是一個使動用法的動詞,,它后面的之,,是代詞,,指代的是“民”,,愚之的意思是,使民愚,。這個愚,,不是愚笨,更不是愚蠢,,而是樸實厚道,。正如老子在二十章里所說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p> 我在這里詳解了這一句話的詞句,從詞句看,,《道德經(jīng)》的語言是很嚴謹?shù)?,這嚴謹包含著深奧和明晰兩個方面渾然之妙,把宇宙起源于道這樣一個深奧的自然存在說得明白清晰,,讓人能夠理解,,需要萬分嚴謹?shù)乃季S,,但這萬分嚴謹?shù)乃季S可以有,但能把這萬分嚴謹?shù)乃季S一絲不漏一毫不差地表達出來,,這是老子感到很無奈的事,,于是,他在第一章說,,“名,,可名,非常名,?!?/p> 所以,在多數(shù)時候,,對《道德經(jīng)》的通讀,,多從論道的“義”上去理解,不宜在詞句上糾纏,。我在通讀中,,有過多處詞句詳解,經(jīng)此說明,。 接正來,,老子說了為什么古之善為道者要這樣。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天下難治,,原因在于民有智:民不可讓其有智,,民智多,就難治了,。從字面看,,老子說天下亂,在于民有智,,民智多,,難治也在民有智,民智多,。 我們來深解這句話: 這里民智之智,,是老子否定的,因為它是民之難治的根本,。 那么,,如果說民有智,,那么這智是從哪兒來的,是民自有的嗎,?如果是,,那就是有人所認為的,民本為賊,。 是這樣嗎,?老子在第三章里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边@不是說得得很明白嗎。民本無智,,智從智者來,,智從上來。因此,,說民智難治,,其實是說,治國者不可有智,,所以,,老子在第十章里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治國者以智治國,故民生妄心,,治國者無道,,不自然,,民何以有道,,何以自然? 即使從一個人的治身看,,心生智,,妄言,妄行,,卻說是身體不爭氣不守道不自在,,真是豈有此理? 道化生化育天地萬物之時,,不以化生化育為智,,無為而為,,所以,天地萬物以道為守,,無知無欲無為,,故真常恒久,生生不息,。 在這句話里,,包含著天地萬物之道的不言之說。 所以,,老子說,,那些以智治國者(治身者)才是國(身)之賊,而不以智治國(身)者,,才是人之福,。 接下來的話,是老子論道的嚴謹之說,。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兩者,指的是以智治國不賊,,不能智治國是福,。這應該是治國者的法式原則。明白這個法式和原則的人,,并以如此法式和原則治國,,可心說是具有大德,深德,。什么是玄,,就是人以道立身,深明大道,,看到的不是身邊,,而是遠處。什么是深,,什么遠,,就是和萬物一樣,在恒常的生生不息里,反身歸道,。 與物反矣,,告訴人當與萬物一樣,時時處處反身歸道,。 只有這樣,,才會人所向往的大順。 這一章,,與物反矣,,是一句深妙的經(jīng)典之語。故此章名曰:與物反矣者常生,。 |
|
來自: 人也昔兮 > 《《道德經(jīng)》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