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歌德曾痛苦地感嘆:“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 1815年以后,,德意志是由34個獨立的小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組成了松散的邦聯(lián)。邦聯(lián)以奧地利為主席國,,但是沒有中央政府,,沒有統(tǒng)一的軍隊,各個邦國保持完全的主權,,有著各自的政府,,議會和軍隊。在這些邦國中,,只有一個稍強一點的國家就是普魯士,。 可41年后,歷史來了一個大逆轉,,1871年的1月18日,,普魯士74歲的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通過俾斯麥宰相的鐵血政策和王朝戰(zhàn)爭最終實現(xiàn)了德意志的統(tǒng)一,。 時世造英雄,,德意志的統(tǒng)一,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引領普魯士及其他聯(lián)邦用鐵與血鑄就了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出生于勃蘭登堡省的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的教育,,曾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畢業(yè)開始服兵役,。1847年開始從政,擔任普魯士議會的議員,,1859年任普魯士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在此期間,,他對國內的政治和國際斗爭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而自己也在任職期間使自己的政治、外交能力大大提高,。他希望德意志能夠統(tǒng)一起來,,但前提是統(tǒng)一起來的德意志必須由普魯士領導。 1862年9月的一天,,剛被普魯士國王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的俾斯麥在下院首次演講中,,針對德意志的未來,斬釘截鐵地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并非通過演說和多數(shù)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鐵和血就意味著戰(zhàn)爭,,此言一出,,滿座皆驚。俾斯麥也由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稱號,。 俾斯麥剛當上普魯士首相的時候訪問英國,,跟英國首相就說過一段驚世駭俗的話:“我一有機會,就要向奧地利宣戰(zhàn),,拆散舊的德意志邦聯(lián),,把那些中小邦國置于我的影響之下,從而建立起一個以普魯士為首領的統(tǒng)一的德國,?!?/p> 自信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這么說的,也真是這么做的,。歷史上他的確是通過三次戰(zhàn)爭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 一是普丹戰(zhàn)爭 丹麥雖然面積不大,但卻經常插手德國的內部事務,,屢屢從中謀利,。如果擊敗了丹麥,普魯士在歐洲和德國內部的聲望和實力必定可以大增,,為今后的統(tǒng)一鋪路,。俾斯麥認為,丹麥算不上歐洲的軍事強國,,因此發(fā)動普丹戰(zhàn)爭勝算極大,,同時還能在德意志聯(lián)邦內樹立自己的老大地位。1863年,,隨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地區(qū)的矛盾,,俾斯麥終于找到了開戰(zhàn)的理由,。同時,他還找來奧地利組成了 所謂“普奧聯(lián)軍”,,一舉擊敗了丹麥,,并將其勢力徹底趕出了德意志聯(lián)邦。 二是普奧戰(zhàn)爭 奧地利是德意志各邦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普丹戰(zhàn)爭取勝后,,俾斯麥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組合拳,目的就是為了孤立奧地利,。在他的巧妙穿插下,,普魯士先后搞定了俄國、法國和英國,,還將意大利也結成了同盟,。不過即便如此,普魯士內部依然沒有下定決心,,擔心會被奧地利擊敗,。甚至于,就連向來激進的威廉一世都不敢貿然開戰(zhàn),,俾斯麥卻一再堅持,,甚至堵上了自己的一切。他是這樣說服自己老板的: "我用腦袋做賭注,,哪怕上斷頭臺,,也要賭到底。德意志的命運之結,,不能用“雙雄并立”,,而只能使用劍來分出高下!"1866年6月,,普奧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了,,奧地利前期一直都處于優(yōu)勢,直到薩多瓦會戰(zhàn)后,,普魯士才取得了明顯優(yōu)勢,。俾斯麥沒有乘勝剿滅奧地利,而是決定接受媾和并簽訂了《布拉格條約》,,以防止因消滅奧地利而被其他國家漁翁得利,,延緩、德國統(tǒng)一的進程,。最終,,奧地利戰(zhàn)敗,被排除出了德意志聯(lián)邦,,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聯(lián)邦”,,標志著德國北部的統(tǒng)一,。 三是普法戰(zhàn)爭,也是三次王朝戰(zhàn)最重要的一仗,。 普奧戰(zhàn)爭后,,俾斯麥將下一個目標對準了強大的法蘭西帝國。普奧戰(zhàn)爭結束后,,法國向普魯士提出實現(xiàn)之前領土報酬的承諾,同意法國吞并盧森堡和比利時,。俾斯麥不動聲色,,要求法國人把要求寫成備忘錄,以便交給國王決定,。俾斯麥拿到備忘錄,,立即向同樣對歐洲懷有野心的英國和俄國透露,引起他們之間的矛盾,。另一個事件點燃了普法戰(zhàn)爭的導火索,。當時的西班牙因為國王死后無人繼承王位,西班牙內閣在尋找適合的繼承者時,,將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列為候選人,,這讓法國感到了威脅。盡管當事人已經拒絕,,法國外長依然威脅普魯士,,要求保證永遠不繼承西班牙王位,被威廉一世委婉地拒絕了,。俾斯麥卻利用這個機會,,刻意修改了威廉的電報措辭進行公布,來激怒法國人,,達到挑起戰(zhàn)爭的目的,。法國人果然中計,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zhàn),,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拿破侖三世以為自己的40萬大軍可以很快讓普魯士人降服,,狂妄地表示這場戰(zhàn)爭只不過是去柏林做一次軍事散步,。事實卻將他那天真的想法擊得粉碎。編制混亂的法軍能夠及時調往前線的只不過20萬,,有的將軍還遠在非洲沒有動身,。更為可笑的是,不可一世的將軍們以為戰(zhàn)爭只會在敵方境內進行,,竟然只帶了普魯士地圖,,連本國邊境的地圖都沒帶,。8天后,25萬法軍才開拔到邊境,。又過了幾天籌足彈藥和糧草,,猶豫不決的拿破侖三世才下令進攻。此時,,普魯士人已經調集起40萬大軍,,嚴陣以待。8月2日,,法軍總算攻入普魯士境內,,立即受到普軍的迎頭痛擊。僅僅過了兩天,,普軍就轉入反攻,,法軍全線潰敗只剩下逃跑一條路,戰(zhàn)爭迅速進入法國境內,。拿破侖三世見勢不妙,,趕緊乘著馬車一路向西狂奔。先是逃到巴黎東邊的夏龍,,8月底又隨著麥克馬洪元帥的12萬大軍逃進與比利時交界處的色當要塞,。盡管要塞碉堡林立,工事堅固,,可是在20萬普軍的猛烈攻擊下,,法軍死傷1萬7千多人,只堅持了一天便投降了,。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以及39名將軍,,10萬士兵當了俘虜。消息傳到巴黎,,憤怒的民眾涌進皇宮,,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年底,,德意志南部四個邦國歸入普魯士控制下,。最終法國賠款50億法郎,還要加上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qū),。隨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正式登基,向世界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 統(tǒng)一德意志之后,,俾斯麥一改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風格,他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xié)調歐洲大國之間的紛爭。普法戰(zhàn)爭后為了防止法國的報復,,他采取與俄奧結盟的政策,,極力孤立法國。俾斯麥認為地處中歐的德國面臨著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威脅,,因此1870年后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是阻止法俄結盟,為此他編織了一個復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在《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鐵血宰相俾斯麥不愧是歐洲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文韜武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審時度勢,,于諸國之間,打了一系列組合拳,,集"蘇秦“和“張儀"于一身,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縱橫捭闔,環(huán)環(huán)相扣,,完成了德國的統(tǒng)一,,一舉確立了德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功勛卓越,。俾斯麥的貢獻還不止于此,,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yǎng)老金、健康醫(y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險,,就是十九世紀后期,,俾斯麥通過立法在德國率先建立的。 德國的統(tǒng)一,,圓了歌德的祖國夢,。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歷史所賦予俾斯麥的使命,。工業(yè)革命為促進德國的統(tǒng)一起到了關鍵作用,俾斯麥為統(tǒng)一德國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順應了現(xiàn)代化歷史發(fā)展的潮流,,而他也因此成為了德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不過,俾斯麥離世后不久,,事與愿違,,德國就走向了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和防止的軍國主義的邪惡道路,最終導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德國陷入了瘋魔的戰(zhàn)爭策源地的深淵,。 ~城光~ |
|
來自: 12345csdm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