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耕讀,,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四業(yè),,也是士大夫所向往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悠然生活,。歷史上“樵”,,一般指漢朝名臣朱買臣。相傳買臣家窮做樵夫時酷愛讀書,,經(jīng)常一邊擔著捆柴火一邊手不釋卷高聲誦讀,,這就是所謂“買臣負薪”,在江南民間廣為流傳,。清代的許多畫家,,尤其是生活在蘇州的,都繪有樵夫圖,,吳江陸恢的《落霞歸樵圖》就是其一,。 《落霞歸樵圖》 陸恢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號狷叟,一字狷盦,,自號破佛盦主人,,吳江同里人,生于清咸豐元年(1851),。他出身于經(jīng)商之家,,年十四時,父,、祖相繼亡故,,所以家庭經(jīng)濟并不富裕。自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品性高潔,,為人寬和正直。幼習舉子業(yè),,秀才入學試為第一,,有人舉報其父曾參加太平軍工作,,功名之路永絕。自此,,陸恢把畢生熱情投入了以翰墨自娛的藝術(shù)生活,。 陸 恢 民國5年(1916),時年六十六歲的陸恢,,畫了一幅《落霞歸樵圖》,。巨石、山峰和松竹是畫面的主調(diào),,人物占的比例很小,,卻是點晴之筆。畫家將朱買臣置于山水之地,,坡岸上有巨松,、翠柳和一枝初生的翠柏,挺立身干直沖云霄,,搖曳于彤紅的晚霞之中,。中景幾片竹林,遠處山巒起伏,,江南濃濃的秋意,,晚霞在精致雅正的筆墨中悠悠地生發(fā)出來。坡岸上濃淡相間鋪陳地面的點點苔痕與一簇簇散落各地灌木,,旁逸斜出的是大片大片的飛白以示河水,。因了那留白,空間便出奇地靜,,空曠,、寂寥、悠遠,。買臣在柏樹旁放下柴擔,,席地讀書,像君子修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般看畫,,只觀其畫面,,不太注意去辨認畫家那些不容易認清的題款,。而陸恢慣用的漢隸行草格外醒目:“西山日落,,鳥倦知還。樵擔將歸,,猶停半路,。正不知所讀何書,,津津有味乃爾?!睍r間,,景物,借古喻今,,有感而發(fā),。陸恢筆下的山水人文圖,塑造了我們對于江南的想象,。 朱買臣 蘇州城西30里的穹窿山,,沉靜而幽遠,南麓的茅棚塢有孫武隱居處,,大概因此,,它尤其顯得幽靜。這里自古就是名士隱居的圣地,,也是詩人贊美的勝景,,更是畫家鐘情的山水。四周群峰起伏,,連綿相應(yīng),,彌漫著“淡泊明智,寧靜致遠”的生命境界,。陸恢筆下的人物場景大概就發(fā)生在這里,。朱買臣為了不讓妻子笑話,因此每次上山砍柴時,,總在這里偷偷看一會兒,,回家時就把書都藏在這個石頭底下,不帶回家去,,這就是地名“藏書”的由來,。朱買臣經(jīng)過自強不息地閱讀《春秋》《楚辭》,由同鄉(xiāng)推薦,,50歲終于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如今還矗立著一塊長達丈五,,高約五尺,、面寬六尺,近乎長方體的天然磐石,,上刻有“漢會稽太守朱公讀書之處”,。 穹窿山 陸恢一生中畫過多幅《歸樵圖》,想來對于“買臣負薪”的典故,,當是有眷眷之心的,。這一年初冬,,陸恢夫人陳氏剛病逝三個月,自己又老病纏身,,但他仍以筆耕自娛,,來調(diào)節(jié)低落情緒。古人說閉門即山居,,在畫中得到的慰藉是隔世的,,畫中一日,人間三世,,創(chuàng)作《落霞歸樵圖》,,也許是擺脫困境的最好良藥。 陸恢的《寒林歸樵圖》 把時間再往前推20年,,清末蘇州畫壇,,依然沿襲著明代吳門畫派“雅集唱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怡園畫社”作為近代江南文化再度興盛的象征和標桿,,由一代大儒吳大澂發(fā)起并任社長,有吳俊卿,、顧鶴逸,、王同愈、顧沄,、費念慈,、翁綬琪、陸恢,、倪田,、吳谷祥、楊峴,、沙山春,、鄭文焯、蒲華,、黃山壽,、任預(yù)等畫者參加,個個都是大名鼎鼎的,,然而大家卻公認陸恢的功底最為廣博,,畫技最為精湛。王同愈曾在陸恢畫上題跋:“精心結(jié)撰,,用力彌勤,,無尋常圖譜氣,此其所以難也。前推石谷最為擅長,,近世不得不推廉夫矣,?!?/p> 吳大澂 王同愈 王同愈畫作 陸恢一身不入仕,,年少過著“和蔥和蒜賣街頭”的落魄書畫生涯,中年遇到貴人吳大澂人生才有了轉(zhuǎn)機,,借鑒,、臨摹刻苦用功使得其藝大進。3年后,,40歲的陸恢跟隨吳大瀓做幕僚,,走南闖北,在衡山寫生,,又在東北作畫,,使其名聲達到了人生最高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晚清四杰之一張之洞召集海內(nèi)名畫家補繪王元惲所進承華事略,,以陸恢為總其事。他手法逼真,,擅長臨仿元,、明及清初名家稿本。后來大藏家龐萊臣,、盛宣懷等慕名也邀請陸恢鑒定,。吳昌碩贊其為“畫癖”,吳大澂更贊他的畫作“三百年來無此作矣”,。陸恢對青綠山水和人物故事穿插有獨到見解,,形象鮮明,工細秀雅,,含蓄蘊藉,,色調(diào)淡雅清麗,使吳門畫派的文脈得到更好延續(xù),。 張之洞 吳昌碩 吳昌碩畫作 書畫不在技法的高妙,,但當水墨落到紙上之后,畫家的個性分野便涇渭分明了,。陸恢有著同里人的精明,。生長在一個人文氣息和書畫氛圍濃郁的古鎮(zhèn),“怡園七子”之一金心蘭是他的鄰人,,退思園設(shè)計者袁龍是他的同道,,環(huán)翠山莊同里畫社的氛圍……或多或少形成了他的畫技與趣味。到蘇后又得同道收藏的熏陶,,對古代書畫鑒賞臨摹有了質(zhì)的提升,?!皡墙懟帧保粋€繪畫落款都有點怯弱的底層平民,,能與儒家風范的吳大澂,、詩書滿腹的吳昌碩、學識淵博的王同愈齊名,,成為蘇州近代“怡園畫社”佼佼者,這一切,,他靠的只有四個字:勤學苦練,!對于經(jīng)典古意的師心會意,他更喜“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慢節(jié)奏地摹古,,把吳門畫派和清六家奉為正宗,背臨再創(chuàng)作,。 陸恢部分畫作 文人畫的概念最早由董其昌提出,,受到宮廷的支持和肯定。此件《落霞歸樵圖》畫作品里的巨石,,塑造得頗有厚度,,有條不紊的披麻皴和圓潤的苔點,與董的《秋興八景》極為相似,。陸恢在題款謙虛道:“畫仿卞潤甫,,書仿漢石刻,題則學冬心云”,。卞澗甫師從董其昌講求筆法,,故筆墨相近,那么從中看出陸恢文人逸氣也就不足為怪了,。 董其昌的《秋興八景》 然而,,陸恢并非文人畫家,也非宮廷畫師,,若將他畫歸入學究型范疇,想必如履之適于足,。理由有三:陸恢讀經(jīng)史愛之深切,,且能化而用之;考訂金石文字,,孜孜不倦,樂此不疲;有真性,,不茍然,。陸恢曾云:“藝工矣,,不輔以學,,匠焉耳,。學富矣,,立品不高,,下筆必不能超凡入圣?!卑褜W問見識作根基,,古人畫法為本源,,參以己意,,自立門戶,這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法寶,。 陸恢畫作 畫卷題款末尾,,流露出作者的愜意,他用《詩經(jīng)·陳風·衡門》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饑”來收筆,,并反問“其斯之謂乎?”其用意十分明顯:在泌水(山泉)之濱,,可以高興地忘掉饑餓,,難道說的就是這個吧?你看,,托物言志,,筆墨遣懷的士大夫文人情懷,不就包含在這詩化的畫面中了嗎,? 一個鐘情讀書,,心思玲瓏剔透,加上自己的勤奮,,陸恢終為一代宗師,,至今蘇州畫壇無人能出其右,! 本文作者:沈東曦 責任編輯:朱夢亭,、吳英 技術(shù)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館藏及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