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強大起來后,十分重視拋石機的使用,。為適應(yīng)對內(nèi)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自鐵木真崛起后,便不斷采取措施,,促進拋石機的改進和發(fā)展,。其一是組建砲手軍,其二是建立職掌拋石機制造和使用的專門機構(gòu),,其三是鼓勵官員和能工巧匠對拋石機進行改進,。這三條措施的實行,使元代的拋石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建元滅宋的戰(zhàn)爭中,,拋石機的制造和使用達到了高潮。 一,、創(chuàng)建砲手軍砲手軍是在蒙古人起兵后不久開始創(chuàng)建的,他們視需要分別隸屬于各路大軍中,。負責組建砲手軍的將領(lǐng),,大多系由鐵木真在作戰(zhàn)過程中選定。太宗,、憲宗和世祖繼續(xù)執(zhí)行鐵木真的政策,,使砲手軍的將領(lǐng)世代相沿相襲,砲手軍的規(guī)模不斷得到擴充和壯大,。 鐵木真選定的第一個砲手軍將領(lǐng)是蒙古人唵木海,。鐵木真在聽到唵木海關(guān)于“攻城以砲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的議論后,,即命其為砲手,,并于太祖九年(1214年)太師國王木華黎統(tǒng)兵南下時,委任其為隨路砲手達魯花赤,,即砲手總管,。之后,,“唵木海選五百余人教習之,后定諸國,,多賴其力”,,是為元砲手之初創(chuàng)。 憲宗二年(1252年),,唵木海升都元帥,,次年死,其子忒木臺兒因從戰(zhàn)有功,,襲任砲手總管,。元至元四年(1276年),忒木臺兒之子忽都答兒又升為砲手萬戶,,一門三代都任職于砲手軍,。 也是在太祖九年,鐵木真親統(tǒng)大軍至古北口(今屬北京),,燕人薛塔刺海率300人歸附,,被委任為砲水手元帥,后又因善用砲而升為砲水手軍民諸色人匠都元帥,。蒙古軍兩征時,,他“從征回回、河西,、欽察,、畏吾兒、康里,、乃蠻,、阿魯虎、忽韁,、帖里麻,、賽蘭諸國,俱以砲立功”,。太宗四年(1232年),,塔刺海死,其子奪失刺襲其職,。奪失刺死后,,奪失剌之弟軍勝襲職。中統(tǒng)三年(1262年)),,軍勝率砲手軍平定濟南李璮叛軍,。蒙古至元五年,軍勝率砲手軍從攻襄陽,于三月死,,軍勝子四家奴于至元八年襲職,,又于至元二十二年改為砲手萬戶。這是一個砲手軍世家,。 二、砲手軍的發(fā)展太祖六年,,昌平人張拔都率部歸附鐵木真,,隨近臣漢都虎西征。當年,,漢都虎升任砲手諸色軍民人匠都元帥。漢都虎死后無子,,由張拔都代任其職,。 鐵木真在用兵中原后,也常選募善用砲者編為砲手軍,。冀州人賈塔渾即因此而被籍為兵,,不久被委為四路總押,統(tǒng)率砲手軍,。太祖十六年(1221年)),,賈塔刺渾死,其子抄兒赤襲職,。抄兒赤死后,,赤子冀驢襲職。冀驢死后,,驢之弟六十八襲職,,于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率砲手軍從攻襄陽、樊城,,又于至元二十年升任砲手軍匠萬戶府,,地位超過其祖。 太祖十八年七月,,清州人張榮因隨鐵木真征西域有功,,升砲手元帥。太宗二年(1230年)),,張榮死,、榮子奴婢襲職。世祖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奴婢死,,婢子君佐襲職,于至元五年,,從都元帥阿術(shù)率砲手軍攻襄陽,、樊城,,三代多次建功。 《元史?兵志》太宗七年的記載中,,對元砲手軍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了概括,,指出蒙古人的隨路砲手軍,“始太祖,、太宗征討之際,,于隨路取發(fā),并攻破州縣,,招收鐵,、木、金,、火等人匠充砲手”,。在邊征戰(zhàn)邊擴編的情況下,于憲宗二年(1252年),,“具作砲手附籍”,,編制成軍。之后,,又在攻襄陽,、樊城,滅南宋之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成為元軍進行重大作戰(zhàn)的主力部隊,也是宋元時期編制最完備,、規(guī)模最大的砲手軍,。 三,、砲手萬戶府的創(chuàng)建砲手軍是蒙古軍的一個技術(shù)兵種,,分編于各路大軍中,由善于造砲用砲的工匠擔任統(tǒng)率官,。初建時,,造砲工匠和操射的砲手都編制其中。在戰(zhàn)爭過程中,,它不斷擴展,,規(guī)模越來越大,組織機構(gòu)和編制的調(diào)整便逐漸開始進行,。 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伊始,便派使臣赴西域,向親王八哥征集砲匠,,著名的回回人砲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調(diào)至京師,,并讓他們試造5門新砲,立于京城5門之前,,性能甚佳,,朝廷給予厚賞。 至元十年,,又下令將他們二人所造的新砲送往前線,,幫助攻占了襄陽和樊城,“襄陽砲”隨之名噪當時并流傳后世,。 元至元十一年,,朝廷建制砲手總管府,亦思馬因任回回砲手總管,。同年,,亦思馬因病逝,其子布伯襲職,。元軍渡江時,阿老瓦丁和布伯隨軍作戰(zhàn),、新砲在取潭州(今湖南長沙),、破靜江(今廣西桂林)等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元至元十三年,,已故砲手總管唵木海都元帥之孫忽都答兒升任砲手總管。次年,,又升為砲手萬戶,,加昭勇將軍。元至元十六年,,南宋剛亡,,元廷即下令:
此舉既充實了砲手總管府,,又加強了對各地砲手軍的控制和管理。元至元十七年十月,,元廷“發(fā)砲卒千人入甘州(今甘肅張掖),,備戰(zhàn)守”。砲手軍開始執(zhí)行保衛(wèi)邊遠地區(qū)安全的軍務(wù)。 元至元十八年,,元廷將砲手總管府升格為都元帥府,布伯任回回砲手都元帥,,又于次年升任軍匠萬戶府萬戶,,將砲手都元帥府改為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元至元二十年,,賈塔刺渾之孫六十八,,也升任砲手軍匠萬戶府。元至元二十二年,,元廷又將砲手元帥府改為砲手萬戶府,,將砲手都元帥府改為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阿老瓦丁任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副萬戶,。薛塔剌海之孫四家奴,,也在當年改授為砲手萬戶府萬戶。 這種建制上的改變,,說明元廷已將總管造砲和用砲的砲手都元帥府,,劃為分管砲手軍的砲手萬戶府,以及分管砲手軍匠的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加強對用砲和造砲的指揮和管理,。同時,從名稱上看,,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的造砲重點,,已經(jīng)轉(zhuǎn)移至“回回砲””(即襄陽砲)方面,其機構(gòu)的編制級別和最高官員的地位,,似乎都要高于砲手軍萬戶府,。 四,、襄陽砲的創(chuàng)制元至元九年十ー月,,元軍圍攻襄陽、樊城已經(jīng)5年,,因其城高溝深,,墻堅壁固而久攻不下,于是采納參知政事阿里海牙的建議,,使用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設(shè)計的能拋射150斤石彈的新砲,,因其設(shè)計者都是回回人,故史家稱之為“回回砲”,。 襄陽砲比宋代拋石機威力大的原因有二: 其一,,拋射的石彈大,,重達150斤,擊硬力較強,,宋砲的石彈不超過90斤,,擊硬力較弱。 其二,,砲梢受力的方式有改進,。宋砲都是利用人力突然拉動砲梢,把放在砲梢尾端甩兜中的巨石或火毬拋射至敵方,,產(chǎn)生擊殺和焚燒作用,,每門砲需40-250人拉動,才能將90斤重的石彈拋射出去,,使用時多有不便,。襄陽砲則把用人力拉動的宋砲,改為重力下墜式拋射巨石的重砲,。 馮家昇先生在《火藥的發(fā)明與西傳》中,,對襄陽的構(gòu)造作了復(fù)原,繪制了復(fù)原圖:砲架由大木制成虎蹲式,,砲梢的頭部懸掛一塊巨右或鐵塊,,尾端甩兜中放置一個被拋射的石彈,前者約為后者重量的好幾倍,。 平時,砲梢的尾部用巨鉤鉤于砲架上,。拋射時,,將鐵鉤突然松開,,懸于砲梢頭部的巨石或巨鐵,,因受重力的作用而驟然下墜,使砲梢繞軸急速翻轉(zhuǎn),,尾端甩兜中的石彈,,因受離心力的作用而被拋射。由于襄陽砲是用巨石或巨鐵塊下墜所產(chǎn)生的機械力拋射的,,其瞬時性,、方向性、突發(fā)性都較宋砲為佳,,因而拋射的距離遠,,摧毀力大,故能將久攻不下的襄陽城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