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17-10-10 19:03:16文章來源: 夫余是中國古代生活在松花江上游的古老國家,,傳說中夫余國的始祖為東明王,,但另有傳說東明王創(chuàng)立的是高句麗國,究其兩種傳說孰是孰非,,學術界歷來對此持兩種觀點,,筆者查閱有關夫余與高句麗的史籍,現(xiàn)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朝鮮最早的史籍《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開篇談到:“始祖東明,,姓高氏,,諱朱蒙”,這是有關該國最早的傳說記載,。從文中來看,,創(chuàng)立高句麗國的是東明王,東明是其尊號,,朱蒙乃其實名,。然據(jù)東漢王充《論衡·吉驗篇》記載此王正是夫余國的始祖?!氨币拈译x國王侍蟬有娠,,王欲殺之。脾對日:'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后產(chǎn)子,,捐于豬泅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借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國焉,?!薄墩摵狻酚涊d的傳說另在《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可見,,兩者內容基本相同?!墩摵狻返闹咄醭渖跂|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卒于和帝永元年間(89-104),東明王的傳說定是東漢初年從夫余國傳至漢人中的,。 雖然此傳說并不能代表歷史事實,,但東明王從橐離國南走,渡掩淲水至夫余創(chuàng)立夫余國之事倒應該考證,。其時間文獻中無明確記載,,只能從夫余國名字出現(xiàn)在漢史的年代來推測?!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校骸氨编彏趸?、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边@里夫余和烏桓,、朝鮮、真番同時出現(xiàn)在史籍中,。烏桓乃東胡后裔,,與漢人開始交往是在東胡滅亡之后,東胡之名出現(xiàn)在《史記》中是在秦末漢初匈奴冒頓單于滅亡的漢惠帝初年,?!妒酚洝酚涊d的真番國是戰(zhàn)國時期和朝鮮同時遭到燕國進攻,其后衛(wèi)滿推翻箕氏朝鮮,,新的朝鮮國建立,,真番成為其附屬國,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滅衛(wèi)氏朝鮮,,在其地設置四郡,,真番郡正是此時設置。綜上,,前述《史記·貨殖列傳》所記從漢惠帝初年到漢武帝元封三年其間的情況,,和烏桓、真番同時并立的夫余國興起是在元封三年,,即衛(wèi)氏朝鮮滅亡之前的事,。 古夫余國在今吉林省農(nóng)安、長春一帶,,據(jù)有松花江上游,,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物資資料四方匯集,國家殷實富裕,。而高句麗占據(jù)鴨綠江流域,,地況雖好,但處處是森林和溪谷,,適于農(nóng)業(yè)耕種的土地狹小,,人們疲于耕作依然難以維持溫飽。因此高句麗國為了自己生存,,不斷向遼東擴張,,并從北方攻擊夫余。高句麗和夫余雖同為貊種,,但從建國伊始雙方便互相視為水火不相容的仇敵,。夫余建國是在武帝元封三年以前,那么作為其敵人的高句麗建國又是在何時呢,,東明王到底是夫余的始祖呢,還是高句麗的始祖呢? 《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于建國元年(9)為了向外夷炫耀武力,,特遣五威將軍手執(zhí)符節(jié),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麗,、夫余”,,此處記載了夫余和高句麗兩個獨立國家的存在。同傳中記建國四年(12):“先是莽發(fā)高句麗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州郡歸咎于高句驪侯騶。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慰)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屬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穢貉復起,此大憂也,?!Р晃堪玻x貉遂反,,詔尤擊之,。尤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贝颂幱涊d王莽誅殺高句麗侯騶的始末,高句麗在前漢末到王莽時期已經(jīng)作為獨立國家存在,。據(jù)《后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建國三年時,騶占據(jù)高句麗國,,自立王號,,此高句麗國不是從玄菟郡內高句麗縣分化出來,而是占據(jù)真番郡內高句麗縣的穢貊人強大之后建立起來新的國家,。此高句麗國興起于何時尚不能得到確切答案,,但是昭帝時期廢掉真番郡的一主要原因或源于穢貊君長過于專橫而想打擊其氣焰。鴨綠江流域的穢貊統(tǒng)一為高句麗國家,,自立君主,,大概為昭帝始元五年即真番郡廢止后幾年之事。王莽建國四年(12),,騶為高句麗王,,實際上此王即位必然是前幾年之事,綜合來判斷,,高句麗建國應在前漢末期,,其始祖極有可能就是騶。 據(jù)以上推斷,,高句麗始祖騶在前漢末建立了高句麗王國,,但是在《三國史記》中記載,高句麗始祖東明圣王于前漢元帝建昭二年(37)即位,,而《論衡》中記載東明王乃夫余國始祖,,雖然其即位年代不詳,,但必是武帝元封三年(108)以前的事,《三國史記》中的東明圣王與《論衡》中的東明王之間存在百余年的時間差距,,東明王不可能同時作為夫余和高句麗兩國的建立者,。為何朝鮮史官把東明圣王建立高句麗確定在建昭二年呢,或許是此王另名為鄒牟,,和高句麗王騶讀音相諧,。 有關夫余國始祖東明王傳說的最早記載在《論衡》中,記述此王從橐離國南遷到夫余為王,,創(chuàng)立了夫余國,,然而更有多數(shù)史家把此王認定為高句麗國的始祖,在高句麗好太王碑文中記載了始祖鄒牟王的傳說:“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酢酢酢趺{,,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瘧暭礊檫B葭浮龜,,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據(jù)碑文所記,,高句麗始祖鄒牟出自北夫余,,在沸流谷忽本西山上建立都城。史書中有關此事記載在《魏書·高句麗傳》中,,其內容比碑文所記更為豐富,,內容節(jié)錄如下:“ 高句麗者出自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余王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棄之與犬,犬不食;棄之于路,,牛馬避之;后棄之野,,眾鳥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從鄒牟王與朱蒙王的傳說對照來看,,中心內容完全相同,,因此來看,鄒牟王與朱蒙王系同一個人,。這兩個傳說與東明王的傳說比照一下,,內容基本相似,因此后代史家認同東明王系鄒牟王,、朱蒙王,。然而正如前面所述,東明王與鄒牟王非同一時代人物,,如果看作一個人顯然是有矛盾的,。鄒牟與朱蒙發(fā)音相似,存在同名異譯的可能,,但東明的發(fā)音與上述兩者就不同了,。東明王的傳說與朱蒙即鄒牟的傳說從形式內容到主人公名字上皆有可認同之處,但夫余與高句麗在建國時間上存在百年以上差距,,東明王不可能同時是兩國的始祖,,此兩種傳說中必有一真一假。夫余與高句麗同為穢貊種,皆把東明王作為共同的祖先來崇拜,。東明王傳說中介紹此王從橐離國逃到夫余國,,而鄒牟王傳說中講此王從夫余遷到高句麗。東明王的傳說最早見于史籍是在后漢初,,鄒牟王的傳說見于史冊是在西晉末,,單從時間上而論,東明的傳說早于鄒牟的傳說,,東明的傳說如果可信,,那么鄒牟的傳說應是剽竊改作前文而為,應是高句麗建國初期刻意改編所成,。東明王的傳說與鄒牟王的傳說比較而言,,內容基本相似,但前者主人公出生在橐離國,,創(chuàng)建的是夫余國,,后者主人公出生在北夫余,創(chuàng)建的是高句麗,,簡單來說,,主人公的活動舞臺不在同一地點。如此來看,,東明王的傳說在高句麗國還未建立之時夫余人之間已廣為傳誦,,但鄒牟王的傳說是在夫余分裂之后出現(xiàn)的。東明王的傳說基本符合當時實際情況,,而鄒牟王的傳說則有許多疑點,。總之,,在筆者看來,,鄒牟王的傳說乃后世高句麗人借用而為,是取自東明王的傳說改編而成,。 好太王碑上開篇便記有:“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余?!北砻鞔朔蛴鄧挥诟呔潲惖谋狈剑送夂锰醣闹羞€記載了此王二十年時親征東夫余,,北夫余之名或是與東夫余相別而稱,。夫余在今吉林農(nóng)安、長春一帶,,土地肥沃,,國勢殷富。西接民風強悍的游牧鮮卑族,東南與物質匱乏但勇武異常的高句麗相連,,處于經(jīng)常受到騷擾欺侮的境況,,因此他們結交中原漢族朝廷,得到遼東方面支援,,但其國內民眾極有可能在此環(huán)境下離開本國,,創(chuàng)建其他國家。夫余國的強盛是在后漢時期,,此后逐漸衰落,,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5),鮮卑慕容廆(前燕慕容皝之父)攻打并滅掉了夫余,。 夫余被前燕打敗后,,其王族及部落五萬人被掠,夫余遺民在舊地為前燕羈縻,。前燕慕容氏征伐夫余之際,,同時進攻遼東,此后遼東為前秦控制,,前秦滅亡后,,遼東為后燕所轄,此間沒有夫余民族記載,,蓋是與遼東命運相同,。東晉太元二十年(395),后燕慕容氏衰落,,高句麗勇武英明的廣開土王從后燕手中奪下遼東,,圖謀復強。據(jù)《魏書·東夷·高句麗》中記載,,后魏世祖太武帝太延元年(435)時遣一個叫李敖的人拜訪高句麗長壽王,,“敖至其所居平壤城,訪其方事,,云:遼東南一千余里,,東至柵城,南至小海,,北至舊夫余,,民戶參倍于前魏時?!比绱宋乃?,柵城、夫余與高句麗接壤,,據(jù)《三國史記﹒雜志六》引賈耽《古今郡國志》載:“'渤海國南海,、鴨綠、扶余、柵城四府,,并是高句麗舊地也,。”這樣看來,,柵城,、扶余都是長壽王時納入高句麗版圖的?!段簳酚浉咦谖某傻厶踩?475):“于闐,、夫余等五十余國,各遣使朝獻,?!睆姆蛴嘞蛭呵彩钩贾驴磥恚渥鳛楦呔潲惖母綄賴谕饨簧先匀槐3肿杂?。另據(jù)《魏書·東夷·高句麗傳》中:“正始中,,世宗于東堂引見其使芮悉弗,悉弗進曰:高麗系誠天極,,累葉純誠,,地產(chǎn)土毛,無愆王貢,。但黃金出自夫余,,珂則涉羅所產(chǎn)。今夫余為勿吉所逐,,涉羅為百濟所并,,國王臣云惟繼絕之義,悉遷于境內,。二品所以不登王府,,實兩賊是為?!贝耸掳l(fā)生在高句麗文咨王時期,,魏正始年間值此王十三年至十六年。據(jù)此來看,,夫余民族在文咨王時作為高句麗的朝貢國占據(jù)著夫余舊地,,但此王時高句麗國力已然衰弱,而勿吉強大,,遂在魏正始年間吞并了夫余舊地,。 綜上看來,夫余在魏太延元年即長壽王二十三年(435)至正始年間,,即文咨王中期,作為高句麗的附庸據(jù)有遼東北地。高句麗在廣開土王時奠定了其發(fā)展方略,,為解除西方中原及北部夫余的威脅,,廣開土王于東晉安帝義熙四年(408)遣使北燕,與中原王朝交好,,歷經(jīng)一系列外交與軍事舉措,,高句麗成為遼東強國,此時夫余自然便成為了高句麗的附庸國,。長壽王繼廣開土王后登上高句麗王位,,當時遼東半島北有北夫余,朝鮮半島東北有東夫余,,西南有夫余族后裔建立的百濟國,,高句麗處于夫余民族的包圍之下。此三國中,,北,、東兩夫余在廣開土王時即成為高句麗的附庸,高句麗對他們繼續(xù)實行安撫政策以攏民意,,百濟在倭國援助下曾與高句麗示強抗衡,,高句麗亦采取必要的武力同時加以懷柔策略。長壽王是一位頗有政治遠見的謀略家,,他利用夫余民族自古崇信始祖東明王的傳說,,謀劃出東明王從夫余南下建立高句麗國的事件,進而取得了高句麗乃夫余宗祖的身份,,高句麗與夫余均是濊貊種,,但不同族。在高句麗看來,,夫余作為北方強國雖然不至于再與高句麗抗衡,,但有必要對其從思想精神上進行安撫拉攏,借用夫余國的始祖來作為本國祖先敬仰便是方式之一,,如此一來,,高句麗便與夫余成為了同祖同宗。有關鄒牟王的傳說經(jīng)此解釋,,就有了好太王碑文中開篇部分所記以及好太王一代與北方,、西方各國和平相處。長壽王刻立好太王碑文,,不單單是歌頌父輩的豐功偉績,,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來樹立高句麗國內政外交的施政方針,這才是主要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