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走多遠,家鄉(xiāng)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xiāng)游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xiāng)土文學 作者 | 鄭長春 原創(chuàng) | 鄉(xiāng)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在豫南大地的伏牛山東麓,,流淌著一條古老的河流——掉槍河,。遠古以來,掉槍河如偉大的母親,,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先民,。先民們在這片沃土上櫛風沐雨,辛勤耕耘,,創(chuàng)造出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兩漢以后,造船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發(fā)達,,南北物資交流頻繁,掉槍河這條源自中原腹地注入長江的河流,,成了南北物資運輸?shù)乃仙€,,南北方的物資通過這條生命線,或南下江南,,或北上晉冀,,或西北入關(guān),它和古鎮(zhèn)青臺朝夕相處,,共同演繹了這里獨特的傳奇,。“復(fù)殿重房,交疏對溜;青臺紫閣,,浮道相通,。”“青臺”二字,,意味深長,,在古代地圖上為“青苔”。相傳在商朝以前,,低洼潮濕,,遍生苔蘚荒草,故名“青苔”,。因東依唐河,,西南瀕臨掉槍河,方(城)棗(陽)古道穿境而過。陸路長年人來人往,,車馬不斷,;水路貨船南來北往,不時在此停歇,。此憑水陸之利,,這里很快就成了繁華之地。后由于雨水沖積,,河流改道,,這里淤積了厚厚的沃土,人們開始在這里種菜為生,,聚集到青臺把所種的蔬菜批發(fā)零賣給周邊群眾和外地客商,,慢慢形成集鎮(zhèn),因此起初叫“青菜街”,。 后來人越聚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到漢朝時已形成方圓百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商貿(mào)中心,,車馬客商整天川流不息絡(luò)繹不絕,,熱鬧非凡。東漢時,,為皇帝掌管文書的尚書權(quán)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gòu)稱“臺”,有令,、仆射各一人,,尚書六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過去的“九卿”職權(quán)。青臺就出了一位這樣級別的官,,于是青菜街就改名為“青臺街”,。“五陵年少宿青臺,一歲煙花幾度開,?!睋?jù)《資治通鑒》載,歷時四年的唐朝憲宗征討淮西叛軍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李愬遣方城鎮(zhèn)遏使李榮宗擊淮西青臺城,,拔之”,,即為此次戰(zhàn)事。明嘉靖《南陽府志》把青臺稱為“古稱唐鄧之郊,,實南陽弼輔之地”,。清康熙《唐縣志》也說,“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臨關(guān)陜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貨財,,北距三都可以遣援,南陽之形唐寶司其勝焉,。昔李愬合隋鄧而擒元濟,,劉祥筑青臺以圖襄陽,固用武之國也,?!?/span>“過賒旗以南二十里為青臺鎮(zhèn),為舊時軍事要塞,,左倚唐河,,元初筑城,屯軍于此,,以圖襄陽,。”這是光緒《南陽縣志》里有一段話,。點點數(shù)語,,道破所在。再往前追溯,,《宋史》和碑文上記載的“四十五里許封鎮(zhèn)”,,據(jù)說其城南門就在今日的青臺古鎮(zhèn)。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宋將岳飛受命北伐,,在取得隨州、襄樊大戰(zhàn)的勝利后,,接著挺進新野,、鄧州,戰(zhàn)宛城,、收唐州(今唐河縣),。青臺一戰(zhàn),擊敗偽齊將李成十萬大軍,。后在南陽臥龍崗留下"還我河山"等墨寶,。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時年三十五歲的岳飛,不斷接到宋高宗,、秦檜強令退軍回朝的金牌,。岳飛被迫南歸后,河南大部分地區(qū)又被金兵占領(lǐng),。從戰(zhàn)爭的整個過程看,,雖然青臺一戰(zhàn)岳飛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忍令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其結(jié)果是悲慘的:一代堂堂抗金名將竟被一伙狼狽為奸的無恥之徒,,以“莫須有”罪名陷害風波獄,豈不悲哉,!岳飛出生入死地抗擊侵略者,,到頭來“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青臺一戰(zhàn)的成果也很快被歷史塵埃無情掩埋。“綺閣青臺靜且閑,,羅袂紅巾復(fù)往還,。”青臺傳名于漢代,,見史于唐朝,,亂于宋元,興于明清,,清末民初環(huán)河筑寨,,輝煌時寨高三丈、長八里,,河寬深各兩丈,,引掉槍河活水繞寨一周并下游再次流入河道,沿寨墻設(shè)四門八堡,,高大城樓,,直沖云霄,蔚然壯觀,。興盛時,,掉槍河里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則魚貫,,泊則雁排,。在他的記憶中,每天進出碼頭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到河街交易貨物的騾車馬車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商販們的討價還價聲,搬運工們的勞動號子聲此起彼伏,,喧鬧不歇,。天色漸晚,忙碌了一天的商販們奔向老街,,或入店投宿,,或呼朋喚友上酒館小酌幾杯,或上山陜會館津津有味欣賞一場豫劇,。背街主要是本地人的住宿區(qū),,而老街則是本地商人的大本營。 一條只有兩公里多長的老街,,竟有百貨,、雜貨、副食,、酒館、茶樓,、旅店等商鋪二百多家,。老街路中間有一條青石板路,都是一些兩米長,、一米寬,、十多公分厚的青石,經(jīng)過行人日積月累的踩踏,,青石表面大都被摩擦得跟明鏡一般,,那些青石板的印痕見證著古鎮(zhèn)曾經(jīng)有過的繁華。小時候,,我常跟著父母在鎮(zhèn)上趕集,,南北三四里長的大街上真是無所不有,糧行,、棉花行,、布行、染坊,、煙行,、酒館、油坊,、茶樓,、旅社、修車行,、屠宰場,、豆腐坊,、豆芽作坊、蒸饃屋,、磨面房,、小吃店、鐵匠鋪,、中醫(yī)堂,、雜貨店等。尤其每逢新春佳節(jié)期間,,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旱船,、高蹺、戲曲,、雜耍等精彩演出,,其場面熱鬧非凡,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古鎮(zhèn)無與倫比的亮點,。 曾幾何時,,有“南船北馬”之稱的掉槍河,一度被當代文明的汽車,、火車,、飛機所取代,河水逐漸下落,,船帆日益隱沒,。從此,碧波蕩漾的河水只有在夢中流淌,,巍巍寨墻化為淡淡記憶,,起航的碼頭上,兒時的歌謠日漸迷茫,,一河兩岸荒草叢生,,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只有古鎮(zhèn)上破落的石橋,、古寨依然挺立,默默見證著興衰更迭,。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古寨墻雖歷經(jīng)歲月風雨侵蝕,,卻余韻猶存,,威風不減當年,,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伸展著寬厚的臂膀,,將青臺古鎮(zhèn)緊緊擁抱,。 我漫步在魂牽夢繞的老街上,眼前依稀浮現(xiàn)出掉槍河昔日的繁忙景象:清澈的河水,,或激流奔騰,,或平湖如鏡;船帆點點,,或順流而下,,或逆水竟上,檣樓資儲,,帆桅叢林,,船江號子,百舸爭流,。 一座座橫跨隘口的石橋,,雄偉險峻的寨門,高大寬厚的寨墻,,及草木密布的護寨河,,足可想見青臺當年作為軍事、經(jīng)濟重鎮(zhèn)的輝煌,。河岸邊的鳥語花香與辛勤耕作者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交融輝映,,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面頓時鋪展眼前,,使人感慨萬千:盡管歲月無情、造化弄人,,但那感天動地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地流轉(zhuǎn)在阡陌相交的田園,將歷史久遠的小鎮(zhèn)刷新出一層生機勃勃的底韻,。“桑陰蔽日交垂路,,麥穗含風秀滿田。千里郊原想如畫,,正宜攜酒望晴川,。”掉槍河是唐河的支流,唐河是漢江的支流,,漢江又是長江支流,,真如詩中所云:“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如今,唐河復(fù)航的規(guī)劃已提上重要日程,,必將為掉槍河的振興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青臺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本文獲《躬耕》雜志社“草廬杯”征文比賽優(yōu)秀獎)鄭長春,,筆名老槍,1975年2月生于社旗縣?,F(xiàn)居西安,,供職于政法宣傳單位。15歲開始發(fā)表文章,,至今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作家》等報刊發(fā)表各類作品1000多篇(首),,并多次獲獎。著有紀實文學《急紅眼的中國人》,、散文集《激情碰撞》《古鎮(zhèn)遺夢》《賒店物語》等,,部分作品被翻譯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西蘭,、西班牙等國家?!肚嗯_鎮(zhèn)》是其首部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