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秋,,天朗氣清,。故宮博物院齋宮,一場名為《方寸間的紫禁城》的直播即將開始,工作人員忙碌地穿梭,。 這時,,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拄著拐杖,被攙扶著走進齋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位已經91歲高齡的老人,就是郵票設計家邵柏林先生,。 他是迄今為止新中國唯一一位郵票總設計師,。他設計的《庚申年》猴票,創(chuàng)造了中國郵票的升值神話,,這枚面值僅8分的小小郵票如今在市場上身價過萬元,。故宮博物院院徽,也出自他手,。 在故宮聽邵柏林先生講述他與郵票的故事,,仿佛回到了“車,馬,,郵件都慢”的往日時光,。 01 大與小 邵柏林先生出生于1930年,天津人,,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裝飾繪畫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原郵電部郵票發(fā)行局從事郵票設計工作。 擇一事,,終一生,,邵柏林先生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在中央美術學院求學時,,邵柏林先生曾到故宮實習,,對故宮一見傾心。之后漫長歲月,,數百次踏訪,,了解愈多,愛之彌深,。 故宮很大,,走上一遭,也要腿酸,。 郵票很小,,放在掌間,便可細觀,。 大與小之間,,邵柏林先生用郵票為故宮做“導郵”,。 滑動欣賞↓↓↓ △1982年發(fā)行的《西周青銅器》郵票中,,牛首夔龍紋鼎和蟠龍獸面紋罍系故宮院藏文物,。 通過這些精美的郵票,邵柏林先生把故宮院藏的珍貴一角,,展現在更多世人面前,。 198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要發(fā)行紀念郵票,。這項任務,,落到了邵柏林先生的肩上。 當時,,故宮專家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選用故宮藏品,;二是表現宮廷生活;三是展現故宮古建筑群,。經過認真分析,,邵柏林先生認為,如果選用故宮藏品,,失于平淡,,與文物郵票雷同。若反映宮廷生活,,又不切題,。選用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古建筑群,,既代表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又展示了這一舉世聞名的歷史圣地。 如何將壯闊故宮置于方寸郵票之中,?邵柏林先生想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形式——長卷,,長卷鋪陳,觀者如游走其間。 于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手繪故宮長卷,! △《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郵票 巍峨宮闕、御苑瓊臺,、雕梁畫棟……故宮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構精巧,想要畫成談何容易,?即便畫成,,相比于直接選用照片,又要多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 但在這條更為艱難的路上,,邵柏林先生義無反顧。在他看來,,相比使用照片,,中國傳統繪畫更有韻味,藝術性更強,。同時,,他對自己扎實的繪畫、設計等藝術功底有信心,,他敢畫,。 把現實中的建筑變成繪畫,實非易事,。 故宮這么大,,從何處畫起?邵柏林先生反復踏訪故宮,,沿著中路,、西路、東路走了一遍又一遍,,最終,,他選定了氣勢恢宏的中路建筑群。 這次的長卷,,他想從俯視的角度畫就,。在沒有航拍器的年代,他行走在宮殿之間,,要憑借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出在半空中俯視的故宮是什么樣子。 除了泡在故宮寫生,,擅長攝影的他還拍下故宮建筑的各個角度,、各個細節(jié),,并查閱了大量資料,一一進行仔細研究,。 用腳丈量,,用手作畫。對整個故宮中路建筑了然于胸后,,邵柏林先生三易其稿,,最終巧妙地將其分割為四幅圖:午門、金水橋,、太和門列為第一圖,;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第二圖;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第三圖,;坤寧門,、御花園、神武門為第四圖,。四幅圖的銜接自然和諧,。 把繪畫變成郵票語言,又得下一番苦工,。 邵柏林先生深知,,郵票的語言不同于繪畫,是詩化的語言,,講究提煉概括,、刪繁就簡、去粗取精,。 邵柏林先生特意采用中國傳統的金碧重彩界畫畫法(金碧,,指中國畫顏料中金粉、石青,、石綠的合稱,。界畫,為中國畫的一門畫科,,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這樣畫就的故宮,,簡約卻形神兼?zhèn)?,古建筑美和金碧輝煌的色彩感彰顯得淋漓盡致,,設計感、裝飾性極強,。 那段時間,,下班或周末,邵柏林先生都會將圖稿和畫夾小心地包好帶回家,,伏案繪畫,。作畫使用的是水粉顏料,一旦落紙,,就難以修改,,因此每落一筆,他都得萬分小心,、細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多月后,,畫作完成,。 分開看,四幅圖每一幅都是獨立完整,、構圖精巧的作品,;而連成一體,就是氣勢非凡的長卷,。 畫作中的細節(jié)更是令人驚嘆,,殿前只有一個米粒大小的仙鶴、獅子,,都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時至今日,,這套郵票仍是故宮主題郵票中的經典之作,。 翻轉手機,欣賞長卷 (此圖經設計處理,,非郵票發(fā)行版式) ↓↓↓ 機緣巧合,,200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際,邵柏林先生主持設計了故宮博物院院徽,。 當時,,故宮博物院面向全國征集院徽設計,2700多件來稿竟然無一中選,。 故宮專家找到邵柏林先生,,他說了三個字“試試看”。 經過七天茶不思飯不想的埋頭設計,,邵柏林先生交上稿件,,獲專家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 △故宮博物院院徽設計 邵柏林先生的故宮博物院院徽設計取“宮”字形?!皩m”字上的一點取材于“海水江崖”和玉璧的圖形元素,,海水托玉璧,取其珍如拱璧之意,,象征故宮博物院妥善保管珍貴文物,。“宮”字的兩個“口”,,正好符合紫禁城“前朝后寢”的建筑理念,。“宮”字下邊不封口,,寓意如今的故宮博物院是開放的,。 既有傳統底蘊,,又有現代風格,,這是故宮博物院院徽讓人稱絕之處,,也是設計者邵柏林先生身上相輔相成的兩抹底色,。 邵柏林先生一生醉心傳統文化,,同時對現代設計極具興趣,。雖然已90多歲高齡,,但邵柏林先生仍然常年訂閱世界最著名的設計雜志,,每日翻閱,。 “我現在雖然腿腳不行,但讓我做設計,,一點不比年輕人差,,我肯定不會設計出老朽的東西!”邵柏林先生笑得自信,。 02 在外行看來,,郵票設計似乎很簡單,好像縮小原稿,、加上面值即可,。 但邵柏林先生深知其中繁難:郵票設計絕不是技術上的縮小,而是藝術上的升華,。從設計到印刷,,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工作上舍簡就繁,,是邵柏林先生的一貫匠心。 1980年發(fā)行的《庚申年》猴票創(chuàng)造了中國郵票的升值神話,。這枚郵票正是邵柏林先生與畫家黃永玉先生的珠聯璧合之作,。 △《庚申年》猴票 1979年元旦,,邵柏林先生與黃永玉先生一拍即合,想出發(fā)行一組生肖郵票的創(chuàng)意,。一周后,,黃永玉先生交來圖稿,一只活潑可愛的猴子躍然紙上,。 可如何將原畫A4紙大小的猴子轉換成約2厘米高的猴票,?設計印制過程可謂一波三折,艱辛異常,。 當時,,我國絕大部分郵票的印制均采用影寫,但邵柏林先生卻堅持采用雕刻加影寫方式印制猴票,。原因很簡單:雕刻版印刷品手摸上去有凸起感,,藝術表現力更強,為了這一點,,他愿意多花時間和精力,。 雕刻版按照猴子的動態(tài)、身體結構等,,雕刻得活靈活現,,毛發(fā)根根分明。誰知印制時卻出了問題,,套印后紅底色總是透過雕刻版線條向上泛紅,,致使黑的不黑,紅的不紅,。 邵柏林先生急中生智:自己再繪制一幅影寫版,,襯于雕刻版之下,遮蓋雕刻線條下面的紅色,,不使其透紅,。 幾十年后的現在,講起自己當年的這一想法,,邵柏林先生依然驕傲:“我認為我的腦袋還可以,!” △左圖:黃永玉作《庚申年》原畫;中圖:邵柏林作《庚申年》影寫版,;右圖:雕刻版 雕刻版套印影寫版后,,郵票果然墨色飽滿厚重,猴毛細致亮澤,,猴子愈加栩栩如生,。 邵柏林先生曾表示,講述猴票的這些技術細節(jié),,無非是想說明,,“郵票設計不是在畫家的原稿上簡單地加個面值了事,,還應包括對印刷工藝的策劃調動在內。這樣,,一幅好的畫稿才能變成一枚好看的郵票,。” △《庚申年》猴票設計印刷墨序 為設計猴票,,邵柏林先生竭盡心力,,但在完成之后填寫設計單時,他卻很固執(zhí)地堅持在設計人一欄把自己的名字劃掉,,改為“設計黃永玉,,經辦邵柏林”。他說:“這是黃永玉先生的作品,,我只不過在上面做了應該做的工作,。” 邵柏林先生曾經這樣剖白:“我總認為,,郵票的編輯設計人員與原畫作者是綠葉與紅花的關系,。原畫作者是創(chuàng)作主體,是第一位的,。編輯設計人員是第二位的,。如同乒乓球隊的陪練,甘為他人做嫁衣裳,,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完美,,功成則身退,。絕不可以主次顛倒,,喧賓奪主,尤其不可以張冠李戴,,掠人之美,。” 為使郵票設計達到至真至美,邵柏林先生不畏繁難,,但在生活中,,他卻講究刪繁就簡。 猴票如今價格不菲,,可邵柏林先生家中卻連一版都沒有,。幾十年如一日,他的生活簡單而簡樸,。 郵票背后精彩的故事太多,,邵柏林先生反復說:“想問什么盡管問,趁著我腦子還清楚,,都講給你們聽,?!?/span> 邵柏林先生還特意把自己提到的資料都打印了出來,盡管雙手有些顫抖,,他仍堅持把一件件珍貴資料給大家展示,。 小小郵票,方寸之間,,見天地萬物,,見赤子匠心,見一生所執(zh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