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為佳,。除去殘基,、根須,曬干或陰干,,切段,。生用。 甘松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葉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莖,。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相關(guān)名字:香松(《中藥志》)。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開郁醒脾。 性狀鑒別: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zhì)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nèi)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jié),、分枝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xì)根及須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主治病證: 1.脘腹悶脹,,疼痛。 本品味辛行氣,,芳香醒脾,,性溫散寒,故能行氣消脹,,醒脾開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可與木香、砂仁,、陳皮,、厚樸等同用,。 2.思慮傷脾,不思飲食,。 本品有開郁醒脾,、行氣消脹之功。治療氣機(jī)阻滯之胸悶腹脹,,納呆,,可與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濕腳氣。 本品有收濕拔毒之功,,可配荷葉,、藁本煎湯外洗,治濕腳氣,,如甘松湯(《普濟(jì)方》),。 此外,單用泡湯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使用注意: 氣虛血熱者忌服,。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下氣,。” ,。 2.《本草綱目》:“甘松芳香,,甚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3.《本草匯言》:“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堕_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香溫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甘松的根及根莖含馬兜鈴烯,、甘松酮,、德比酮、纈草酮,、廣藿香醇;匙葉甘松的根含呋喃香豆精類化合物甘松素,、甘松醇、白芷素,、欖香醇,、β—桉葉醇、甘松酮,、纈草酮等,。 2.藥理作用:甘松有鎮(zhèn)靜、安定作用;所含纈草酮有抗心律不整作用;匙葉甘松能使支氣管擴(kuò)張,,甘松提取物對離體平滑肌(大腸,、小腸、子宮,,支氣管)有拮抗組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的作用;有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jié)円约耙志饔谩?/p> 3.臨床研究:以甘松100~300g加水適量,,水煎去渣,,待溫后擦洗患處,治療妊娠浮腫,,每日1~2次,,效果良好(云南中醫(yī)雜志,1985,,3:封三);以復(fù)方甘松湯(甘松,、青皮、香附,、黨參,、山楂等)水煎服,治療高脂血癥38例,,痊愈26例,,總有效率94.2%,,平均服藥時間4個月(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1996,,1:41);以甘松整律湯(大荷葉,、甘松、玄參,、桂枝,、黨參、甘草)治療頻發(fā)性室性早搏35例,,總有效率88.6%,,無不良反應(yīng)(云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0,,1:32),。 注:內(nèi)容來自教材和網(wǎng)絡(luò),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xué)習(xí)參考之用,,非專業(yè)人士請勿試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