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禹王城遺址: 穿越千年的古老城郭 □記者 薛麗娟 禹王臺 見習記者 朱超逸丁 攝 探訪“國?!保目h是我們不能不去的地方,。夏縣,,古稱安邑,因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禹王城遺址位于夏縣禹王鄉(xiāng)的禹王村,、廟后辛莊、郭里村一帶,,相傳為禹都安邑所在,。據(jù)考證,禹王城即春秋戰(zhàn)國時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時的河東郡治所。它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代城邑保存相對完整的一處,。 禹王城:魏國都城所在地 驅車行駛在禹王城遺址新修的景觀大道上,,兩旁新栽的綠植在陽光下生機勃勃。 夏縣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股副股長,、夏縣博物館副館長郭曉奇告訴記者,,夏縣正在進一步籌建禹王城遺址博物館和游客服務中心。 道路的盡頭一座大型的方形夯土建筑,,赫然屹立在一片田野間,當?shù)厝朔Q為青臺,,也叫禹王臺,。 移步近處,,只見土臺十分高大,瞬間感覺千年歷史在眼前流轉,,這便是傳說中的禹王城,。 夏禹建都安邑,這在《史記》《水經注》等文獻中都有記載,。禹是安邑(今夏縣)人,,禹的兒子啟襲其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據(jù)考證,,已確認今天的禹王城遺址即東周時期的魏都安邑城、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一直是一個繁華之地,。漢獻帝建安元年曾臨時建都在此半年之久。兩晉時期,,此處為安邑縣所在,。后來,北魏孝武帝分古安邑地為南,、北兩縣,,南安邑就是今鹽湖區(qū)安邑辦事處所在,北安邑即今禹王城遺址,。 據(jù)介紹,,禹王城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臺四部分,。雖然城中建筑已不存,但是城池輪廓猶在,。大城形狀整體呈梯形,,面積十分寬廣,北墻和西墻保存完好,,西墻北段外還有護城壕痕跡,。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小城在大城的中央,、中城東北部,。 禹王城遺址內的文化堆積層普遍厚達3米,小城內文化堆積厚度普遍達5米,,內有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是華夏尋根溯源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邊村民平常整地時,,常會撿到一些陶片、瓦片,,時間從夏到漢都有,。 在這里守護了30多年的史松令先生說,每年都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來此考古和考察,,根據(jù)地下文物和地面風貌,,可以斷定這里就是古安邑城。雖然漢獻帝那時僅在此住了不到一年,,但還是建有行宮,。當?shù)卮迕裢诘降淖址酱u和滴水瓦當,都是皇家建筑才有的,。 史松令告訴記者,,這里的土地須上級部門批準,才允許耕種,,且只能種植淺根莖的農作物,,耕種深度也僅限于地表層的0.5米。當天見面時,,他行色匆匆,,只因一早聽說附近有村民想在地里挖蓄水池,他剛剛阻止回來,。 禹王臺:戰(zhàn)國時的天文臺 禹王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么,禹王臺便是其保護范圍內的重點保護對象,。 禹王臺位于小城的東南角,,高9米,南北長70米,,東西寬65米,。 禹王臺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最初禹王臺并沒有如今這么高大,,是后來建禹王廟時,又進行了加高,。這從夯土臺的剖面就可以看出,,其上部夯土較晚,而下部夯土則較早,。 根據(jù)其建筑年代,、構造特點以及在安邑城中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禹王臺十分符合歷史上早期天文臺的基本特點,。在我國古代,,天文臺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觀測天象,,都是為了更好地為農事服務。 禹王臺,,這座大型夯土建筑,,實質上是戰(zhàn)國時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臺、觀象臺,。 早期文字記載缺乏,,但當?shù)氐脑S多民間傳說佐證了這一點。史松令告訴記者,,這里其實最早叫天壇,,作用就是天文臺。據(jù)說,,大禹身穿黑色絲織衣服(因為嫘祖養(yǎng)蠶在夏縣,,這里的人很早便能穿著絲制衣物)在此高臺上祭天。 人們都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卻不知這里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望夫之處,。傳說,大禹娶了涂山氏女,,新婚不久便分離,,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外出13年未回家園,。涂山氏思念丈夫,,便登上高臺瞭望,希望丈夫早日歸來,。但望穿秋水,,也不見丈夫歸來,涂山氏便化成了望夫石,。所以,,這里也曾被叫望夫臺。 而當?shù)厝烁晳T稱禹王臺為青臺,,為什么呢,? 有一說法是,天文臺在古時被叫作清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清臺慢慢荒廢,長滿青草,,人們就把“清臺”誤傳為是“青臺”,。 民間還有一傳說,,人們在高臺上建了禹王廟、娘娘殿,,方圓百里的百姓都前來朝拜,。農歷三月、六月,、九月每半個月都有大廟會,,慢慢地這里便成了當時的旅游景點,花草樹木成蔭,,蓮花池與高臺相映,,一片青色。所以,,當?shù)厝肆晳T稱此處為“青臺”,。 禹王廟:一方百姓的記憶 禹王廟 登上層層臺階,青臺上建有一座簡陋的大禹廟,,正面是“禹王大帝”四個大字,。 史松令今年70歲了,已經在此看護了30多年,。 據(jù)他介紹,,漢文帝時禹王臺上就建有禹王廟,宮殿樓閣,,雕梁畫棟,。前面是獻殿,后面是正殿,,殿內供奉著大禹,,兩邊是幫助他治水的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功臣,正殿后是涂山氏娘娘殿,。東西兩側有啟祠和少康祠,。臺下有東華門、西華門,,左右走廊48間及唱戲的大舞臺,,廣場10畝,周圍蓮池5畝,。有碑記,,禹王廟元、明、清時均有重修,。 可惜原臺上建筑宏偉的禹王廟,,在1940年毀于戰(zhàn)火。 現(xiàn)臺面上的小廟和臺前的石階便是史松令與當?shù)卮迕袼ǎ?0年來,,他們一直守護著這一方青臺,。 如今,青臺上綠草遍布,,沒有其他樹木,,只有野生的幾棵椿樹,高高挺立,。 烈日炎炎,仍有附近村民前來登階拜祭禹王,。 青臺下的椿樹旁,,有村民帶著孩子乘涼、玩耍,。 站在高臺上,,視野遼闊,舉目四望,,綠意盎然,,我們似乎聽到了歷史的腳步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