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讀史雜記: 唐僧西行所歷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qū) 玄奘西行大致路線 真正的古印度地區(qū),,在印度河流域及支脈之五河平原地區(qū),。 據(jù)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西行記錄,唐僧西行求法赴印度之路線,,自蔥嶺進入印度地區(qū)之路徑如下: ——西南行兩百余里入山,,登蔥嶺。 【何按】 即今帕米爾高原西端,,唐僧翻越蔥嶺走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然后要翻越西部邊緣才能進入北印度地區(qū)。 ——沿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蔥嶺的險要隘口鐵門。 【何按】 鐵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達爾本特之西山口,。 ——出鐵門,,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 【何按】 今烏茲別克斯坦南界鐵爾梅茲市,。 自此以下,,唐僧即進入今日阿富汗地區(qū)。 ——東南行數(shù)百里至縛喝國,。 【何按】 今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博賀即巴爾赫,,西行數(shù)百里,至縛喝國,。 此地即《史記》,、《漢書》所記之大月氏都城藍市城,位于阿姆河南岸,,張騫曾經(jīng)到此,。縛喝即巴爾黑,、巴爾赫,,在今阿富汗馬扎里沙夫西十余里,有巴爾赫廢墟,。 ——西行數(shù)百里,,至活國。 【何按】 至此,,出睹貨邏國,,至梵衍那國。 活國,,地在阿富汗東北部昆都士。 《舊唐書·地理志》作遏換城,《新唐書·地理志》作阿緩城,。 曾經(jīng)為吐火羅國之都城,,后為嚈噠之地。居民多信仰拜火教,。杜甫《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活國名公在,,拜壇羣寇疑?!?/p> ——南行入揭植國,。 【何按】 地在今阿富汗德哈斯城。 ——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 “梵衍那國,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 國大都,,城據(jù)崖跨谷,,長六七里,北背高巖,。 有宿麥,,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馬。氣序寒烈,。風(fēng)俗剛獷,多衣皮褐,,亦其所宜,。 文字風(fēng)教,貨幣之用,,同睹貨邏國,,語言少異,儀貌大同,。淳信之心,,特甚鄰國。 上自三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 商估往來者,,天神現(xiàn)征祥,示祟變,,求福德,。伽藍數(shù)十所,僧徒數(shù)千人,,宗學(xué)小乘說出世部,。 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 城東二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余尺,?!?/p> 【何按】 大雪山,,即蔥嶺帕米爾高原。有瓦罕走廊連接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山脈,,乃東西交通必經(jīng)地。 梵衍那國,,又名帆延國,,都城羅爛城,今阿富汗喀布爾市西之巴米揚,。 《新唐書·西域傳》:“帆延者,,或曰望衍,曰梵衍那,?!贝藝挥谂d都庫什山中。 梵衍那,,梵名Bamiyan,,又作范陽、望衍,、帆衍,,今多稱巴米安(Bamian)、巴米央,、巴米揚。 此國位于吐火羅(睹貨邏,,今烏茲別克斯坦)通向阿富汗健馱邏,、巴基斯坦臾那之要道上,。 隋煬帝,、唐太宗時巴米揚國使曾來朝貢。前3世紀,,阿育王傳布佛教,,佛教經(jīng)此地進入吐火羅而傳入中國,。 其后,阿富汗地區(qū)大月氏之一代名王迦膩色迦王建立伽藍,,佛教興盛,。此時此地雕造甚多之大石佛、洞窟,,稱為巴米揚石窟(約三至七世紀開鑿),,最大兩尊即巴米揚大佛,東側(cè)佛高五十三米及西側(cè)佛高三十五米,。 以兩佛像為中心,,鑿以數(shù)以千之石窟,為刻石雕佛像,,并殘存有部分壁畫,、佛龕、天井飛天像,,為佛教美術(shù)重要遺跡之一,。 西元13世紀初,梵衍那國受成吉思汗征服,。繼為阿拉伯人入侵,,佛教遂告衰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往五天竺國傳,、隋書西域列傳、A.Foucher:Notice Arche/ologique de la valle/e Ba^miyan,1923)p4633 ——東南行兩百余里度今希巴爾山口,,至迦畢試國,。 【何按】 今阿富汗喀布爾河流域,喀布爾城,。 -———從此東行入雪山,,逾越黑嶺,至迦畢試國,。 “迦畢試國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 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麥,多果木,,出善馬,、郁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 氣序風(fēng)寒,人性暴獷,,言辭鄙褻,,婚姻雜亂。 文字大同睹貨邏國,,習(xí)俗,、語言、風(fēng)教頗異,。服用毛氎,,衣兼皮褐。貨用金錢,、銀錢及小銅錢,,規(guī)矩模樣異于諸國。 王,,剎利種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懾鄰境,,統(tǒng)十余國。 愛育百姓,,敬崇三寶,,歲造丈八尺銀佛像,兼設(shè)無遮大會,,周給貧窶,,惠施鰥寡。伽藍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并多習(xí)學(xué)大乘法教?!?/p> 【何按】 迦畢試國,,即今之阿富汗喀布爾。 ——東行六百里,,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 【何按】 今阿富汗北境。 ——至濫波國,。 【何按】 今阿富汗東北拉格曼省,。 ——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 【何按】 河即印度河,。那揭羅喝地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 公元628年秋,,唐僧進入北印度境——今阿富汗境,。 從那揭羅喝——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東南,山行五百里,,即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qū),。 ——東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 【何按】 印度河周邊,,古代稱為印度地區(qū)。印度河是印度地名之由來,。印度只與印度河有關(guān)的一個大地區(qū)之名,,而不是國家之名,古代沒有叫印度帝國或者印度王國的國家,。古印度地區(qū)的主要地理部位,,在今日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恒河流域,。 ——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 【何按】 今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為印度河古渡口,。 ——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入烏秅國,。 【何按】 《漢書·烏秅國傳》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 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p> 漢時烏秅城,或說地在今新疆葉城縣西南山中,,或謂在今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qū),。 烏秅國臣服漢朝屬西域都護府。 近人認為,,烏秅地望在帕米爾高原,,今烏茲別克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侖山之間,包括今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 葉爾羌河即蔥河,,蔥嶺河。 其地多山,,水源來自雪山,,其國地勢十分險峻?!稘h書·西域傳》:“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在東晉十六國時名權(quán)于摩,、於麾,。隋、唐時名喝盤陀,,蔥嶺國,。' 《后漢書·西域傳》:“自皮山西南經(jīng)烏秅,涉懸度,,歷罽賓,,六十余日至烏弋山國?!?/p> 《魏書》:“蒲山國,,故皮山國也。居皮城,,在于闐南,,去代一萬二千里。其國西南三里,,有凍凌山,。后役屬于闐?!?/p> 西漢時皮山國都皮山城,。自皮山向西南過桑株達坂,即達今日的喀喇昆侖山口,,過山即克什米爾,,為絲綢之路入罽賓,、烏弋山離和印度河地區(qū)的通道。東漢時皮山國尚存,,至唐時其國已并入于闐,。 《漢書》:“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里。戶五百,,口三千五百,,勝兵五百人。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烏秅國千三百四十里,南與天篤(天竺)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當罽賓、烏弋山離道,,西北通莎車三百八十里,。” ——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 【何按】 今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市附近。 ——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尸國,。 【何按】 今巴基斯坦東北境。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余里,,至迦濕彌羅國,。 【何按】 迦濕彌羅乃是克什米爾的古代譯名,古代原是罽賓國,。 其故都在今印控克什米爾之斯利那加市,。 ——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國,。 【何按】 今克什米爾地區(qū)的朋奇,。 ——東行四百余里,至遏羅阇補羅國,。 【何按】 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 ——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國,。 【何按】 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qū)。旁遮普,,意為五河地區(qū),。有古城奢羯羅,今錫爾亞科特,。 ——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 【何按】 由此進入今印度屬地之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旁遮普,,仍為印度河及五河流域也。 (2021-08-27) |
|
來自: 一飛圖書館 > 《國學(xué)西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