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7年到2019年,,所羅門群島的5個島嶼消失了,2020年,,太平洋上又有兩座島嶼消失了,。這不是靈異事件,也不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謎,,而是海平面上升的結果,。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目前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約3毫米的速度上升,。這個數(shù)字看起來很小,,但是如果人類沒有扼制氣候變化的有效方法,未來南北極的冰蓋可能會完全消融,。屆時,,海平面可能會上升六七十米,許多沿海地區(qū)將被淹沒,,海陸分布將重新劃分,,許多生物的生存因此受到威脅……僅是海平面上升六七十米就能為我們這個世界帶來巨大改變,如果地球完全被淹沒,,又將是什么樣的情景呢,? 地球曾經是個水球 現(xiàn)在的地球表面約有70%被水覆蓋,但是新研究顯示,,30億年前,,地球可能是一個“水球”。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北部內陸找到了一處32億年前的地質遺存,,那里在30億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通過對100多個石頭樣本的研究,對比其中的兩種同位素氧-16和氧-18的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32億年前的海水中氧-18的含量比現(xiàn)在的更高,。 科學家推測,30億年前地球是一個大“水球”,。他們認為,,今天海洋中的氧-18的含量之所以少,是因為地球上的大陸,,陸地上的土壤能從水中吸收了這種較重的氧同位素,。而在30億年前,占據現(xiàn)在的澳大利亞的那片海洋上可能沒有大陸,,因此海洋沉積物中的氧-18含量才如此高,。不過,雖然被稱為“水球”,,也并不代表地球完全被海水覆蓋,,在海洋之上還是會有一些零星小島冒出海面,。這或許是地球陸地面積最小的時候了。 而2015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在另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地球大陸“浮出”海面的時間大約在30億年之前,這似乎從側面證實了地球曾經是個“水球”的觀點,。 不過,,30億年前地球上沒有大陸可能是好事,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正是30億年前的全球性海洋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那么,,如果現(xiàn)在地球變成一個“水球”,,那會怎么樣呢? 大滅絕降臨 如果地球陸地完全被淹沒,,那么海平面至少要升高8000多米(至少是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這將引發(fā)一系列的物種滅絕。 首先,,幾乎所有生活在陸地上或者淡水中的物種都無法逃脫滅絕的命運,。包括人類、大多數(shù)植物,、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等,都依賴陸地生存,。陸地為我們和其他陸地物種提供了食物和淡水,,為我們提供棲息地和庇護所。如果陸地全部被淹沒,,淡水和食物將變得非常緊缺,。而植物的消失將使地球上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使所有需要氧氣生存的生物受到威脅,。 其次,生活在海岸附近的生物也將迎來滅頂之災,。例如珊瑚礁,、海藻森林、紅樹林等,,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離不開海洋,,但是需要大量的陽光才能維持運轉,。當海平面逐漸上升時,它們也要“走”起來,,向陸地和淺海區(qū)域移動,。并且它們還需要“走”得夠快,能夠趕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才能扎下根,,獲得足夠的陽光,否則,,它們也將會被黑暗的深海吞沒,,最終走向滅絕。 最后,,海洋生物們恐怕也很難獨善其身,。在海洋中,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海域,,生活在深海的魚如果被帶到淺海區(qū)域,,它可能會因為無法適應氣壓、水溫和海水成分等的變化而死去,。同樣的道理,,淺水水域的魚類如果到深海去,它們可能也會因為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而死,。如果海平面上升了數(shù)千米,,那么海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垂直遷徙的場面,而一些海洋生物可能也會因為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滅絕,。 不確定的氣候 生物滅絕的原因除了棲息地被破壞之外,,還有氣候的變化。在地球不同的緯度,、不同的地理條件下,,氣候都有所不同。簡單來說,,氣候涉及到溫度,、光照、降水等,。在歷史上,,大滅絕事件都伴隨著氣候的變化,比如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火山噴發(fā)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使超過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從地球上消失。那么,,沒有陸地后地球的氣候又將如何呢,? 一些地質學家認為,,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是影響全球氣候的重要因素,比如借助吸熱快,,散熱慢的特點,,陸地能夠影響周邊海水的溫度;江河水沖刷裹挾大量的大陸礦物質奔向海洋,,這些礦物質的匯入不僅影響海水的密度和物質含量,,還為海洋帶去營養(yǎng);陸地還能阻隔海水的流動或者為海水放行,,使海水為寒冷地帶帶去溫暖,,為熱帶地區(qū)降溫;還能通過來往于陸地和海洋的風來制造降雨,;等等,。沒有了陸地,這些好處將不存在了,。 科學家們還認為,,地球之所以能長期宜居,是因為地球上有活躍的地質活動,,使地球大氣層,、海洋和地幔之間的礦物質和氣體得以循環(huán),尤其是碳的循環(huán),,這使地球氣候維持穩(wěn)定,。碳循環(huán)中來自陸地的碳分量是比較重的,這些碳來自火山爆發(fā),、巖石風化和侵蝕,,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燒等。陸地的消失,,打破了原本的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參與碳循環(huán)的碳減少,這可能導致地球的氣溫下降,。 這是不是說,地球變成水球后就不再宜居了呢,?情況或許沒有那么糟,。201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一顆巖石行星位于宜居帶,,即使它的表面完全被水覆蓋,只要行星上蘊含著適量的碳,,那么僅僅通過碳在大氣和海洋之間循環(huán),,也能維持星球上的氣候穩(wěn)定,。也就是說,如果碳循環(huán)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含量不至于過高或者過低,,那么地球也還會是生命的樂園,不過這生命應該都是水生生命了,。 被水拖慢的地球 然而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很多,,自轉速度也是其中之一,自轉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每一個地點的光照量,。而地球的自轉速度一開始與現(xiàn)在并不一樣,,在前寒武紀(地球誕生至約6億年前),自轉速度比現(xiàn)在要快,,一天只有21個小時,,這主要是因為月球對地球的拉扯作用。而物體的旋轉速度與其質量分布也是相關的,。南北兩極冰蓋沒融化之前,,被固定在地球自轉軸的中心;冰蓋融化之后,,水流入分布在全球范圍的海洋里,。隨著水分散到海洋中,地球自轉速度也將變慢,,這與芭蕾舞演員旋轉時的情況相似——舞蹈演員旋轉時把手緊貼著自己的身體(質量集中),,比打開雙臂(質量分散)時,旋轉速度更快,。 2014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南極洲的地殼正以每年至少15毫米的速度隆起,。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南極洲的冰雪消融,減輕了陸地承受的重量,,并且地表之下黏稠的巖漿不斷上涌導致的,。這將導致地球自轉速度輕微減慢??茖W家們推測,,這樣的情況可能還發(fā)生在其他被厚厚的冰蓋覆蓋的地方。 那么,,如果地球陸地完全被海水覆蓋,,自轉速度減慢,又如何呢?首先地球的一天時間變長了,。更重要的是,,2017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羅杰·比勒姆提出,,隨著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赤道會縮小。但是構造板塊卻不容易收縮,,這意味著板塊的邊緣將被擠壓,,從而導致板塊邊界處頻繁發(fā)生地震。而地震強度足夠大的話,,地球上大浪滔天的景象可能就是常態(tài)了,。 雖然陸地不可能完全被海水淹沒,但是我們將可能面臨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巨大改變,,不僅地球面貌將被改變,,地球生命也將經歷大洗牌,一批生命將走向滅絕,,一些生命為適應新環(huán)境而演變出新的特征……現(xiàn)在,,或許我們還來得及為“拯救”陸地、“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盡一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