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被冠以“中國情人節(jié)”的名號,實際上在古代七夕節(jié)的主要習俗是女子乞巧,。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和七夕的關系逐漸緊密,,也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祈愿。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五代《乞巧圖》 | Wikimedia Commons 但總的來說,,數(shù)千年來這一節(jié)日的愛情色彩,,并不像現(xiàn)代人想象中那么濃郁,甚至在一些迷信禁忌中,,這一天情人之間不宜過度親近:“楊公忌曰:是月初七,,為道德臘,戒夫婦入房,?!痹谙笳鲪矍榈拿倒宄蔀椤爸袊槿斯?jié)”的代表之前,七夕有一些古老的風俗和在其中發(fā)揮作用的植物,,也許更值得回顧,。 研花新染指甲媚 古代一些女子在七夕之前染指甲,作為慶祝節(jié)日的方式:“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痹跊]有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出的指甲油的時代,,美化指甲主要靠植物染料,常用的植物主要是鳳仙花科植物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和千屈菜科植物散沫花(Lawsonia inermis),。雖然屬別不同,,但在鳳仙花的花與莖葉、散沫花的葉片里,,都含有同一種物質指甲花醌(Lawsone,,化學式C10H6O3),它能與指甲,、皮膚,、頭發(fā)中的角蛋白發(fā)生邁克爾加成反應,從而實現(xiàn)染色不褪的效果。 鳳仙花 | Plague / Wikimedia Commons 描述用鳳仙花染指甲的詩句相當多,,“碎搗金盆,,染成霞膩”、“染將指甲猩紅好,,鳳仙花自搗”都強調了“搗”的重要性,,將鳳仙花搗爛成泥后加入少量媒染劑明礬,蓋在指甲上用葉片裹住,,過一夜即可取下,,多染幾次顏色會更鮮艷。根據(jù)《吳郡歲華紀麗》的記載,,蘇州地區(qū)年輕女子習慣在七夕染紅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甲,,如果能將它一直留護到過春節(jié),讓老年人看到,,能使他們兩眼不昏花,。 和分布廣泛的鳳仙花相比,散沫花囿于氣溫等因素,,在國內的種植不算多,。它是一種灌木植物,原產(chǎn)于北非,、亞洲,、澳大利亞的熱帶、亞熱帶半干旱地區(qū),,枝條多刺,,有著小而密的對生葉和細碎的花朵,《本草綱目》里形容它“黃白二色,,夏月開,,香似木犀”。散沫花別名“henna”,,來自阿拉伯語,,我國維吾爾族語言里沿襲了這一叫法,稱散沫花葉片加工成的粉末為“海娜”,,后來又將這個名字用在了在西北能夠生長,、同樣有染色作用的鳳仙花上。 散沫花 | Dinesh Valke / Wikimedia Commons 在古籍里,,散沫花也被稱為“指甲花”,,因此有時會和鳳仙花混淆?!妒ソ?jīng)》中歌頌愛情的《雅歌》里有一句“我以我的良人為一棵鳳仙花,,在隱基底葡萄園中”,,雖然常見譯文為“鳳仙花”,從英文“a cluster of camphire”來看,,應該是以色列地區(qū)更常見的散沫花,。因為散沫花植株有刺,古代常將它種成樹籬,,所以敘述者將她的戀人比喻成保護葡萄的散沫花,。 洗香澄宿水,曝發(fā)向秋鄰 出生于上世紀初的浙江籍作家琦君,,在散文里回憶了家鄉(xiāng)的習慣:“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xiāng)下人的規(guī)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如洗了頭,臟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臟水才流向東海去?!保ā恩佟罚┈F(xiàn)在看來,,一年洗一次頭的習慣匪夷所思,也可以看出封建迷信對人們生活的有害影響,。 女子在七夕洗頭發(fā)的習俗同樣可以見諸史料,,如“以木槿葉、春水沐發(fā)”,、“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fā)”等等,,或許是上古時期借沐浴儀式祓除不祥的殘余。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中“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fā)兮陽之阿”的意象,,也經(jīng)常在后來描寫七夕的詩詞中出現(xiàn),,唐寅以七夕贈織女為題的詩中就有“靈津駕鵲將言就,咸池沐發(fā)會令晞”,。 木槿 | Katsudanso / Wikimedia Commons 古代女子在七夕洗頭時,,曾經(jīng)普遍使用木槿葉作為清潔原料。今天仍然在浙江舟山,、寧波等地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木槿葉片含有皂苷成分,有一定的去污能力,采集新鮮葉片,,搓揉出有黏性的汁液,、過濾掉殘渣后,就可以用來清洗,。 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又名無窮花,、朝生暮落花,這兩個名字看似矛盾,,其實正好符合它的兩個特點:花期漫長,、花朵繁盛,但單朵花僅開一天便從枝頭掉落,,也即“槿花不見夕,,一日一回新”。所以古書里稱之為“蕣”,,取“瞬”之意,,莊子叫它“朝菌”,也是取單朵花期短,、“不知晦朔”的意思,。木槿并不是唯一能起去污作用的植物,但古代女子在七夕時格外青睞它,,或許也寄托了“顏如舜華”,、留駐好顏色的期待。 木槿 | Pixabay 木槿花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比較強,,從東北到華南都能見到,,閩南農(nóng)村因為這種花隨處都能生長繁茂,可以種在廁所附近充當籬笆,,取了一個不太雅觀的別名“糞寮花”,。盡管《詩經(jīng)》中為木槿命名為“舜華”“舜英”,民間更習慣質樸地稱之為“飯湯花”,,來自于花朵,、嫩葉煮食后的滑潤口感。 滿船燈結素馨花 茉莉(Jasminum sambac)和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均屬于素馨屬植物,,和茉莉相比,,素馨枝條更柔弱、花瓣更細瘦,。通常認為它們在漢代自西亞傳入中國,。英語里二者重名,都叫jasmine,,這個單詞來自波斯語yasmin,,有“芳香”的含義,。素馨在中國古代也叫“邪悉茗”、“野悉蜜”,,也是來自于波斯語,。《新唐書》中記載,,在現(xiàn)在的新疆伊犁一帶有一座“蟄失蜜城”,,可能同樣源于素馨的波斯名字。但今天的新疆并不產(chǎn)素馨花,,盡管維吾爾語里仍保留著“古麗雅蘇曼”的名詞,,指的已經(jīng)不是素馨,而是千日紅,。 茉莉的科學插圖 | Wikimedia Commons 在古時,,芳香郁烈的素馨因為香氣提神醒腦,被認為有避暑的功效,,備受廣東人的喜愛,,甚至達到了廣州花市只賣素馨一種花的地步。廣州西關曾有種滿素馨的十里花田,,五羊門南岸曾有花販用船載著素馨進城的“花渡頭”,。“花”成了廣州人對素馨的專稱,,正如在洛陽說起花就是指牡丹一樣。有錢人成斗成斗的將素馨買回,,連窮人也不會吝惜,。除了將花朵用線串起來作為男女頭飾外,人們還會將大量的素馨花穿成串,、綴成球,、繞成燈籠:“掛帳成瓔珞,張燈廢料絲”,。非常壯觀,。 素馨花 | Srichakra Pranav / Wikimedia Commons 素馨也曾在廣州的七夕節(jié)慶里有著一席之地,通常是結成燈籠在庭院里懸掛,,如同雕玉鏤冰,,花的香氣一受熱會更加濃郁,能夠洋溢整晚,?!盎ü闲∠蛲ブ性O,素馨織得燈如雪”“七夕素馨穿百子,,琉璃點處更如霞”都是七夕掛素馨燈的描寫,。還有一種更加豪邁的方式,,明末清初的文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記載了當時的廣州過七夕的盛況:“多為素馨花艇,游泛海珠及西濠,、香浦”,、“以象星槎”。七夕用素馨花裝點小船的創(chuàng)意,,出自晉代《博物志》里有人在海上乘坐浮槎來到銀河,、遇見牛郎織女的典故。這種“素馨花艇”上面掛滿了用素馨花朵結成的花串,,燈燭輝映,,華麗得難以想象。 素馨花串 | JVRKPRASAD / Wikimedia Commons 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由于廣州口岸開放、其他花卉的引進導致素馨需求量大大下降,,廣州的花田不再以種素馨為主,,更有許多花田成為建筑用地,曾經(jīng)的盛況也就不復存在了,。 從漸漸遠去但富于情調的習俗來看,,七夕無法用“中國情人節(jié)”、“買買買”來簡單定義,。汪曾祺曾說“民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的抒情詩”,,如果把更多的傳統(tǒng)風俗去蕪存菁,以適當?shù)臉幼友永m(xù)下來,,我們也能擁有更為詩意,,也更有趣味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