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講一下西漢的“七國之亂”,也就是西漢初期的分封制度問題,。 西漢在建國初期,,在部分地區(qū)也實行的是分封制度。這主要是漢高祖劉邦先是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就是戰(zhàn)功卓著的功臣,,像彭越、韓信,、韓王信,、張敖、盧綰等七人,。 但是,,分封這些異姓王其實是權(quán)宜之計。 很多諸侯王地域廣闊,,擁兵自重,,劉邦擔(dān)心在他死后,后嗣子孫難以駕馭他們,,就開始剝奪他們的權(quán)力,,最后后來要么被殺被貶。 劉邦在此之后,,開始改封同姓王,,共九個。這些同姓王中,,齊王劉肥,、燕王劉建、趙王劉如意等都是劉邦兒子,,總共七位,,還有兩位是劉邦的兄弟和侄子,。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防止皇室內(nèi)亂,,有同宗的諸侯王可以拱衛(wèi),,而異姓的功臣則是封侯,由這些王,、侯一起來保證劉氏天下不被外姓或者權(quán)臣所取代,。 劉邦的這種分封和周王朝分封的目的比較相似,只是更為集權(quán)而已,。 周朝分封七十一個國,,有五十三個,而漢高祖分封了九個諸侯國,,都是同姓子侄,。 但是劉邦的分封從一開始就面臨非常嚴(yán)重的問題: 其一,所封土地遠比周朝廣闊,,諸侯國權(quán)勢會比較強大,; 其二,,周朝的分封是建立在嚴(yán)密的周朝禮制基礎(chǔ)上的,,但是秦朝滅掉了周朝禮制,漢朝建立后禮制消失殆盡,,懂周朝禮制的更是幾乎沒有,,所以諸侯國容易放縱枉法; 其三,,分封了幾代之后,,就是對于皇帝來說,外戚作為自己的母親與舅父這一支,,肯定更為親密,,容易引發(fā)諸侯王與外戚之間的矛盾。 但是,,漢朝的分封又有一個非常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中央朝廷直接控制著接近三分之一的郡縣與土地,這點比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面積要大,。 西漢初期的分封,從中可以看出東南一帶被各諸侯國所控制 后來的歷史學(xué)家把西漢初期的這種制度稱為“郡國并行制”,,就是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縣和諸侯國控制的郡縣同時并存的,。 上面的這幾個問題,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一一暴露了出來,。 首先,,就是諸侯國面臨強勢的呂后的壓力問題,,漢高祖去世之后,漢惠帝劉盈即位,。 劉盈姓格柔善,,被他母親呂雉所操控大權(quán),而呂后是個非常強勢人物,,她意識到自己兒子仁弱,,恐怕日后難以駕馭他的兄弟,并且為了專權(quán)需要,,開始任命呂氏宗親,,打壓劉氏。 用外戚來打壓諸侯王和勛貴,,呂雉作為了開頭,,后世還會經(jīng)常遇到?;实巯矚g用宦官或者外戚來打壓朝臣,。 結(jié)果,劉邦的四個兒子都被呂雉直接或間接害死,。劉邦的長子劉肥竭力討好呂后,,才躲過一劫,但是仍然惶惶不可終日,,不久就病死了,。 劉邦后來分封的九個同姓諸侯王,大多不得善終,。 唯有代王劉恒隱忍,,加上母親薄姬出身寒微,家族并無勢力背景,,呂雉暫且放過,。 與此相反的是,呂雉打破了劉邦的“非劉氏不得為王”的誓言,,封呂氏為王,。 呂后為代表的外戚干政手段引來了諸侯王與功臣的強力反彈,最終,,呂雉死后以劉章,、劉興居為代表的劉氏宗親和周勃、陳平等功臣勛貴聯(lián)合起來,,將呂氏族滅,。 而后來的劉氏宗親和功臣擔(dān)心再次外戚專權(quán),就立母親家族沒有背景的代王劉恒成為了漢文帝。 薄昭的影視形象,,因為呂氏的陰影,薄昭作為外戚受到勛貴和宗室猜忌,,地位不穩(wěn)的漢文帝處死他實在是無奈之 漢文帝即位之后,,地位并不算穩(wěn)固,受到宗親和功臣的強大壓力,。最典型的就是漢文帝將并無嚴(yán)重過錯的舅舅薄昭賜死,,薄昭作為外戚的象征,引來了宗親和功臣的不滿,,就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所以,諸侯王和功臣后代面臨最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來自君主的集權(quán),。 即位的漢文帝顯然不愿意成為政治上的傀儡,對于軍功集團來說,,他不可能直接清除,,那只能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 軍功集團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第一代的時候會因為共同的出生入死經(jīng)歷而牢固地綁定在了一起,,但是第二代就不具有這樣的感情基礎(chǔ),并且號召力與凝聚力也會越來越弱,,他們的利益往往會因為受到皇帝的干涉而出現(xiàn)分歧,。 在西漢初期一直到漢惠帝的時候,,軍功集團基本壟斷了丞相的職位,,可是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只有一半的軍功集團擔(dān)任丞相,。 一旦軍功集團與諸侯王并不能形成一致的聯(lián)盟,,那么皇權(quán)力量就會逐漸加強。在這種情況下,,諸侯國其實很難有大的作為,。 漢文帝因為出身寒微,并不太受諸侯國的重視,,更多是功臣集團的努力結(jié)果,。 漢文帝即位后,東牟侯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發(fā)動了叛亂,,但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下來,。 漢文帝隨后接受了著名文學(xué)家賈誼的主張,將去世的諸侯王進一步分封,,分給諸侯王的兒子們,,這樣封國就變得越來越小,。 但是,深謀遠慮的賈誼在梁懷王去世之后,,建議將梁國改封給漢文帝的嫡次子劉武,,這個戰(zhàn)略意義非常重大。 梁國在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一帶,,屬于古代的交通要帶,,從而能夠有效地遏制住諸侯國的叛亂。賈誼的削藩建議雖然得到漢文帝的認(rèn)可,,一定程度上也執(zhí)行了下去,。 但是賈誼因為年輕并且提升過快,很快受到軍功集團的排擠,,最終抑郁而終,。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漢景帝即位之后隨著軍功集團逐漸退場,自身權(quán)力加強,,皇帝自然希望進一步希望削弱諸侯國的權(quán)力,。 這時候大臣晁錯建議以各種理由來找諸侯國的過錯,從而直接削掉一些諸侯國的郡縣,,并入中央的控制范圍,。 晁錯的建議顯然是過于理想化,這種直接的手段肯定會招來諸侯國的反抗,,但是也看得出來西漢初期的制度是非常的不健全,,因為中央政府很多削掉諸侯國的郡縣其實很多理由并不充分了。 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由吳王,、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淄川王,、濟南王等七個國家發(fā)動了叛亂,,以吳王、楚王,、趙王最為積極,。 吳王因為盛產(chǎn)鹽鐵,并且可以自己鑄幣,所以非常富有,,并且漢景帝曾經(jīng)失手殺死了吳王兒子,,所以一心謀反。 楚王因為行為放縱,,趙王因為過錯,,都受到漢景帝懲處。而剩下的幾個王是齊王分封出去的,,因為齊王在平定呂氏家族時候出力最大,,但是并沒多大的封賞,一心心中怨恨,,而齊國因為富饒,,故而兵強馬壯。 從造反的這幾個國家來看,,基本上都是在東南沿海一帶,,并且因為資源豐富,兵力強盛,,都因為各種事情受到中央政府的打壓,,對朝廷不滿。 但是這些諸侯國造反并沒有非常正當(dāng)?shù)睦碛?,而且因為富足,,民眾并不太樂于叛亂,也并無軍功集團的支持,,所以他們造反的失敗是必然的,。 梁王劉武在“七國之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他也是個文學(xué)家,,是司馬相如等人金主 再加上梁王劉武的抵制,短短三個月之內(nèi),,“七國之亂”就被平定,。 平定叛亂之后的漢景帝開始進一步打擊諸侯王,原先給各個諸侯國任命的官吏有“太傅”,、“丞相”,而今二千石的官員,,如內(nèi)史,、中尉、御史等也都由朝廷委派,。 同時朝廷也以各種借口削弱或者廢除諸侯國例如獻祭的“酌金”的分量或者成色不足,、侵占宗廟、行為放縱不法。 在中央上,,隨著軍功集團的逐漸退場,,漢景帝使用大量自己的親信和外戚來控制朝局,進一步穩(wěn)定了政權(quán),。 而這些諸侯王在朝廷猜忌與壓力之下,,大多抑郁不得志,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各種罪責(zé)的牽連,,直接將所有的政務(wù)都交給了朝廷派來的官員,,自己往往沉溺于酒色之中。 并且漢代初期并無嚴(yán)格禮制,,整個諸侯國都處于奢靡,、放縱與淫亂的生活風(fēng)氣當(dāng)中。 這些問題使得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一方面獨尊儒術(shù),、建立禮制來約束他們,另外一方面又加快了集權(quán)的步伐,。 最終到了漢武帝時候,,諸侯國的問題徹底被消除了,但是又導(dǎo)致了新的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那就是地方性豪強力量的誕生,,后面我都會細細道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