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梅 尼雅遺址每一個大的聚落居址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冰窖,。圖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資料圖) 在距今1500年前 新疆古人曾發(fā)明出功能類似冰箱的冰窖 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民豐縣尼雅遺址 發(fā)現(xiàn)多處特殊沙穴建筑 其四邊有粗大的方木柱 采用橫木加固 沙穴往下2米多深處有枯樹葉、枯草等 考古工作者參照與此同類的建筑形制 判斷其為冰窖 這種冰窖在尼雅遺址每一個大的聚落居址 幾乎都可以找到 冰窖又稱“凌陰” 是古代用于藏冰或夏天貯藏易腐物品的場所 功能與今天的“冰箱”類似 據(jù)史書記載 “凌陰”周朝就已出現(xiàn) 周王室還有完整的凌陰管理制度 研究人員分析 尼雅人的這種冰窖 主要用于藏冰 他們冬天把冰塊存入冰窖 在冰塊上覆蓋上樹葉和枯草 用木板蓋嚴冰窖口 這樣冰塊可以一直保存到夏季使用 今天南疆農(nóng)村集市上的老式冰激凌 所用的披掛樹葉的冰塊 仍來自這類冰窖 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毛布扇子。圖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 發(fā)現(xiàn)一把2800年前的毛布扇子 是迄今新疆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扇子 洛浦縣山普拉古墓出土的毛布扇子,。圖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考古工作者又在洛浦縣山普拉古墓中 發(fā)現(xiàn)形制類似的毛布扇子 國內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 早期的長方形扇子或許并非人們納涼所用 可能是用來遮陽擋風 或為插在車上的一種儀仗 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 在新疆,,這種扇子有可能是人們烤肉時使用 因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在新疆烤肉攤上仍能見到這種形制的扇子 只不過由毛布變成棉布和其他材質 考古顯示 晉唐時期,,新疆出現(xiàn)圓形的團扇 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木團扇,。圖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墓主人生活圖》中,一名男子席地而坐手搖團扇,。圖由自治區(qū)博物館提供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中曾出土一把木團扇 和一幅有團扇形象的《墓主人生活圖》 團扇又稱為羅扇,、紈扇 漢代就已出現(xiàn)在中原 因其形如圓月 暗合團圓如月、合歡吉祥寓意 故又被稱為合歡扇 阿迪力·阿布力孜分析 團扇出現(xiàn)在阿斯塔那古墓群 反映了唐朝時期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條紋毛布縫制的半臂,。圖由自治區(qū)博物館提供 考古發(fā)掘顯示 人們夏季穿的短袖 千年前也已在新疆出現(xiàn) 只不過這種服飾當時被稱為半臂 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 發(fā)現(xiàn)了一件條紋毛布縫制的半臂 年代為2800年前 阿迪力·阿布力孜研究分析 在新疆,,半臂當時應為男女均穿的服飾 到了唐代 半臂逐步演變成女人穿衣的時尚標配 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供養(yǎng)人、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繪女俑,、舞俑 均有半臂形象的服飾出現(xiàn)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繪女俑身著半臂,。圖由自治區(qū)博物館提供 和今天的露臂短袖不同 這種半臂服飾穿在窄袖襦衣外面 沒有紐帶 穿時多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帶子系住 底擺或掩在裙腰內 或圍在裙腰外 國內研究顯示 半臂,又稱半袖 是中國古代一種夏日用短袖上衣 最早在民間流行 為勞動人民日常生活所穿 隋唐時期 半臂成為宮廷內外,、民間的流行服飾 唐代中晚期以后 人們開始崇尚寬袍大袖 半臂服飾逐漸減少 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圖中女子身著紗羅衫服飾。資料圖 古人夏裝不但款式,、顏色好看 面料還相當輕薄 據(jù)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 唐代,,時尚又前衛(wèi)的“半臂裝”和“袒胸裝” 在女性服飾中非常流行 尤其是袒領和紗羅衫服飾 其材質薄如蟬翼 肌膚隱然可見 從各種考證來看 古人夏天也穿“涼鞋”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蒲草鞋。圖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麻鞋。圖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