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放牛是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大集體的一項農(nóng)事勞動,,那時我正上初中,,有幸參加過這項勞動,很有意義,。多少年過去了,,現(xiàn)在一想起這件事,就想起了兒時的玩伴,,想起了那頭曾經(jīng)放過的老黃牛,,想起了與牛有關(guān)的故事,心里充滿著熱切的懷念,。 大集體時生產(chǎn)隊的牲畜很多,,有大畜,有小畜,,無論大小畜都得放養(yǎng),,放養(yǎng)又有“群放”和“小放”之,。凡從事放養(yǎng)任務(wù)的社員都以“倌兒”稱呼,,放牛的叫牛倌兒,放馬的叫馬倌兒,,還有豬倌兒,、羊倌兒、驢倌兒之類,。 馬,、牛、驢,、騾等都屬于大牲畜,,群放時,一般都是兩個人趕著到開闊的山地或河灘放牧,。但有些耕牛,、耕馬秋天耕地要使喚,為了保證它們有強(qiáng)壯的體力,,能較好的完成拉犁耕田的任務(wù),,必須得好抓好膘情,于是就有了“小放”這項勞動了,。 “小放”其實是相對于大群放牧而言的,。小放牛在農(nóng)村屬于輕體力勞動,,參加小放牛的勞動力多是一些學(xué)生娃,也有一些不能做重體力的老農(nóng),。生產(chǎn)隊給的工分不高,,放一頭牛一天是4、5分工,,稍微能為家里掙點口糧(大集體時是以工計分,,按分付酬)。在放暑假前,,我們就與生產(chǎn)隊長預(yù)訂好了,,隊里也提前做了安排。臨近放假的那幾天,,學(xué)習(xí)根本不在心思上,,盼的就是趕快放假,趕快去小放牛,。所以一放假,,就急著去飼養(yǎng)院“搶”牛了。為何要搶呢,?因為牛的脾氣不一樣,,有的溫順,有的暴躁,;有的讓人騎,,有的摸一下都困難,所以都希望自己能放到那種既溫順,,又好駕馭的牛,,于是就去搶了。不過,,搶歸搶,,大家還是比較謙讓的,有時怕鬧矛盾,,生產(chǎn)隊長有幫我們協(xié)調(diào)解決,,因而,大家基本都能放到自己喜歡的那頭牛,,過一段時間就會與牛建立起感情,。我連續(xù)三年都是放的一個叫大紅禿子的耕牛,它的脾氣很好,,那時我個子矮,,騎的時候很困難,就蹬著它的前鏟骨上下,但也被它摔過好幾次,。 每頭耕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未使喚過的牛是沒有名字的,都統(tǒng)稱為生牛蛋子,。每年都有幾個生牛蛋子進(jìn)入耕牛行列,,這就得取名。給牛取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通過觀察,、思索后,各抒己見,,有的根據(jù)牛的毛色起的,,如黑鍵牛、白纏腰,、黑花牛,;有的根據(jù)牛的長相起的,如二烏眼,、爬節(jié)節(jié)(牛角),、紅禿子、二紅禿子,;有的根據(jù)牛的習(xí)性起的,,如肉頑牛等。如果誰給牛起的名字好,,就會獲得大家的一致認(rèn)可,,那會是一件很自豪、很開心的事,,那牛也會給你留下深的記憶,。 小放牛說不上難,,但也是個辛苦活兒,,不宜多放,一般都是一人放一到兩頭,,出去以后先拉上牛去溜圪塄,,這是小放牛的關(guān)鍵。圪塄就是地與地之間的隔離帶,,有的寬,,有的窄,因為人畜很少踐踏,,草會又高又密,。那時就有小放牲畜的諺語:“牛溜圪塄,馬放灘;豬拱河槽,,羊上山,。”所以,,一條圪塄溜下下來,,牛就差不多吃飽了。之后,,我們就會一起把牛放到開闊的河灘上,,大家分組從四面看著,不要讓牛跑到莊稼地里,,不過一般牛吃飽了,,就不會亂跑了,有的臥下悠閑地反芻,,有的相互之間也會頂牛一番,。 牛吃飽閑歇下來以后,我們也有了玩的時間了,,有摔跤的,,有玩狼吃羊的,有下河游泳的,,有尋雀兒窩的,,有覓野菜充饑的,也有幾個癮君子從家里偷出老爹的旱煙葉子,,在地上挖一個坑,,把煙葉放進(jìn)去,趴在地上,,用莜麥稈當(dāng)煙桿學(xué)抽煙的,,我們把它叫作“地卜煙”。當(dāng)然,,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忘記拔些豬菜兔草,,回去給爹媽個交代。 小放牛給人最一快樂的,,可能就是騎牛早出晚歸的那段時光了,,這或許就是我們愿意小放牛的一個目的了。那寬寬的牛背,,有人騎著,,有人斜坐著,十幾個排成一溜,,頭戴青草編制的草帽,,手握韁繩,,嘴里還唱著不著調(diào)的語錄歌,伴著老牛鏗鏘的腳步聲,,浩浩蕩蕩,,猶如開赴疆場的勇士,非常的自豪和自信,,但也有痛苦的時候,,就是遇到雷雨天,響雷來時,,牛一受到驚嚇就會狂奔,,我們可能被摔下來。俗話說:“騎牛如坐轎,,摔下來像放炮”,。所以,那一刻是最悲慘的,,我曾被摔過好幾次,,好在只受了點皮肉之苦,沒有傷及筋骨,,也算是老牛給予了恩賜,。 如今40年過去了,那段經(jīng)歷,,依然還歷歷在目,,依然是刻骨銘心,今天把它寫出來,,作一段人生回眸,,并與大家共同分享,也是一種幸福與快樂,。感念時代給了我這段經(jīng)歷,,歷練了我的品質(zhì),豐富了我的人生,,值得我一生銘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