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歷史時刻錄 圖丨來源于網(wǎng)絡 武則天 前言對于大唐王朝來說,,七世紀初期,是一個多事之秋,。 從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算起,,到公元713年,李隆基發(fā)動政變?yōu)橹埂?/p> 這短短的八年時間里,,大唐王朝竟然發(fā)生了四場政變,,而換了五個皇帝。 大唐王朝政變頻發(fā)的背后,,有何隱情呢,? 公元705~713年的四場政變第一場: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是一場家喻戶曉的政變,公元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聯(lián)手發(fā)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迎接唐中宗李顯復辟,。 這場政變的兩個核心人物是武則天與李顯,。 第二場:公元707年,由李重俊發(fā)動的政變 李重俊是李顯的第三子,,于神龍二年(706年),,被立為皇太子。 李重俊,,雖為太子,,卻沒有太子之尊,首先是父親李顯并不寵愛自己,,其次是韋后與安樂公主對自己充滿敵意,。 李重俊,雖為太子,,卻隨時可能被廢,。因此,李重俊決定先發(fā)制人,希望通過政變,,誅殺韋后等人,,以及逼迫父親退位,不過他最后失敗了,。 唐中宗與韋后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重俊,、韋后,、李顯。 第三場:公元710年,,由李隆基,、太平公主發(fā)動的政變 公元710年,李顯駕崩,,傳位于小兒子李重茂,,但是李重茂,不過是韋后手中的傀儡罷了,。 韋后一心要走武則天的老路,,也做一個女皇。就在這時,,李隆基出手了,,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殺盡韋后一黨,。 之后,,李重茂讓位,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為了皇帝,。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韋后。 第四場:公元713年,,由李隆基發(fā)動的政變 公元710年,,李隆基、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后,,李旦成為了皇帝,,李隆基成為了太子。 公元712年,,李旦讓位做太上皇,,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但是此時的形勢對于李隆基來說,并不樂觀,。 首先是,,李旦雖然讓位,但是國家重權卻仍由李旦把握,。朝堂之中還有一個太平公主權勢滔天,,當時的宰相有七人,而其中五個都是太平公主的人,。所以,,此時的皇帝李隆基,有名無實,。 太平公主磨刀霍霍,,想要發(fā)動政變推翻李隆基,對此,,李隆基只好先下手為強,,發(fā)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逼迫父親李旦真正退位,,這一年是公元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太平公主,、李旦。 政變背后的隱情在這政變頻發(fā)的八年里,,皇帝五次更替,,武則天→李顯→李重茂→李旦→李隆基。 政變頻發(fā),,皇位更替的背后,,有何隱情? 政變頻發(fā),,肯定是政局不穩(wěn)定,,而政局不穩(wěn)定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想要插手政治的人多,?那么,,又是誰想插手政治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八年里的四場政變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女人的身影,。 第一場里有武則天;第二場里有韋后,、安樂公主,;第三場里也是韋后;第四場里有太平公主,。 這個現(xiàn)象除了這一時期,,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大唐一特色,。 女人這個群體的加入,使得大唐政治多了一個競爭者,,競爭者多了則造成政局不穩(wěn),,政局不穩(wěn)則政變便多了,,政變多了,,皇帝自然換得勤。 太平公主 那么,,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這是好是壞呢,? 對于,,當時的人來說,肯定是壞,。因為,,政變頻發(fā),意味著混亂,,而混亂,,于國于民都是不利的。所以,,這是壞,。 但是,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好的,,為什么呢? 這可以看做是一回女權的解放運動,,女性打破思想的禁錮,,不再甘心,附庸于男人,開始獨立自主,,解放自己,。 是的,事情就是這樣的,,雖然她們最后還是失敗了,,但是能夠進行反抗就是一大進步。因此,,她們是值得尊重的,,站在這個角度上,武則天是值得被尊重的,,太平公主是值得被尊重的,,韋后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