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會的文學交流窗口 “朝碧海暮蒼梧”,,矢志不渝苦追尋——從《徐霞客游記》說來 山東 耿立新 旅游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可以放松身心,、有益健康,可以陶冶性情,、修身養(yǎng)性,,這大概已是共識。而四百多年前,,一個人在僅有兩三個隨從陪伴下,,撇家舍業(yè),歷時三十余年,,徒步現(xiàn)在二十一個省市自治區(qū),,跨江河、登山岳,,探幽微,、尋奧秘,一路游,、一路記,,編成六十余萬字的日記體游記,,被后人譽為“千古奇人”。他就是被稱為游圣的徐霞客,。其壯舉為山河增色,,讓更多的人記住了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也為游客壯膽,,四百年前一介書生幾近“窮游”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如今的我們呢?他給我們描繪了許多現(xiàn)代恐難再現(xiàn)的精彩景觀,,給我們留下了不畏前程困苦,、矢志不渝追尋的精神財富,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名存史冊的旅游日?,F(xiàn)在的旅游日5月19日就是以《徐霞客游記》首篇《游天臺山日記》開篇之日而確定的,。“癸丑之三月晦(陽歷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旅游嗎,,“我要走”,自該是喜慶出門,,但徐霞客終其一生的“旅游”呢,?。 徐霞客(1587--1641年),,原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出生于江陰一個文化世家,,家境殷實富庶。幼年起博覽群書,,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時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無意功名仕途,,遠離人間紛擾,22歲始出行游歷,,經年不輟,,一路漂泊,披荊斬棘,,風餐露宿,,登歷歷諸峰而懷遠,,涉泱泱江河而思靜。在其“不計程亦不計年”的“汗漫之游”中,,無論條件如何,,無論疲憊與否,堅持忠實地第一時間記錄所見所聞所思,,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地理,、文學等綜合資料,值得敬仰,!立志概因家族傳承,、父親身教。自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以來,,“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做官,、進階,,似乎是王道正統(tǒng),為私可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公可以治國理正、一展抱負,。但自古也有一些具有經世之才的人,,“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甚至不愿受官家的禮節(jié)約束,,隱居民間,自然灑脫,。江陰徐家“先代蓋南州高士之后”,,就是這樣的人家,期間曾經也有出仕為官者,,后因宦海沉浮,、命運多舛而誓別仕途,至徐霞客曾祖時,,分家遷徙,,隱而不出。其父親徐有勉,,志行純潔,,一生不愿意走科舉、當官的路,隱居鄉(xiāng)間,,持家守業(yè),,而且在經營、持家中也不愿意攀附權貴,、與達官貴人交往,,閑時侍弄園藝、四處游玩,。徐霞客幼年好學,,十五歲時曾應童子試,而未有考取,,科舉的第一個臺階也未邁上,,父親見此情況,不勉強,、不強迫,,因勢利導,鼓勵他博覽群書,,可以不做官,、但必須有學問,可謂“知子莫如父”,。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徐霞客遂沉浸其中,遍覽家中藏書,,并多方搜集,、購買書籍來讀,甚至發(fā)生過在外淘得好書卻沒帶銀兩,,遂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的事情,。史載,其年輕時,,重點研讀了當時能搜集到的史志方略,、地方資料。所謂開卷有益,,讀書方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讀萬卷書”,如站在眾人肩上,,開闊了眼界,,使其更加向往遍游祖國大好河山,曾言“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也堅定了其“行萬里路”的決心和信念,。 少有壯志,三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何愁事之不成? 出行依仗家境殷實,、母親操持,。 徐霞客的母親出身大戶人家,當地方志載其“儉勤有卓識”,,“性整而潔”,,為人大度,樂善好施,。通情達理,、勤勉達觀的母親持家有方、經營有道,,維持一大家子人吃穿用度,,日子還算紅火。作為“老來子”(其母41歲時生徐霞客),,徐霞客有被偏愛的意思,,在徐霞客成年后伯仲分家之時,其母堅持與這小兒子生活在一起,,幫助操持家務,、打理營生,特別是以其精好的織布技藝,,組織合家女眷織布創(chuàng)收,,為徐霞客常年在外奔波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徐霞客19歲時,,父親因被盜賊所傷引發(fā)沉病,,不治而亡。一直想游歷名山大川,,描其形勝,、尋其幽微、錄其通志的徐霞客守禮制,、遵古法,,在家守孝,三年后,,母親親自為其做了“遠游冠”,,送其出門。徐霞客經年不著家,又不能給家庭任何貼補,,鄰居等自然也是風言風語,,但徐母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予理睬,,從未有少許的言語影響過兒子,。后來,母親年事已高,,徐霞客一度想放棄鐘情的事業(yè),,徐母卻以近八十歲高齡讓兒子陪同去游句容、荊溪等地,,以證明自己身體健康,,讓兒子放心遠游。“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歷覽中華文明史,大概每一位圣賢之后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吧,。如徐母,,以寬厚的胸懷包容兒子,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傾其所有,,毫不保留地支持兒子走四方! 成行全靠個人堅持不懈,,初心不改,。“朝碧海暮蒼梧”,就象海子的詩所描繪的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想想都將會有發(fā)自心底地微笑,。徐霞客追求“遠游致身”,,鐘情山水,為詩和遠方,,從未停止他追尋的腳步,。初始,先是憑興趣游覽了風光旖旎的太湖,,又北上古徐州兗州登泰山之巔,。泰山乃五岳之首,選擇從泰山開啟探岳之路看來也是有所考慮的,,只是此次登泰山徒留了腳印,,未見相關詳細的記錄,,更給了后人無限的想象和猜測空間,不知其是從岱廟經紅門,、中天門,、南天門一線,還是漢武帝行經的東御道一路,,抑或是從西邊的桃花塢,甚至是不走尋常路等等,,都不得而知,。就這樣如風一樣穿過天街、登上極頂,、飄向天空,,又了無蹤跡。如果說太湖“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可以舉步即至,這“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泰山對南方人而言,,畢竟不是想來就來的。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先生登山后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和感覺,,是否如杜工部一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接下來的二十年,,他開始專心致志游歷,,遍游浙、閩,、黃山,,北上嵩山、五臺,、華山,、恒山等,揚州,、南京,、瘦西湖等也一并游過;然后歷時四年,,游江浙,、湖廣、云貴等地,;最后一次,,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騰沖),,不知是勞累還是當地氣候,不幸染病,,而致雙足殘疾,,終止游歷,被送回老家,,次年去世,。于是東到洛伽山(即今之普陀山),西至云南騰沖,,北及燕地盤山,,南到廣東羅浮山,大半個中國的山山水水間留下了其跋涉的足跡,。 一路行來,,他無畏山高水長。徐霞客生活的年代起自萬歷,,跨泰昌,、天啟,止崇禎年間,,在明初洪武人口大遷徙后,,經休養(yǎng)生息至明末,據國內部分專家的意見此時人口大約近明朝峰值,,一億五千萬左右,,但即使如此,畢竟疆域遼闊,,顯得村莊稀疏,,而徐霞客堅持"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游之名山大川雖經隋唐僧道,、宋儒及善眾開發(fā)、修繕,,但“世之雄奇?zhèn)?/spa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于是他山高入云處躡云,,溝壑縱深處探壑,,雖有“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溫良之景,,更有“峭壁巉巖,,草木盤垂”,、“怒濤傾注,轟雷噴雪”的惡劣處境,。所去之處幾無陶淵明所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也多非“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佳日,,多的是“路阻且長”,艱難險阻,,“路多迷津”,,不辨海陸,甚至“一石如劈,,如行刀背”。于是他“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用腳步丈量大地,,叩問大自然。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在外風雨難料、食宿無常,,期間多少次途中風雨交加,,無處躲避;多少次攀絕處上下不得,,求天不應,;多少次誤入歧途、夜半難歸,。還有蟊賊攔路搶劫,,涉遠絕糧,以及荒郊野外的諸多不便,。現(xiàn)在道路暢通,、交通方便,景區(qū)里有索道,、游覽車等代步工具,,一天、幾天下來都會有人望而卻步,,想想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啊,,步履不止,每天都在這種艱難困苦中穿行,,意志何其堅,!據說當時其因雙腿殘疾被送回家后江陰官員到家探望時問道,何苦來哉,?徐霞客答道:“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名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履,,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如此引以為豪而非遺憾,何等胸懷,? 一路走來,,他對山水更加鐘情。胸有群書,,心懷壯志,,無意官場,獨鐘山水,。在真山真水面前,,徐霞客也是個真性情者。他骨子里對名山勝川之愛是大愛,,是樸素的,、單純的、是發(fā)自肺腑的,;見美景而喜上眉梢,,游廬山瀑布,噴雪震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游天臺山“琪花玉樹,,玲瓏彌望”,,“攀歷忘苦”,;處險地也是心有惴惴,“下瞰深潭,,毛骨俱悚”,,“心目眩怖”;有時心情又異常迫切,,“然而梯飛閣其上,,不勝神往”,“雨廉纖不止,,已神飛雁湖山頂”,;有時為明日能否順利與他夢里的山水相會而憂而喜,“見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晨憂也”,,“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一門心思在山水,縱腳下萬壑,,縱絕壁四合,縱奔澗鳴雷,,縱凌空無倚,,也不舍最后一步,非窮盡不可,。愛也山水,,恨也山水,憂也山水,,思也山水,,以身許山水! 愛山者智,、樂水者靈,。是胸中的山水奔涌,在撩撥著他的情思,,激蕩著他的情志,,不得不揮動如椽之筆記錄下其與心中山水的真情對話?!队斡洝分袑ι剿拿枥L無不是真情流露,。如雁蕩山,“銳峰疊嶂,,左右環(huán)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也”,奇景奇觀能不感嘆,?如黃山,,奇峰錯列,眾壑縱橫,,贊嘆道“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才有了后人概括的“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嵩山的山“秀色娟娟媚人”,,嵩山的松“膚如凝脂,潔逾傅粉”,?!爸Ψ比~茂,干云俊物”,,是“俊”,;水石融合,“備極研麗”,,是“研麗”,;如此種種,是寫不盡的珍愛,、是悠游其間的樂趣,! 一路游來,他攬山水入懷,,修身養(yǎng)性,。愛,就意味著付出,;喜歡,,就要有所舍棄?;隊繅衾@的祖國山水似乎超越了家庭的小愛,。離別家鄉(xiāng)骨肉,拋卻舒服溫馨的家園,,“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一方面,,他如苦行僧一般,,苦其心志,勞其心骨,餓其體膚,,有時日行六七十里,,非近途也;有時獨自前往,,隨行人不能隨從,;有時“不暇晨餐”,有時僅煮粥充饑,。一方面又領受著賞心悅目,、身心愉悅的惠賜,“山鵑映發(fā)”“落照擁樹”,、木秀石奇,,意甚樂之,物質和精神上的此消彼長,,增其功德修行,,修的是心,踐的是行,,立的是言,。荒野之處,,除了山水,,還是山水,動輒挨餓,,櫛風沐雨,,還有獨上險絕處的無奈。路途之艱,,莫過竟日不見人煙,漫漫苦旅中的長夜寂寂,,最是寂寞難忍受,。他把自己修成了山,錚錚比肩,,與山同立,;修成了山上靚麗的風景,融進自然,;修出了卓然的高度,,眾山環(huán)立;修成了山上的玉蘭芳草,,散發(fā)著沁人芳香,。他把自己修成了水,或洶涌奔騰,或溪流湯湯,,或迸珠戛玉,,或幽雅出塵。歷史上四處游歷的先賢也不少,??鬃釉苡涡l(wèi)、曹,、宋,、鄭、陳,、蔡,、楚、齊等列國十四年,,意在推行他的理想,,雖登過嶧山、泰山,,涉過沂河,,卻無意山光水色。期間如飄萍無根基,,大隊人馬飽一頓,、餓一頓,曾被圍而絕糧,,還被說成“累累若喪家之狗”,。歸來后仍有心從政,無奈被敬而不用,。詩仙李白,,在十七年求仕期間,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游歷了洞庭湖、揚州,、湖北安陸,、梁宋、齊魯等地,,留下了許多觸景生情,、極具浪漫的精彩詩篇,是著意山水更心系朝堂,。唐玄奘西行,,往來大約也是十七年,心中虔誠,無意山水,,帶回了657部經卷,,促進了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和傳播。但他們志多不純在山水,,各有目的,。倒是謝靈運,游山陟嶺,,縱情山水,,游則必險峻、幽深之地,,不畏險阻,;出則必呼朋喚友、華車相伴,,堪稱豪華游,,只是心中的高官厚祿的火種不熄,最終誤了卿卿性命,。相比之下,,獨有徐霞客少年立志,矢志不渝,,一意山水,,尋幽探微,勘誤,、補校先人記錄,,留下一部具有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廣泛價值的山水游記。而且文筆上乘,,寫景記事客觀真實,,寫景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精于求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文化底蘊,??上В瑫r不假日,,好人命運多舛,,中年離世,否則如果游遍中國,承前所記,,該會留下多少寶貴的資料?。?nbsp; “朝碧海暮蒼梧”,,徐霞客終未為自己謀得一處如斯佳境,,一生追尋,終還是回到故鄉(xiāng),,與其列祖列宗相伴,,繼續(xù)演繹“高士之風”,但也算修成正果,,造福后人,,不再奔波! 本期微刊管理團隊 責編:陳彩潔 編校:田光蘭 制作:李 韻 1、征文稿件,,原文發(fā)出,。如錯別字較多或亂用標點符號的,,會影響文章質量,評審減分,。 2,、由于征文來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暫時調整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賽結束恢復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編輯部 顧問:張寶樹 主編:李錫文 執(zhí)行主編:陳彩潔 副主編:李韻 編輯:曉 軒 田光蘭 紫 月 吳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郵箱:[email protected] 溫馨提示:為節(jié)省編輯們的寶貴時間,,微刊投稿必須原創(chuàng)首發(fā),謝謝配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