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屬】足少陰腎經(jīng)絡穴 【位置】在內踝后下緣,,跟腱前緣,跟骨上緣,。 【取穴方法】從水泉往上循摸至跟骨上緣(于足少陰經(jīng)的縫隙中),,在跟腱前緣。 【功效】通絡清熱,,寧神定志,。 【主治】口中熱,舌干,,口腔炎,。小便不利。痛經(jīng),。驚恐不樂,,心性癡呆,善怒,。癔病,。嗜臥,。腰肌強痛,,足跟腫痛,。便秘。氣喘,。胸中痛,。 【考證】《標幽賦》曰:端的住,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千金要方》曰:大鐘主舌本出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百癥賦》曰: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明。
【類屬】手厥陰心包經(jīng)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 【位置】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大致在腕上2寸,,靠近橈側腕屈肌腱的尺側。 【取穴方法】患者先握拳,,定好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后放松,,從腕關節(jié)處沿著兩條肌腱之間循摸,到橈骨頭的近端有一個“下坡”,,從此處繼續(xù)往上循摸,,沿著橈側腕屈肌腱的尺側緣有一個較明顯的凹陷,大致在腕上1~2寸的地方,。 也可以參考內關部位橫行的靜脈來定位,。部分人的內關位于此靜脈和橈側腕屈肌尺側交叉處的近端(上緣)。但是有一部分人這條靜脈不明顯,,或是靜脈和肌腱并行,,因此必須循摸才能找準位置。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針感】手法要柔細,,出現(xiàn)徐徐的傳導,針感傳到手指,。心臟供血不好,、心肌梗死的患者,,針刺后針感可傳到胸部,病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重刺激能留下后遺針感,,只有治療上肢麻木或是關節(jié)下垂,可針刺稍微重一些,。 【功效】通絡理氣(止痛),,和胃降逆,通絡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怔仲,,胸脅痛,。失眠,健忘,,癲癇,,郁癥,偏頭痛,,眩暈,,中風,偏癱,。脾胃不和,,胃脹、胃痛,,惡心,、嘔吐,瀉泄,,便血,。月經(jīng)不調,妊娠惡阻,。胸悶,、氣短時間咳嗽。熱病無汗,,黃疸,。心律不齊,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心肌炎、心內膜炎,,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 【考證】《百癥賦》曰: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標幽賦》曰:胸脅腹痛刺內關,。
【類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 【位置】在尺橈兩骨之間,,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間,,腕關節(jié)上2寸左右。 【取穴方法】循摸時,,患者前臂的體位非常重要,,不要旋前或旋后,避免尺橈骨重疊,。先從陽池循摸到腕關節(jié),,從腕關節(jié)往上可觸及伸肌支持帶,越過后沿著手少陽經(jīng)的縫隙往上會感觸到一個較大的凹陷,。此凹陷位于尺橈骨之間,,在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間就是外關的縫隙。 【功效】清熱解毒,,行氣開竅,,活絡止痛 【主治】牙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鼻出血。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顫,,五指痛,不能握物,。熱盛出現(xiàn)的眩暈,。腹痛,胸脅痛,。 【考證】《標幽賦》曰: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腰腿在表之病。
【類屬】足少陽膽經(jīng)絡脈 【位置】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緣,,腓骨長短肌和趾長伸肌之間。 【取穴方法】從絕骨再往上循摸2個凹陷,,光明穴位于第二個凹陷中,。 【功效】通絡明目 【主治】眼病,如視神經(jīng)萎縮,,近視眼,。偏頭痛。乳腺病,。 【考證】《標幽賦》曰:眼癢眼痛,,瀉光明和地五會。
【類屬】足厥陰肝經(jīng)絡穴 【位置】內踝上5寸,,在趾長屈肌和比目魚肌之間,。 【取穴方法】先找到足太陰經(jīng)的縫隙,然后在其后側循摸足厥陰經(jīng)的縫隙,。從內踝后開始往上摸到第五個凹陷,。蠡溝的凹陷較大,位于趾長伸肌和比目魚肌之間,。 【功效】通絡調經(jīng),,活絡理氣 【主治】月經(jīng)不調,梅核氣,。疝氣疼痛,,小腹脹痛,小便不利,,腰背拘急不可俯仰,。發(fā)作性精神病。功能性子宮出血,。下肢淋巴結炎,。
【類屬】任脈絡穴,膏之原。 【位置】在胸骨劍突下緣5分 【取穴方法】首先觸及患者的胸骨劍突,,在劍突下循摸,。如果觸不到胸骨劍突,要在胸劍結合部下5分左右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0寸,,不留針。針刺時患者雙手高舉過頭取穴,,可灸,。 【功效】化瘀化痰,理氣降逆,,定癇安神 【主治】心痛,,小兒局灶性癲癇而有失志,部分精神病,。胸悶,,呃逆,,噫氣,,嘔吐。心包炎,,心絞痛,,胃炎,肋間神經(jīng)痛,。 【考證】《經(jīng)脈圖考》曰無:禁刺灸,。此穴大難下針,非甚妙高手,,不可輕刺,。
【類屬】督脈絡穴。足少陰,,足少陽交會穴,。 【位置】尾骨尖端和肛門連線的中點。 【取穴方法】患者跪伏或胸膝位,,先摸到尾骨下端,,在尾骨下,肛門上循摸凹陷,。 【刺灸法】斜刺1.0~1.5寸,。針尖到尾骨的前緣后,把針豎過來沿著尾骨外里刺,。 【功效】通絡利濕,,清熱解毒,重鎮(zhèn)安神,,止血化痔,。 【主治】陰部濕疹,,痔瘡,脫肛,,直腸下血,。頑固性失眠。便秘,。驚恐失驚,,狂癥。馬尾神經(jīng)損傷,,多發(fā)性硬化,,截癱造成的排便無力,大便失禁,。結腸炎,,結腸性潰瘍包括肛門括約肌的麻痹。 【考證】《百癥賦》曰: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
【類屬】脾的大絡 【位置】在腋中線上,第六,、七肋間上緣,。 【取穴方法】循摸到第六、七肋骨,,在腋中線上的間隙中,。 【刺灸法】向第六肋骨方向斜刺0.5~0.8寸,層次在肋骨和皮膚間,,禁止深刺,,可灸。 【針感】沿著肋間傳導,。 【功效】通絡理氣,。 【主治】胸脅痛,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老年人呼吸肌無力,出氣困難,。吸則胸節(jié)腫痛,,虛則百節(jié)筋病。類風濕全身痛,。 【考證】《甲乙經(jīng)》曰: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jié)盡縱。 《類經(jīng)圖翼》曰:總統(tǒng)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
|
來自: 九龍池dn5pzqmi > 《中醫(y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