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故宮的金鑾殿(太和殿)是皇帝的正殿,,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金鑾殿著過幾次大火,,經(jīng)歷過幾次焚毀和重建,。 第一次大火發(fā)生在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由于雷擊點燃了大殿,,像這樣的古建筑不僅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木材為主,,為了防腐使用了桐油浸泡,而且其內(nèi)外檐還繪制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飾彩畫因此火災危險性比較高,。 第二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也是由于雷擊導致了火災。木建筑危險性高,,當時又不懂得避雷針技術(shù),,位置最高處的太和殿被連續(xù)兩次雷擊著火。 第三次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歸極門大火蔓延到太和殿,。 第四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御膳房發(fā)生大火,,跨過乾清門廣場,,然后拐了個彎,從保和殿蔓延到太和殿,,使得太和殿被燒毀,。 注意了大型建筑之間的隔離措施,后來在修的時候就采取了措施將太和殿原有的兩端木質(zhì)斜廊改成了磚砌的卡墻,。別的建筑發(fā)生火災時,,就不會再難波及到太和殿。這樣一來就成為我國最早的防火墻,。 太和殿周邊有不少的銅缸,,這些大缸平時貯滿清水,,宮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滅火,。為了保證消防設施隨時可用,,冬天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防止結(jié)冰造成水不可用,,氣溫特別低時,還要在缸下燒炭加溫,。 故宮周邊的護城河,,既可以作為護衛(wèi)功能,還有一個功能是備用的消防水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