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出自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原文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譯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hù)。也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jī)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yàn)槿フ吆土粽吒文懴嗾?、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p> 譚嗣同 這是清末為維新變法而獻(xiàn)身的譚嗣同就義前留下的悲壯絕筆詩,。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fù)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生于北京,。他少年時(shí)好習(xí)武藝,, 12歲曾拜京城著名鏢師“大刀王五”學(xué)藝。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是滄州西郊大官廳人。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他自幼好武,父親去世后與母親務(wù)農(nóng)度日,,遇事常遭人欺,,成年后慕滄州 “成興”鏢局鏢師李鳳崗的雙刀功夫,自己找上門去拜師,,學(xué)六合拳和雙刀等器械,。李鳳崗藝高名威,收徒甚嚴(yán),,見王正誼聰明伶俐,,為人正直,是塊可琢之玉,,所以精心向他傳授武藝,。 李鳳崗大徒弟是本族的李寬,二徒弟是王國恩,,三徒弟是滄縣南屯的孫玉方,,四徒弟是通州的姜云方,王正誼是第五個(gè)徒弟,。王正誼學(xué)得快,,練得苦,,很討師 父喜歡,特讓他將老母親接來,,住在鏢局西院,,親如一家。李鳳崗走鏢讓徒弟跟隨鍛煉,,時(shí)間長了,,常以大徒弟、二徒弟,,老三,、老四呼之,因王五年齡小,,拜師又晚,,便呼之小五,外人呼之老五,,王正誼三字卻漸漸無人呼喚,。 大刀王五 光緒年間,王正誼應(yīng)邀并遵師命進(jìn)京,,設(shè)“源順”鏢局,,建在珠市口半壁街,初時(shí)人稱“小王五”,。王五胸懷大志,,常結(jié)交豪俠志士,圖謀報(bào)國大業(yè),。他不但功夫高超,而且韜略滿腹,,被武林豪杰奉為“祭酒”(首領(lǐng)的意思),。他的雙刀功夫得到李鳳崗真?zhèn)鳎錾袢牖?,于是人們改稱“大刀王五”,。 《滄縣志》云“:大刀者,非以刀名,,人以此尊之耳,。” 在京城,,大刀王五曾教譚嗣同武藝,。他敬慕譚嗣同的志向與學(xué)問,支持維新變法,,而譚嗣同也喜歡王五的豪爽與俠骨,,兩人引為知己,。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dòng)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下令搜捕維新派,。譚嗣同也曾同王五策劃過劫救光緒皇帝,但未成功,。王五勸譚嗣同出逃,,并自愿當(dāng)其保鏢,譚嗣同卻決心為變法流血,,拒絕出走,,并將隨身所帶的鳳矩寶劍贈(zèng)給王五,勉勵(lì)他繼承維新事業(yè),。1898年9月28日,,年僅33歲的譚嗣同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王五冒著風(fēng)險(xiǎn),,含淚為他收尸,,翌年將其骨骸運(yùn)回譚嗣同湖南瀏陽原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