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河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少林寺,?胡辣湯,?還是《梨園春》? 大部分對河南印象還停留在固有層面的人,,過去半年結(jié)結(jié)實實地對河南刷新了一遍認知,。 像一般博物館開發(fā)文物冰淇淋之類的周邊,在河南博物院這里都是小兒科,,真正的大動作都在后頭,。 河南博物院“婦好鸮尊”冰淇淋和咖啡 考古盲盒 · 賣到脫銷 去年年底,,在年輕人瘋狂迷戀盲盒的時候,,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極具新意的考古盲盒,賣到脫銷,! 這組盲盒包含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錢幣等微縮文物。運氣好的可能會開出“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各種“寶物”,。 運氣差一點的,就只能收獲一抔土,。 不過,,這些土來自于洛陽邙(máng)山,是充滿千年古都文化氣息的土壤,。邙山,,又被譽為“中國龍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歷史上已探明的就有24位皇帝葬于此,。 所以,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土疙瘩,,其實也有“一抔土的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盜墓”IP大火,,盲盒中還增加了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洛陽鏟,。 在民間,,它是盜墓工具以及盜墓技術的代名詞,;在官方,它又是考古工具和考古技術的典型代表,。 雖然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考古工作中,,但它們還無法像洛陽鏟那樣可將對遺跡的破壞度降到最低點,因此,,現(xiàn)代技術目前還不能完全取代簡單便捷的洛陽鏟,。 “考古盲盒”里的微型洛陽鏟外觀呈金色,,還雕刻了花紋,幾乎是按同比例縮小復刻洛陽鏟文物,。 因為“盜墓”IP而有了“考古夢”的人越來越多,但能圓夢的人少之又少,,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可以說是讓一些人先圓了夢,。 唐宮夜宴 · 大咖云集 春節(jié)期間,河南衛(wèi)視憑借著歌舞節(jié)目《唐宮夜宴》——一個以唐朝仕女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五分鐘歌舞節(jié)目——成功出圈,。 《唐宮夜宴》并不只是講夜宴,,而是以夜宴的樂師們?yōu)橹鹘?,展示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 唐俑 這些小姐姐按照出土唐俑的隊形站齊,造型參考的又是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女俑,,他們多著翻領窄袖襦衫,,身系裙帶。 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女俑 按照唐三彩女俑額黃,、眉黛、朱粉,、口脂的飾容方法,,化妝師在舞蹈演員們身上再現(xiàn)了風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妝斜紅妝(又名曉霞妝)。 唐代斜紅妝 在小姐姐們表演的同時,,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館之寶——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商代的“婦好鸮尊”,、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等文物也以背景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搗練圖》等傳世名畫也通過轉(zhuǎn)場的形式展現(xiàn),,鏡頭切換十分精妙,,給觀眾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視覺體驗。 有青綠山水發(fā)展里程碑的《千里江山圖》,。 有描繪唐代女子穿著長裙,自然嫻靜神態(tài)的《樹下美人圖》,。 唐 佚名 《樹下美人圖》 有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明皇幸蜀圖》。 還有描繪大人物出行時侍衛(wèi)姿態(tài)的《備騎出行圖》,。 在不同場景里穿梭,,活脫脫一場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壓歲錢 · 可以吃的教科書 同樣也是在春節(jié)期間,河南博物院隆重推出了“壓歲錢”活動,。 壓歲錢的源頭是從漢朝開始的“壓勝錢”,,漢朝百姓為了表達美好愿望而鑄造的錢幣,鑄有各種吉祥語和圖案,。唐代宮廷里流行在春日散錢,,發(fā)展到宋元逐漸演變成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河南博物院的“錢幣巧克力”模仿了錢幣中的大觀通寶,、常平五銖,、一刀平五千、貨布,、五銖,、即墨之法化等貨幣形制制作了“錢幣巧克力”,錢文書寫盡量還原了錢幣上邊字體原本的風韻,。 一盒巧克力中涵蓋10種院藏“古錢幣”,涉及春秋,、戰(zhàn)國,、新莽、西漢,、北宋,、北齊等朝代,造型各異且極其精美,,可以稱得上是科普古錢幣的入門級“教科書”,。 大部分80、90后記憶里的“金幣”巧克力是舶來品,,河南出品的錢幣巧克力是100% made in China,,不論外觀還是內(nèi)涵,作為中國人的“壓歲錢”真是有味又有料,! 洛神水賦 · 神仙下凡 最近一次河南引爆全網(wǎng),憑借的是歌舞節(jié)目——《洛神水賦》,,舞蹈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賦》,,借助端午祭祀洛神的背景,演繹洛神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相傳曹植途經(jīng)橫穿洛陽的洛河時,,寫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賦》,,之所以把《洛神水賦》安排在端午節(jié)推出,是因為屈原在《天問》,、《離騷》等詩詞中,都提到過洛神,。 定下洛神這一主角后,,就開始細化洛神的形象,,從舞者曼妙的舞姿中,我們不難看出唐朝壁畫中飛天的影子,。 而舞者身著墨綠長裙和裸呈,大紅絡腋和披帛,,點綴以杏黃飄帶,,正是唐代服飾的標志性配色。 敦煌散花飛天(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 另外,,幾個一閃而過的鏡頭里則是借鑒了《千里江山圖》。 為營造出空靈幽美,、如夢如畫的視覺體驗,,后期團隊選擇用顏色對比強烈、色調(diào)相對統(tǒng)一的《千里江山圖》來打造一片山水幻境,。 除了這支讓人拍案叫絕的水下舞蹈外,,河南衛(wèi)視端午的其他節(jié)目也毫不遜色:再現(xiàn)端午前夕祭祀盛景,,融合祭祀、舞蹈,、雜技,、擊鼓等元素的《龍舟祭》,其舞蹈背景就是著名的《金明池爭標圖》,。 《龍舟祭》氣勢磅礴的畫面,,展現(xiàn)男性力量的協(xié)作精神,還原了當年汴梁的龍舟賽事,,一派君主與民同樂的盛況,。 《金明池爭標圖》與龍舟祭主題完美契合,,再現(xiàn)了北宋皇家端午節(jié)日賽龍舟的盛景。 (傳)北宋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 天津博物館藏 在這些節(jié)目中,,最能升華主題的要數(shù)《蘭陵王入陣曲》。 南北朝時期的邙山之戰(zhàn),,眾將士為了謳歌蘭陵王的功績,,一起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隋唐時期,日本遣唐使將此曲帶回,,并規(guī)定其作為正統(tǒng)雅樂傳承,。而在中國卻被禁演直至失傳,1986年,,中國當局專程聯(lián)系日本專家找回此曲,。 一千多年后,,《蘭陵王入陣曲》在端午時節(jié)再次回響在華夏大地,,除了讓觀眾們了解了蘭陵王波瀾壯闊的一生外,還表達了對國家,,甚至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念,,這聲聲吶喊其實是我們想告訴全世界,端午是中國的,。 另外,,我們從河南的文化節(jié)目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真相,為什么河南一次又一次向大眾展示漢唐時期的服飾妝容,? 這是不是在向世界宣告,,無論是韓國古代的服裝,還是日本的藝伎妝容,,都是我們的漢唐時期流傳過去的,?是不是河南在為全體中國人發(fā)聲,我們有民族與文化自信,? 在中國,,有沒有一個城市,并不以GDP為導向,,不以基建為重點,,而是靠發(fā)展文化和美,把歷史,、文化和美作為生產(chǎn)力,,來吸引世人的目光?寶哥哥認為,,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河南有條件成為這樣的存在,。 正如寶庫文化不想錯過任何一個,,讓中國人了解海派文化、探尋城市記憶的機會一樣,,河南也不想錯過任何一個,,讓中國人了解自己文化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