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華夏大地的歷史進程中,哪個事件最觸動你,,那當然是發(fā)生在明朝萬歷年間的(中日)朝鮮戰(zhàn)爭,。此戰(zhàn),我國稱為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歷三大征。也即抗倭(日)援朝之戰(zhàn),,此戰(zhàn)發(fā)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間(西元1592至1598年,;朝鮮宣祖25至31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3年),,由于倭寇入侵朝鮮,、挑釁明帝國而引起的東亞區(qū)域性戰(zhàn)爭。是役,,明廷因宗藩關系出兵朝鮮痛擊日寇,,殲敵六萬,光復朝鮮,。“予死于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于賊手?!薄?/strong>朝鮮國王李昖
史書記載這場戰(zhàn)爭,,明朝“幾舉海內(nèi)之全力”,前后共計消耗白銀近800萬兩,,出兵數(shù)十萬,,反復與日軍拉鋸戰(zhàn),最終異常艱苦地贏得勝利,。朝鮮肅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茍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這場戰(zhàn)爭具有重整這個東亞軍事格局的力量,,朝鮮王朝因為這場戰(zhàn)役,,元氣大傷,直至百年之后才得以恢復,,大明王朝因為它,,耗盡國庫,,以致于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無力鎮(zhèn)壓后金(清),致使后金終成心腹大患,,豐臣家因為這場戰(zhàn)役,,再也無力壓制德川家康,最終在關原合戰(zhàn)中敗于德川氏,,讓天皇賜姓的五大姓氏之一的豐臣氏僅僅兩代便終結(jié),。
明神宗平定倭亂后,于萬歷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頒布天下,,從此奠定了東亞三百年的穩(wěn)定格局。
此詔乃天下一鴻文,,讀之精神為之一振,。尤其是“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這句,比“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還霸氣,!強烈建議作為高中必讀文言文加入教科書,。每段的生僻字都有注釋,建議看官大人通讀細讀,。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tǒng)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茍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fā)難端,,竊據(jù)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nèi)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注釋:纘(zūan,,意為繼承)
平秀吉,即豐臣秀吉
澨(shì,,意為海岸)
陬(zōu,,意為角落)
玄菟(tú,古郡名,,遼東朝鮮一帶,,后泛指邊塞)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zhàn),,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于心,。乃發(fā)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注釋:褫(chī,意為剝奪)
弁(biàn弁服,,漢服一種,,多指軍裝,此處代指軍隊)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并驅(qū),,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協(xié)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nèi)計無之。于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于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于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尸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兇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注釋:庥(xīu,,意為庇護)
騭(zhì,意為陰德)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于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nèi)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大明神宗萬歷皇帝袞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