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1) 說得詳細一點,一分為三認為: 1.沒有“地球”這個物質,,就不會有“地球”這個詞,。 2.沒有中國的漢語言、漢文字,,也不會有“地球”這個詞,。 3.“地球”這個詞的產生,是意識(中國人的)對客觀事物(地球)的反映,,是主觀意識和客觀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4.“地球”這個詞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結果。 5.關于主客觀,,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一分為三認為:這個問題是唯物論,、唯心論兩個觀點為了爭第一,,爭正確;為了否定對方而提出來的,。實事求是地說,,這是個偽命題,不應該有的問題,。它是唯物論,、唯心論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永遠說不明白的問題,;是永遠也說服不了對方的問題。這就是這個問題的實質,。 6.一分為三認為:“地球”這個詞,,既是物質,,也是意識,是物質和意識的統(tǒng)一體(同一體),。在哲學上的“物質和意識”,,都是意識;同樣,,在哲學上的“物質和意識”,,都是物質。它們在客觀上,,都有雙重身份,,他們的區(qū)別在于:在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場合)下,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提出的不同的說法,。 例如:“地球”這個詞,,它是從意識中產生的,是意識,。同時,,“地球”這個詞,是指我們生活生存的地方,,它也是物質,。 為了研究問題方便,需要說它是物質,,它就是物質,;需要說它是意識的時候,它就是意識,。這就好比一個有了兒子的男人,,他具有既是父親又是兒子的雙重身份。他在自己的父親面前,,是兒子,;他在自己的兒子面前,是父親,。 綜合以上認識,,我來談談哲學。 1.哲學本身就是人的認識(意識),,哲學是理論,,哲學就是“意識”。 2.哲學是“存在”的,,哲學本身就是“存在”的,,所以哲學就是“物質”。 3.哲學包括三大理論體系:A.唯物主義、物心主義,、唯心主義,。 我來談談“物心主義”。物心主義的核心是“一分為三”,。它認為:A. 物質和意識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哲學,。B. 物質和意識是一個整體。C. 唯物論,、唯心論是哲學的兩端,,物心論把它們連接在一起了。 打個比喻,,比如說,,哲學是一根棍子,那么這根棍子的一端是唯物論(主義),;另一端是唯心論(主義),。它們不分第一、第二,;不分誰決定誰,;不分誰正確,誰錯誤,。它們的區(qū)別是:唯物論從棍子較粗的一端去研究哲學,;唯心論從棍子較細的一端去研究哲學。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研究問題的出發(fā)點,、角度,、立場不同而已。在這里,,“一分為三,、物心主義”是從哲學的整體上去研究哲學的。也可以認為它是這根棍子的中間部分,。是它把唯物和唯心主義連在了一體,。 為了反駁“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觀點,我來說說“地球”這個詞的產生,。 我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分析。中國人生活的大地環(huán)境(物質),,產生了中國人的意識,,所以中國人把這個環(huán)境起了個名字,叫“地球”,。而英國人把這個同樣的生活環(huán)境起了個名字叫“the.earth”,,希臘人叫“Earth”。 據(jù)查有關資料,全球人類語言共有5651種,,那么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同一個環(huán)境“地球”(物質)中,,地球的名字就有5000多種說法。同時,,據(jù)查有關資料,,世界上有2769種文字,那么用文字來概括人類生存的大環(huán)境“地球”(物質)的名字,,就有2700多種文字表示的“地球”,。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明確地認為:是人類的意識決定了“地球”這個物質,。反過來,,如果我們假設“地球”(物質)能決定人類的意識的話,那么這一個物質(地球),,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說法,,這么多的寫法?解釋不通??!如果用“意識決定物質”的觀點來看,就順理成章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 1.看問題的角度、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這是客觀事實。 2.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只要是實事求是,,符合客觀實際得出的結論,都是正確的,。 3.站在整體,、全部、全面的立場上看,,唯物論,、唯心論都是有缺陷的。 4.唯物論,、物心論,、唯心論這三種哲學觀點,不是判斷“理論,、觀點”對錯的標準,;它們僅僅是不同的方法論(研究問題的方法)而已,。 5.只有統(tǒng)一角度、統(tǒng)一立場去看問題,,才有可能統(tǒng)一思想觀念,;不能統(tǒng)一看問題的立場,就不能統(tǒng)一思想,;拋開立場去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6.實踐是檢驗真理(理論,、認識)的唯一標準,。 以上6條,就是辯論物心(論)主義的觀點,,也是一分為三哲學思想的立足點,、基本點。 歡迎網友參與探討,,談談你的觀點,。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