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里經(jīng)常提到“無咎”,,“無咎”就是沒有太大的過錯,,我們可以想一想,假設我們老了,,回想自己這一輩子做過的事和熱愛著的收藏事業(yè),,你究竟有沒有所成就?你的藏品和眼力能否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你曾經(jīng)的所作所為你會后悔什么,? 你會后悔自己犯過的某些很大的過錯。所以《易經(jīng)》告訴我們,,人生追求圓滿,,“無咎”是值得我們參考的。當人沒有遺憾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恐懼,,所以“無咎”是我們?nèi)松非髨A滿的一個角度,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活著,,只要眼睛沒有閉起來,,你就永遠有過錯,只是大小而已,,收藏古玉也是如此,。 無咎的狀態(tài)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后,,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吃藥打眼不為羞恥,而有無這種反省和謹慎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你的收藏能否成功。 無咎是沒有兇險,,沒有大的過錯,,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太大關系。 ——這是《易經(jīng)》的精髓,,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孔子晚年感慨學《易》可以無大過,,《周易·系辭下》中也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 那么我們的人生如果要達到“無咎”最高境界,,最起碼要向這個方向靠攏,就需做到以下四項: 1. 能夠反省自身,,及時補過,是無咎之基《易經(jīng)》: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人活著,只要眼睛沒有閉起來,,你就永遠有過錯,,只是大小而已。無咎的狀態(tài)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后,,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 《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稱贊愛徒顏回:“不遷怒,,不貳過?!辈毁E過,,就是不重復犯錯誤,善于改正自己的錯誤,。 《周易》上同樣說,“震無咎者存乎悔”,。要達到無咎的狀態(tài),,必然要善于反思悔過,,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玩收藏有時候會偏離正軌,,這時候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后回歸到以出土館藏玉器為樣本的研究之中,,就會糾錯、糾偏,。 譬如司馬光也曾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反思悔過是改過的前提,,一個人不在內(nèi)心真正的反思,、悔過,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所以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毛病,。玩收藏的準繩就是不能脫離可靠的出土館藏品,。有疑問的時候就回歸館藏,不是保守而是謹慎,。 2. 時刻謹慎小心,,勤勉不懈,,是無咎之法《易經(jīng)》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君子每時每刻小心謹慎,,勤勉不懈,永遠保持警惕,,就算是面臨危險,,也不會有災禍。 這告誡我們,,任何亊情發(fā)展并不一直都一帆風順的,。只有經(jīng)常保持勤勉和警惕,才能即使有危險,,但不會造成災難,。 《易經(jīng)》對謹慎強調(diào)很多,,可見其重要性,。古人云,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牢記一個“謹”字,所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而收藏古玉尤其忌貪,、忌驕、忌自大,。 歷史上,,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奮發(fā)圖強,,打敗越國,,活捉越王;多年后放松警惕,,將勾踐放回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滅,落得個拔刀自刎的下場,。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極盛之時,之后卻開始享樂松懈,,誘發(fā)了安史之亂,。 諸葛亮第一次大敗曹軍以后,,曹操就把他當做主要的對象,,就開始研究他,,就使他站在了亮處。一個人站在亮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人最怕就是自己的狀況敵人一清二楚,,而敵人在哪里自己卻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反正自己跟他面對面,,他的狀況自己也很清楚,知道怎么去防備,。而如果敵人在哪里都不知道,,還大言不慚地說:“我才不用警惕呢,做人輕松一點,,那么警惕干什么,?”危險就來了。 我們中國文化,,你去看所有的經(jīng)典都有這個特點,要愛惜我們所有的一切,,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就像《大學》里講的“慎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讓我們常常處于一種覺醒狀態(tài)。人犯錯誤不就是因為放逸和散亂所致嗎,?人一放逸就對很多事情不敏感,,我們的心就變得會越來越麻木不仁,長此以往養(yǎng)成頑疾就很難意思到自己的問題并加以改正,。 3. 逆境之中保有堅忍和貞正的心,是無咎之憑《易經(jīng)》泰卦: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沒有平地是不會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象傳》中解釋:“外出的人無不返回’,這是天地間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規(guī)律,。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都反映了這道理。一種事物,、行為是相對其他與之不同的事物,、行為而言的,,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收藏參照物類似,。 艱,、貞是兩個詞,,艱是說外在環(huán)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nèi)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huán)境中,,保持內(nèi)心和品行的貞正,,是沒有什么過錯的。 世界上時時刻刻發(fā)生變化,,循環(huán)往復,,困境和逆境是不斷轉變的,沒有人一輩子走運,,也沒有人一輩子倒霉,。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終能等到變成平坦的大道,。 西漢的將軍李陵被匈奴勸降,,而司馬遷為李陵至交好友,,他不相信李陵會叛變,就上奏武帝說:“反叛之事證據(jù)不足,,臣可謂李陵擔保他絕不會變節(jié)投降匈奴,。請陛下收回成命。武帝一聽,,無疑是火上燒油,。他大聲斥責道:“事實已是如此,你為何為李陵開脫,,想是也有反叛之心,!”說完,不由分說,,就把司馬遷下了大牢,?!辈⑾铝顚λ抉R遷處以宮刑。 遭受此劫的司馬遷沒有失去信心,,相反,他失去了以往對官場應酬的興趣,。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給后人留下一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書,。他常激勵自己:“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精神和事跡也感動了后人,,《史記》得以廣為流傳,。 我們愛古玉、玩古玉之人,,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嘲諷。 4. 在世不染,,返璞歸真,是無咎之境《易經(jīng)》賁卦:白賁,,無咎,。 賁是斑紋華彩、色彩紛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絢爛歸于平淡,,白賁就是在世不染,閱歷深厚,,返璞歸真,。 我們在這世界上生活越久,認識的人就越多,,得到的東西就越多,,隨之而來的煩惱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樂卻往往反而越來越少,。 世人不斷追尋,,不斷得到,,卻發(fā)現(xiàn)身體越來越差、心情越來越躁,,生活越來越累,。豈不是偏離了初心? 要想擺脫這種煩惱和不幸,,只有返璞歸真,,追求“白賁”的人生大境界。收藏的最好境界也是如此,。 人生是一場修行,收藏又何嘗不是如此,?《道德經(jīng)》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養(yǎng)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儉樸,,使本性漫漫返復到淳樸的狀態(tài),與道相合,。如此這般做任何事情都可水到渠成,,何況是收藏呢?讓我們處處反躬自省,時時提醒自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