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你會發(fā)現(xiàn)“貶謫”一詞,始終貫穿其中,。以唐詩宋詞這兩座高峰來看,,就可以說是文人的貶謫史。唐代的王昌齡,、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宋代的蘇軾、歐陽修,、范仲淹,、黃庭堅等,都曾經歷過貶謫生涯,。唐詩宋詞記錄了唐宋文人的貶謫史,,唐詩宋詞的全面繁榮離不開唐宋文人的貶謫史。
由于文人的個性不同,,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他們被貶后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也就各不相同。拿蘇軾來說,,無論是被貶黃州,,還是嶺南,他都能報以曠達樂觀,、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蘇軾的詩詞作品中就有了一種獨特的曠達審美意味。如蘇軾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就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之語,。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蘇軾的一首詩《東坡》,,來感受一下他被貶后的曠達人生態(tài)度,。《東坡》寫于公元1083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六年,,當時正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二年。在故人馬正卿的幫助下,,蘇軾得到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加以整治后,蘇軾便躬耕其中,,這便是地處黃州東門外的東坡,。后來,蘇軾在東坡筑起居室,,起名“東坡雪堂”,,并自稱“東坡居士”?!稏|坡》所寫的內容很尋常,,就是蘇軾于月夜拄杖漫步東坡的情景。但是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身處逆境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卻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自蘇軾于公元1083年寫成此詩以來,可謂鼓舞世人近千年,?!稏|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首句“雨洗東坡月色清”,,它的意思是說,,一場雨把東坡洗得格外干凈,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更為清澈,。這里的“清”字,,用得極其工妙。它不僅將雨后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鋪灑在萬物上的澄明,描繪得淋漓盡致,。還重點突出了東坡所在之地的清幽環(huán)境,,照應了下文中的“野人行”。次句“市人行盡野人行”,,即這里沒有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有的只是如蘇軾這樣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人,。這句詩讀起來較為平淡,但細細一想卻富有深意,。所謂幽人才有雅事,,那些市人忙于功名利祿,斷然不會來欣賞這澄明的月色,,即便來了他也不理解,。暗中表現(xiàn)了蘇軾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即不要嫌棄這里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喜歡這樣拄著手杖,,敲擊山石所發(fā)出的鏗然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將蘇軾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盃未_坡頭路”,,指的就是蘇軾被貶而坎坷的仕途。所以這里蘇軾曠達的態(tài)度顯而易見,。
相較于蘇軾的諸多名篇來說,,這首詩略顯冷門。但它卻將蘇軾曠達的可貴精神與客觀風物融合在了一起,,構成了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這是令人稱贊的,。所謂句句都在言景,,又無處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遠,,值得一讀再讀。而蘇軾這種面對人生坎坷而曠達的態(tài)度,,無疑鼓舞了世人近千年,,使人更為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