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在清朝一統天下后,,三藩無疑成為尾大不掉之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清朝朝廷分庭抗禮,。于是,,削藩自然是勢在必行了。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輕的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戰(zhàn)爭爆發(fā)。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云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結束,。在三藩之亂爆發(fā)初期,,吳三桂勢力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可是,,這基本上就是吳三桂的巔峰了,。之后數年時間中,吳三桂和清朝反復拉扯,,而形勢在吳三桂病逝后急轉而下,。對此,在筆者看來,,吳三桂起兵后,,完全有擊敗清朝的可能,但是,,因為一個大錯,,吳三桂勢力最后一敗涂地。 一 吳三桂起兵初期,,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與此同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紛紛響應,,比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陜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后揭起叛旗,以此對抗清朝,。所以,,在三藩之亂初,吳三桂勢力幾乎就占據了半壁江山,。相對于靖難之役中的燕王朱棣,,吳三桂可謂迎來了夢幻般的開局。 但是,,吳三桂卻隨即犯了一個大錯,,這個大錯就是戰(zhàn)爭初期,吳三桂顯露出了戰(zhàn)略眼光和膽識氣魄的不足,,一心想劃江而治,,結果失去了決勝的機會。對于吳三桂一方來說,,因為準備充分,,加上各地反清勢力的響應,已經是天下震動了,。至于準備不足的康熙皇帝,,顯然需要一定時間來調度兵力,以此進行防守和反擊,。 二 所以,,吳三桂完全可以趁著這一機會,集中主力越過長江,,以此對清朝直搗黃龍,,如果可以攻占清朝都城,,即便清軍退到關外,,也不足為懼了??墒?,吳三桂的優(yōu)柔寡斷,,缺乏一鼓作氣的勇氣,最終讓他錯過了這一時機,。另一方面,,吳三桂一心想著劃江而治,無疑是在削弱己方的實力,。 當清朝朝廷意識到吳三桂沒有越過長江,,直搗黃龍的打算后,康熙制定了穩(wěn)住吳三桂,,先集中力量消滅其黨羽和盟友的方案,。比如陜西之王輔臣,在三藩之亂初期就響應吳三桂,,攻占了陜甘等地,。如果吳三桂率軍過江,繼續(xù)朝著清朝腹地進攻的話,,后者根本沒有精力來管王輔臣,。但是,正是因為吳三桂自己停下了腳步,,清朝可以騰出手來解決王輔臣,。 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討伐王輔臣,。不久之后,王輔臣兵敗,,歸降清朝,。再比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但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至洪塘進福州,,耿精忠無奈,,出城投降。正是因為吳三桂沒有一往無前的志向,,所以,,康熙不斷清理吳三桂的黨羽和盟友。 等到清廷完成這一工作后,,吳三桂勢力自然會被嚴重削弱,,也即這將讓吳三桂勢單力孤。作為對比的是,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盡管初期實力較弱,,和明朝建文帝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朱棣一直在向前沖擊,,而不是想著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正是在不斷進攻的過程中,,朱棣找到了直到黃龍的途徑,,最終兵臨都城,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 四 最后,,在筆者看來,正如同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樣,,當吳三桂正式起兵之后,,他和康熙之間,就不存在劃江而治的可能,。換而言之,,即便存在妥協的情況,也只是一時的妥協,。對于吳三桂來說,,當其在長江一帶猶豫不決的時候,也在無形中打擊己方的士氣,。就吳三桂的手下來說,,既然跟著他起兵對抗清朝,自然希望可以擊敗清朝,,成為最后的贏家,。但是,當他們發(fā)現吳三桂并沒有這一志向的時候,,顯然是比較失望的,,這也會對吳三桂士兵的戰(zhàn)斗力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吳三桂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在三藩之亂中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績,。比如直到吳三桂去世之前,,清朝大軍的戰(zhàn)略進攻,基本上都沒有取得較大的進展,。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病逝后,其手下逐漸離心離德,這才讓清軍獲得了轉機,,從而步步為營,最終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云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徹底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