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有一部現(xiàn)象級的影片,被《紐約時報》評為創(chuàng)意顛覆的電影,,在2月的第64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大放異彩,,奪得了銀熊獎!這部電影摒棄了慣有的電影魔法,,無論從演員成長還是劇情鋪排,,都讓時間做主,耗時十二年真實記錄了一位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以及父母還有周圍世界的變化,,堪稱當代電影現(xiàn)實主義的典范,它就是《少年時代》! 該片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以《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這“愛在三部曲”而廣為人知,,他所擅長的電影風格就是以類似于紀錄片的特質消弭電影與生活的差距,,從而真實地反映時間流程中人類共通的生命、情感體驗,。用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方式賦予電影敘事效果新的思路,,另辟蹊徑展現(xiàn)出電影的魅力! 他是一個最擅長用時間來交出誠意的導演,。1995,、2004、2013,,每隔9年的時間交出一部“愛在”,,這部《少年時代》則更進一步,他跟蹤了一個家庭十二年,,讓演員在鏡頭下自然成長,,表現(xiàn)這種無縫式的成長經(jīng)歷,幾乎還沒有電影探索過,,只要你關心電影這門藝術的發(fā)展與未來的可能性,,都應當看一看它。 影片于2002年開拍,,理查德·林克萊特堅持用一個小演員來拍攝,,要展示他的自然成長和完整的生命經(jīng)歷。但為了不打擾演員艾拉·科爾特蘭的正常生活,,拍攝只有在暑假里擠出簡短的時間來完成,。 在接下來的12年中,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每年都會花費三四天時間,,把同一群演員聚集在一起,,討論劇本中角色的生活和命運,并且圍繞其中名叫梅森的德克薩斯小男孩展開創(chuàng)作,,影片最終于2013年殺青,,拍攝跨度長達4000天,但實際開拍時日只有45天,。 一個長達12年的電影拍攝,在很多層面上打破了我們熟知的電影常規(guī),。在美國,,簽訂任何時效超過7年的合約都是違法的,因而影片也無法與它的演員簽訂長達12年的合約,,換句話說,,他們某種程度上都是自愿的。 林克萊特必須在這么長的時間內維持劇組的存在,定期召集成員,,主要演員一個都不能少,。他還必須說服投資人在這么長的時間內不考慮回報,那簡直跟讓人做慈善差不多了,。 除了克服拍攝人員和劇本的困難,,科技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也因為科技越來越進步,,才能讓12年前與現(xiàn)在拍攝的影像無縫接軌,,底片的質感與數(shù)位影像的質感也需要許多的調整,才能看起來和諧,。 《少年時代》的剪接師曾表示,,導演一年大概會拍攝三到四天,所以他的工作時間大概是一年一個月左右,,每年他們都會看著去年剪好的素材,,討論接下來的故事應該會怎么發(fā)生。 “這樣的過程有點像禪學,,你不必擔心接下來的素材是哪些,,也不會知道結局是什么樣子,我只要專注于找出那些感動我的片段,,當然我更不會曉得接下來要怎么剪,。” 就這樣一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電影,,最終呈現(xiàn)出的效果卻給了所有人一個驚喜,。影片預告片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高達340萬次,堪稱文藝片的奇跡,。 林克萊特的作品核心無外乎“愛情”和“成長”,,《少年時代》選取的正是是男主作為棒球運動員即將從高中升入大學的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電影里也通過不同角色不止一次地說出“現(xiàn)在是大學了,,不再是高中生了”這樣的話,,“成長”自然是蘊含其中的,不論是心態(tài)還是生活體驗,,電影里都有所體現(xiàn),。 用一句傳統(tǒng)的詞語來形容這部電影,可以叫做重劍無鋒,,整部電影沒有任何刺激的鏡頭和語言,,沒有任何煽情的形象和表演,但是他卻有力地劈開了人們心靈當中關于成長,,關于親情的記憶牢籠,,把這些回憶都釋放了出來,,他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立在你的面前,,只不過這個鏡子并不是展現(xiàn)你的生活,,而是展現(xiàn)了生活背后的道理。 和林克萊特往常的電影一樣,,里面的人物聊起來似乎永遠停不下來,,說到哪是哪,所有的對話都像即興表演,?!渡倌陼r代》在開拍之前已經(jīng)確立了所有的情節(jié)大綱,雖然具體的對話是一邊拍一邊完成的,,但無一例外全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雕琢,。 《少年時代》游離于經(jīng)典電影和當代藝術電影之間,又不落入任何傳統(tǒng)窠臼,。它是當代電影現(xiàn)實主義的典范,,它給人帶來的愉悅顯而易見又神秘。從故事的設計到人物的選定都是注定電影質量的關鍵,,而導演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 導演: 理查德·林克萊特 豆瓣 8.5 IMDb 8.0 點擊下方小程序,觀看完整影片↓↓ 想要投屏,、下載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