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tǒng)后的意識形態(tài)。但后來執(zhí)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于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征,。 《呂氏春秋》 卷一·孟春紀·孟春 【原文】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1],。其日甲乙。其帝太皞[2],。其神句芒[3],。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太蔟[4],。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5]膻,。其祀戶,祭先脾,。東風解凍。蟄[6]蟲始振,。魚上冰,。獺[7]祭魚,。候雁北。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8],駕蒼龍,載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無有不當。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jīng)紀,以初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于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反,執(zhí)爵于太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王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無覆巢,無殺孩蟲胎夭飛鳥,無麛無卵,無聚大眾,無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從我始。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理,無亂人之紀,。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行秋令,則民大疫,疾風暴雨數(shù)至,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不入。 【注釋】 [1]營,、參,、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兒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陽律,。古人把樂律與歷法相結合,一年十二個月與十二律相配,。 [5]臭:氣味。 [6]蟄:動物冬眠,。 [7]獺:一種野獸,。 [8]輅:古代的大車。 【譯文】 春季首月:太陽在營室(星宿)位置,傍晚參宿在中天(正南方),早晨尾宿在中天,。這月的太陽在甲乙方(東方),。這月的帝王是太皞,掌管的神是句芒,代表動物是鱗,代表的音是五音中的角音,音律則合乎六律中的太蔟,代表數(shù)字是八,對應的味道是酸味,對應的氣味是膻氣。祭祀的對象是門戶,祭祀先要奉上脾臟,。東風把冰凍化開,蟲子開始振動翅膀,冰下過冬的魚兒往上游,。水獺把魚作為自己祭口的食物,大雁北歸。天子住在明堂左邊的房間,乘坐鸞鳥裝飾的車,由黑馬駕車,車上插著青旗,天子穿著青衣,佩戴著青玉,吃的是麥子和羊肉,。祭祀所用的器皿簡潔而通透,。這月立春。在立春前三天,太史拜見天子說:"立春那天,天的盛德在東方,。"于是天子就齋戒,。立春那天,天子親自率領各朝臣到東郊去迎接春天的到來?;貋砗?還在朝廷上賞賜各大臣,。命令丞相廣布德教并宣讀禁令,行善施恩惠給百姓。仁政的逐漸施行沒有不適當?shù)?。天子還命令太史要遵守典章奉行法則來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不能出差錯,不要漏掉記載,一直貫徹到底而成為習慣,。這個月,天子在元日那天向上天祈求五谷豐登,還選了吉日,親自用車拉農具,放在車上的武士和車夫之間,帶領大臣們親耕天帝的籍田,。天子推三下農具,三公推五下,卿、諸侯,、大夫推九下,。返回宮后,在祖廟舉杯飲酒,大臣們都應命侍酒,名為"勞酒"。這個月,天空中的氣流下沉,地面上的氣流上升,天地氣流合一,草木繁殖生長,。君王布置農業(yè)生產(chǎn),要管農田的小官到東郊去修整田界,修筑水渠,修好田間小路,仔細觀察小山丘,、高地、盆地,根據(jù)地形來種植五谷,來指導百姓,天子并親自過問農事,。農業(yè)生產(chǎn)的命令既已下達,制定了標準,農夫就不會產(chǎn)生迷惑了,。這個月,命令樂正率領公,、卿的子弟進入學校學習樂韻、歌舞,。準備祭祀典禮,還下令要祭祀山林,、川河,祭品不要用雌畜。禁止砍伐樹木,不要打翻鳥窩,不要殺死幼小的蟲子和雛鳥,不要殺小鹿和孵卵的鳥,不要聚集一大幫人,不要建修城墻,要把暴露在外的尸體掩埋,。這個月,不可以大舉興兵,。發(fā)動戰(zhàn)爭就一定會發(fā)生天災人禍。不要興起戰(zhàn)爭,不可以從我這里發(fā)起戰(zhàn)爭,。不要改變上天的規(guī)律,不要廢絕土地的常理,不要把作為人的綱紀弄混亂,。如果在孟春出現(xiàn)了夏天的時令,那么風雨就不會合乎時節(jié),草木很早就會枯槁,國家就將會有令人恐慌的大事發(fā)生。如果在孟春出現(xiàn)秋天的時令,就會在百姓之間發(fā)生大瘟疫,狂風暴雨就會多次來襲擊,各種各樣的野草一起蓬勃生長,。如果在孟春出現(xiàn)了冬天的時令,那么就會發(fā)生大的水災,大霜雪勃然而來,先前種下的種子就不會入土,不會有收成,。 卷一·孟春紀·本生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養(yǎng)成之者,人也,。能養(yǎng)天之所生而勿攖[2]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備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則亦失所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3]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以此為君悖,以此為臣亂,以此為子狂,。三者國有一焉,無幸必亡。今有聲于此,耳聽之必慊[4],已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于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瘖[5],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于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6]焉,性惡得不傷? 【注釋】 [1]本生:陰陽家的學說,即以養(yǎng)生為本。 [2]攖(yīnɡ):觸犯,。 [3]抇(ɡǔ):攪亂,。 [4]慊(qiè):快意,滿足。 [5]瘖(yīn):啞,。 [6]遁:通"循",指放縱流逸而不能自禁,。 【譯文】 最初產(chǎn)生萬物的,是天;養(yǎng)成萬物的,是人,。能養(yǎng)成天所產(chǎn)生的萬物而不觸犯它的,是天子,。天子的行為就是做保全人的天性和生命的事。這就是設立官職的原因,。設立官職是為了保全生命,。當世糊涂的君主,濫設官吏反涂炭生靈,這就失去了設立官吏的根本,。就好像操練軍隊來防備寇賊,。如今操練軍士反用來攻擊自己,就失去操練軍隊的意義。水本性清澈,泥土使它渾濁,所以不能清澈,。人本是長壽,物欲影響了他,所以不能長壽,。外物是用來供養(yǎng)生命的,不是用生命來供養(yǎng)的。如今的人,受迷惑的人大多是用生命來求取外物,不知道哪樣輕哪樣重,。不知道輕重,那么就會把重的當成輕的,把輕的看作重的,。如果像這樣,那么每次做的事沒有不失敗的。用這樣的方法當君主,是謬誤的,;這樣當大臣,是昏亂的,;這樣當兒子,是狂妄的。這三樣中,國家如果有一樣,都不能幸存,一定會亡國,。如今有一種聲音在這里,。耳朵聽了后必會滿足,但聽了后就會使人聾,就一定不要聽。有一種顏色在這里,眼睛看了必會滿足,但看了之后就會使人盲,就一定不去看,。有一種滋味在這里,嘴上嘗過就一定滿足,但吃進去后使人啞了,那就一定不要吃,。所以,圣人對于聲、色,、滋味這些東西,有利于生命的就擇取,有害于生命的就舍棄,這就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貴的人,其中沉迷于聲、色,、滋味的人很多,日夜追求這些東西,有機會得到就放縱流逸不能自禁,。放縱了,生命怎能不受到傷害? 【原文】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1],招無不中。萬物章章[2],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3],;此之謂全德之人,。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4],命之曰招蹶[5]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6],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為其實也。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 【注釋】 [1]招:箭靶子,。 [2]章章:明媚繁盛的樣子。 [3]惛:同"悶",憂悶,。 [4]佚(yì):逸樂,。 [5]蹶(jué):足病。 [6]靡曼皓齒:指美色,。靡曼:指肌膚細膩,。 【譯文】 一萬個人拿起弓箭,一起射一個目標,目標不可能不被射中。世上萬物明媚繁盛,如果用來傷害一個生命,生命不可能不被傷害,;如果用來利于一個生命的成長,生命沒有不被培養(yǎng)成長的,。所以圣人支配萬物,來保全它們的天性。天性得保全,那么精神和暢,耳聰目明,鼻子靈敏,口齒伶俐,全身三百六十個關節(jié)都通暢利索,。如果這個人是:不說話就自存信義,不做什么事就處處得當,不考慮什么就能成功,;精神與天地相通,覆蓋宇宙;他對于外物沒有不接受的,沒有不包含的,胸懷就像天地一樣廣闊,;在上當天子卻不驕傲,在下是普通百姓卻不煩惱,。這就可以說是道德完美的人。富貴但不知道養(yǎng)生的方法,這樣就成為禍患,這還比不上貧賤的人,。貧賤的人要想招致外物也很難,雖然想過分追求外物,有什么方法呢?出去就坐車,入門就坐輦,追求自己逸樂,這輦車稱做"招致腳病的機具",。豐盛的酒肉,企圖用此來加強身體,這酒肉稱做"使腸胃潰爛的食品"。貪圖美色,、淫靡之音,追求自己享樂,這些稱做"伐亂心性的斧頭",。這三種禍患,是看重富貴招致來的,所以古人有的不肯招致富貴,這是由于看重生命的原因,不是為了夸耀名聲,實在是為了養(yǎng)生。這些道理不可以不明察,。 卷一·孟春紀·重己 【原文】 倕[2],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3]利故也,。人不愛昆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4],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5]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達乎性命之情也,。不達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師者之愛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6],;是聾者之養(yǎng)嬰兒也,方雷而窺之于堂[7];有殊[8]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別也,。未始有別者,其所謂是未嘗是,其所謂非未嘗非,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禍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國,必殘必亡。夫死,、殃,、殘,、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壽長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則其[9]至不可禁矣,。此論不可不熟,。 【注釋】 [1]重己: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陰陽家的學說。 [2]倕:相傳是堯時的巧匠,一說是黃帝時的巧人,。 [3]之:通"其",。 [4]蒼璧小璣:蒼璧:為石多玉少的玉石。小璣:是質量較差的珠,。珠之不圓者為璣,。 [5]一曙:一旦。 [6]師:即盲樂師,。枕之以糠:使兒子枕臥在谷糠中,。糠易傷害眼睛,。 [7]方:正當,剛剛,。窺:使動用法。之:指"嬰兒",。 [8]殊:過,甚,。 [9]其:指死殃殘亡和長壽兩者,。 【譯文】 倕是最巧的工匠。人們都不愛惜倕的手指,而愛惜自己的手指,是因為對自己有利的原因,。人們不愛惜昆山的玉石,江,、漢兩河的明珠,卻愛惜自己的一顆劣質玉石和一顆不圓的小珠子,是因為對自己有好處。如今我所擁有的生命,給我?guī)砗芏嗟暮锰?。談論及貴賤,即使是天子的位置,也不能與生命相比,。談論及輕重,即使有天下那么富裕,也不能交換到生命。如果拿生命的安危來議論,一旦失去就永遠都不能夠再得到,。貴賤,、貧富、安危這三樣東西,是有道行的人所謹慎對待的,。謹慎對待生命反招來損傷,是沒有通達生命情性的原因,。不了解生命的情理,小心謹慎又有什么用?這就像盲樂工疼愛自己的兒子,但把兒子枕臥在糠谷之中;就像聾子撫養(yǎng)嬰孩,打雷時卻在堂上使他往上看,;還有一些特別不知道謹慎的人,。不知道對自己的生命謹慎的人,對于生死存亡、可做或不可做的事,從沒分辨過其中的不同,。那些從不去分辨問題的人,他們所說的"對"不一定就是正確,他們說的"錯"不一定就是錯誤,他們把對的說成是錯的,把錯的說成是對的,這就叫"糊涂蟲",。像這樣的人,是上天降禍的對象。用這樣的態(tài)度修身,必然死亡或遭殃,;拿這種態(tài)度來治理國家,國家必定殘破或滅亡,。死亡,、災禍、殘破、滅亡,都不是自行來到,而是愚蠢迷亂所招致的,。長壽的到來也往往是這樣,。所以,有道的人不去考察已招致的結果,而是考察招致這種結果的原因,這樣的話,死亡、災殃、殘破,、滅亡和長壽等的到來就不可以禁止,。這個道理不可不熟思,。 【原文】 使烏獲[1]疾引牛尾,尾絕力勯[2],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3],而牛恣所以之,順也,。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顧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適欲,。 【注釋】 [1]烏獲:秦武王的力士,據(jù)說能舉千鈞。 [2]勯(dān):力盡。 [3]棬(quàn):牛鼻上的環(huán),。 【譯文】 假如要大力士烏獲用力拽牛尾巴,即使把尾巴扯斷,力氣用盡,但是牛還是不肯走,因為方向反了,。假如五尺的小孩牽著牛的鼻環(huán),牛就會任他拉到哪里,。這是因為方向順了,。世界上的君主貴人,不論好的壞的,沒有不想長生不死的,但是,每天他們都違背自己的生性,想長壽又怎能長壽?凡是生命的成長,要順應著它;使生命被放在一邊不顧的,是因為有欲望,;所以圣人一定要先節(jié)制欲望,。 【原文】 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1]熱。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2],;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3]而已矣,;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酏醴[4]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實性自娛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養(yǎng)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jié)乎性[5]也,。 【注釋】 [1](dǎn):過度,厚,。 [2]中:指胸腹腔。鞔:通"懣",悶脹,。 [3]勞形:勞動身體,。古人以勞形為養(yǎng)生之道。 [4]酏(yǐ)醴:用黍粥釀成的甜酒,。 [5]節(jié)乎性:節(jié)制性情,使其適度,。 【譯文】 屋子大陰氣就重,樓臺高陽氣就盛,陰氣重就會產(chǎn)生腳病,陽氣盛就會產(chǎn)生痿病,這是陰陽不調的禍患。因此先代的帝王不住大屋子,不建高樓,不嘗山珍海味,不穿過暖的衣服,。身上過暖就會經(jīng)脈阻塞,經(jīng)脈阻塞就會氣不通順,;吃山珍海味就會使胃飽脹,胃飽脹的話就會胸腹悶脹;胸腹悶脹就使氣不能通達,像這樣求長壽,能行嗎?以前的圣王建造園林,、池塘,足夠用來游覽,、活動就行了;他們的宮殿亭臺,足夠用來避熱防濕就行了,;他們的車馬衣裘,只要足以安身暖體就可以了,;他們的飲食酒漿,只要足以可口,吃飽肚子就可以了;他們的音樂歌舞,只要足以使性情安閑愉快就行了。這五種東西,圣人用它們來養(yǎng)生,并非是愛好節(jié)儉而厭惡浪費,而是為了調節(jié)性情??! 卷一·孟春紀·貴公 【原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2],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鴻范》[3]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4]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5]一人,。伯禽[6]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7]曰:"利而勿利也[8]。"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9]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10],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注釋】 [1]貴公:貴在公正,。 [2]上志:古記,指古代典籍,。 [3]《鴻范》:《尚書》中的一篇。 [4]或:有,。 [5]阿:偏私,。 [6]伯禽:周公之子。 [7]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輔助成王,。 [8]利:前一"利"為施利,后一"利"為謀利,。 [9]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時人。 [10]子:意動用法,以為子,。 【譯文】 以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放在前頭,。做到公正,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定。天下平定是由于公正所獲得的,。我曾經(jīng)試過查看古代典籍,能夠得到天下的人很多,他們能這樣是憑借公正的原因,相對地,他們失卻天下是出于偏私,。凡是君主地位的確立,都緣于公正。所以《鴻范》中說:"不偏私不結黨,王道平坦寬闊,;不偏私不偏頗,遵守為王的道義,;沒有施行小恩小惠,遵照先王的方法,;沒有胡作非為,遵照先王的路去走。"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陰陽的調和,不僅僅使某一方有所增長,;合時的雨水甘露,不是為了私自的東西而降下;萬民的君主,不對某一個人有所偏私,。伯禽將要出行,向周公請教用什么方法治理魯國,周公說:"要施利給人而不要向人謀利,。"有一個荊楚地方的人丟了一張弓,但是不肯去找,他說:"荊楚的人丟了這張弓,由荊楚地方的人拾到它,又為什么要去尋找呢?"孔子聽到了就說:"去掉'荊’字就適合了。"老子聽了說:"再去掉'人’字就更合適了,。"所以說老子是最為公正的了。天地那么大,生育了人卻不把人作為自己的兒子,成就了萬物但是不占有萬物,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獲得它的好處,卻不知道一切是由什么開始的,。這是三皇、五帝的品德啊,。 【原文】 管仲[1]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2]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3]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4]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國也,有不聞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5],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腹泄ニ綈?用管子而為五伯[6]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7]而蟲出于戶。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注釋】 [1]管仲:春秋時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賢相?;腹杭待R桓公,。 [2]鮑叔牙:齊大夫,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 [3]隰(xí)朋:齊大夫,曾助管仲幫桓公成就霸業(yè),。 [4]丑:意動用法,以……為恥辱,。 [5]大庖(páo):手藝高超的廚師。豆:擺設祭祀用的食器,名詞作動詞,。 [6]五伯:就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7]豎刀(diāo):即豎刁,齊桓公的近侍。齊桓公死時,五子爭位,豎刁參與作亂,使桓公尸體停床多日以致尸蟲爬出,。 【譯文】 管仲患病,齊桓公前往探望問他,說:"仲父,你的病十分嚴重,百姓都不忌諱說你的生死了,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看管?"管仲回答說:"以前我竭盡所能盡心盡力思考,都不能知道可以選誰,如今有病而且危在旦夕,我能說什么?"齊桓公說:"這是大事情,希望你能夠指點我,。"管仲恭敬地回應道:"你打算把誰升為相國?"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管仲說:"不行。我與鮑叔牙很要好,。鮑叔牙的為人:清廉耿直,潔身自愛,;他看到比不上自己的人,就不跟這些人打交道;一旦聽說別人的過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不得已的話,那么隰朋可以嗎?"齊桓公說,。管仲回答:"隰朋的為人:向上有志向,而且不恥下問,以自己比不上黃帝為恥辱。對于國事,不會包打聽,;對于事務,不會都過問,;對于人,不會都嚴于要求看管。不得已的話,隰朋還是可以的,。"相國是個大官,當大官的,不要看著小細節(jié),不要耍小聰明,所以說:大木工不砍樹,大廚師不擺盤子,大勇士不親自參加戰(zhàn)斗,大軍隊不做寇賊做的事,。齊桓公施行公正,排除私仇,任用管仲而成為五霸之首;他又存私心親近偏愛的人,任用豎刁以致死后尸體腐爛,蛆蟲爬出尸外,。人在年少的時候愚笨,長大了就會聰明,。所以聰明的人用私心,還不如無知的人用公正的做法。每天喝醉還整飾衣服,有私利之心卻要謀取公正,貪婪殘暴卻要當君王,就是舜也無能為力,。 卷一·孟春紀·去私 【原文】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2]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3]長焉,。 【注釋】 [1]去私:驅除私心,這是墨家的學說。 [2]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3]遂:成,。 【譯文】 上天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覆蓋世間萬物的,大地也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承載世間萬物的,太陽和月亮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照耀世間萬物的,而四季也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運行不息的,它們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準則去進行,因此,天下萬物才可以不斷地繁衍生息。 【原文】 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1] 【注釋】 [1]"黃帝言曰"以下數(shù)句,與前后文義并不相關,蘇時學推斷:"蓋必《重己》篇內所引,而后人轉寫錯誤,混入此篇者,。" 【譯文】 古時候先祖黃帝就曾經(jīng)說過:"對于欣賞音樂,應該嚴禁過度沉迷;對于女色,應該嚴禁過度迷戀,;對于個人的衣著,應該嚴禁過度講究,;對于裝扮時的香料,應該嚴禁過度濃重;對于食物的味道,應該嚴禁過度鮮美,;對于居住的宮室,應該嚴禁過度鋪張,。" 【原文】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1]也,。 【注釋】 [1]公:公平,、公正。 【譯文】 傳說前代圣王堯膝下有十個兒子,但他卻一個也沒有選擇,而是把王位傳給了有德行,、有才能的舜,;而在這之后,舜也生了九個兒子,但他同樣一個也沒有選擇,而是把王位傳給了有德行、有才能的禹,這就叫做公平,。 【原文】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1]:"南陽[2]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3]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4]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鬃勇勚唬?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注釋】 [1]晉平公:晉悼公的兒子,。祁(qí)黃羊:晉國大夫。據(jù)《左傳》記載,祁黃羊薦賢的事發(fā)生在晉悼公的時候,。 [2]南陽:在今河南獲嘉縣北,。 [3]解狐:晉國大夫。 [4]午:祁午,祁黃羊的兒子,。 【譯文】 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現(xiàn)在我知道在南陽這個地方正好缺少一個行政長官,那我想問一問你,有什么人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呢?"祁黃羊回答說:"我認為解狐這個人可以當此重任,。"晉平公十分驚奇:"解狐這個人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大王你只是問我哪一個人可以當此重任,而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贊嘆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解狐為南陽令,。舉國上下的百姓沒有一個不說好的。又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xiàn)在國家正缺少一個校尉,那我想問一問你,有什么人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呢?"祁黃羊回答說:"我認為祁午這個人可以當此重任,。"晉平公十分驚奇:"祁午這個人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大王你只是問我哪一個人可以當此重任,而沒有問我誰是我的兒子,。"晉平公贊嘆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祁午為校尉,。舉國上下的百姓沒有一個不說好的??鬃勇犚娺@件事情之后說:"好胸襟?。∑铧S羊說得好,在舉薦人才的時候,他對外并不忌諱任用自己的仇人,對內又并不忌諱任用自己的兒子,。"祁黃羊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公正無私,。 【原文】 墨者有鉅子腹[1],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2],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3]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注釋】 [1]墨者:戰(zhàn)國時候的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墨翟(dí),。腹(tūn):墨家學派中有巨大成就的人物,所以叫做"鉅子"。 [2]為之賜:賜給我恩惠,。指秦惠王赦免腹兒子的死罪,。 [3]忍所私:指忍痛殺所私。忍:殘殺,。所私:這里就是兒子的意思,。 【譯文】 墨學大家腹在秦國居住,有一次他的兒子殺死了人,被官府抓獲,秦惠王就對腹說:"老先生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我已經(jīng)命令官府的人免去你兒子的死罪,老先生您這次就聽從我的勸告吧。"腹回答說:"墨家的法則是這樣規(guī)定的:'殺人者必須償命,傷人者必須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只有這樣才能禁絕殘害他人的事情發(fā)生,。禁絕殘害他人的事情發(fā)生,這是天下都認同的大義,所以即使是大王你對我進行恩賜,命令官府的人免去我兒子的死罪,但是腹我還是不能夠違反墨家的法則,。"因此,他沒有同意秦惠王的做法,最后處死了自己的兒子。每個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兒子,但腹能夠舍棄一己之私而推行正義,他可以說是公正無私的人,。 【原文】 庖人[1]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為王伯矣,。 【注釋】 [1]庖人:廚師,。 【譯文】 廚師用心地去做出各種美味佳肴,而不會去偷吃,因此才能成為一個廚師。假設一個廚師一邊做出各種菜肴,一邊又在不停地偷吃的話,是不可以成為廚師的,。同樣,即使是貴為君王公卿,也要努力去鏟除天下的殘暴之人,而且又不會因為一己之利而去徇私枉法,借此勸喻天下的賢士,這樣才能成為君王公卿,;但如果身為君王公卿,只是努力去鏟除天下的殘暴之人,而會因為一己之利去徇私枉法的話,同樣不能成為君王公卿,。 卷二·仲春紀·仲春 【原文】 仲春之月,日在奎[1],昏弧[2]中,旦建星[3]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夾鐘[4],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始雨水,桃李華[5],蒼庚鳴,鷹化為鳩[6],。天子居青陽太廟,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安[7]萌牙,養(yǎng)幼少,存諸孤;擇元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8],去桎梏,無肆掠,止獄訟,。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9]。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10],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注釋】 [1]日在奎:指太陽的位置運行到奎宿位置,。奎: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仙女座,。 [2]?。盒撬廾?又名弧矢,在鬼宿之南,今屬大犬及船尾座。 [3]建星: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今屬小馬座,。 [4]中:應,。夾鐘:十二律之一。 [5]華:花,這里用作動詞,開花,。 [6]蒼庚:黃鸝,。鳩:布谷鳥。 [7]安:使動用法,使……安,。 [8]囹圄:牢獄。 [9]高禖:即郊禖,。禖:主管嫁娶的媒神,因其祠在郊外,故稱郊禖,。 [10]弓:弓套。 【譯文】 春天第二個月,太陽運行在奎的位置,傍晚時分運行到弧的位置,第二天早晨建星在中天位置,。這個月以甲乙日為主日,主這個月的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動物則以鱗類為主,音以五音中的角音為主,候氣律管則應著六律中的夾鐘,以八為成數(shù),味道以酸為主,氣味則以膻為主,。以戶神為祭祀對象,祭品以脾為上,。開始降雨,桃李開花,黃鸝鳴叫,在天上飛的鷹換成了布谷鳥。天子在青陽左邊的房間處理政務,乘坐鸞鳥裝飾的車,要騎青色的馬,車上要插青色蟠龍旗,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玉飾,主食是麥與羊肉。祭祀所用的器皿要簡潔而通透,。這個月,安種好發(fā)芽的植物,養(yǎng)護好幼小的孩兒,安置好各處嬰孩;擇選元日,命人建社,;命令有司,探望囚牢之徒,脫去他們的枷鎖,使世間沒有任意掠奪的行為,停止案件的訴訟,。這個月,燕子飛到,在它飛到的日子,用牛、羊,、豬三種祭祀高禖之神,。天子親自前往,皇后率領九宮妃嬪駕車跟著,讓這些被天子所御幸而有孕的女子在神前行禮,給她們帶上弓套,授予她們弓箭。 【原文】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蟄蟲咸動,開戶始出,先雷三日,奮鐸[1]以令于兆民曰:"雷且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2]者,生子不備[3],必有兇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4],角斗桶[5],正權概,。是月也,耕者少舍[6],乃修闔扇。寢廟[7]必備,。無作大事,以妨農功,。是月也,無竭川澤,無漉陂池[8],無焚山林。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寢廟,。上丁,命樂正人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親往視之,。中丁,又命樂正入學習樂,。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9],寒氣總[10]至,寇戎來征,;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 【注釋】 [1]奮鐸:振動木鐸,。木鐸,以木為舌的大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要巡行振鳴木鐸以引眾人警覺。 [2]容止:這里指男女房中事,。 [3]備:完備,。這里指生的小孩不完備,有先天殘疾。 [4]鈞:均等,。衡:秤桿,。石:重量單位,古代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5]角:校正,。斗桶:都是量器,。 [6]少舍:稍稍休息。 [7]寢廟:古代宗廟中前邊祭祖的部分叫廟,后邊住人的部分叫寢,。 [8]漉:竭,。陂:積蓄水的池塘。 [9]大水:秋天七月,下弦月行入畢宿,日在軫,這時為多雨時節(jié),。 [10]總:忽然,。 【譯文】 這個月,日夜平分,開始打雷,閃電。蟄伏的動物都醒動,離開巢穴出來,。剛開始打雷的那三天,要敲鐸來向百姓下令:"打雷的時候,凡有不警戒房中之事者,生下的孩子就先天殘疾,而且一定有兇災的事發(fā)生,。"日夜平分,就要統(tǒng)一度、量,、衡等各種工具,。這個月,耕作的人稍稍休息,整修門窗。祭祀的寢廟一定要齊備。不要做大事,以免妨礙了農忙之事,。這個月,不要使河川池塘干涸,不要焚燒山林,。天子要獻上羔羊祭祀,打開冰窖,先把這些東西獻上給祖先。上旬丁日,要命令樂正編舞并放好彩帛,天子就領著三公,、九卿,、諸侯,親自前往觀看。中旬丁日,又要命令樂正教授音樂,。這個月,祭祀不要用牲畜,要用圭璧這些玉器,或者用皮毛,、錦帛來替代。仲春如果要發(fā)布應在秋天才發(fā)布的政令,那么國家就會遭遇洪水,寒氣到來,敵寇侵襲,;如果發(fā)布應在冬天才發(fā)布的政令,那么就會使陽氣經(jīng)受不住,麥子不能成熟,百姓之間會出現(xiàn)劫掠之事,。如果發(fā)布應在夏天發(fā)布的政令,那么國家就會出現(xiàn)干旱,熱氣過早來臨,莊稼遭受蟲患。 卷二·仲春紀·貴生 【原文】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則弗[2]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堯以天下讓于子州支父[3],。子州支父對曰:"以我為天子猶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將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殺其君[4],王子搜[5]患之,逃乎丹穴[6]。趙國無君,求王子搜而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為君也。魯君聞顏闔[7]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閭[8],鹿布[9]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邪?"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繆而遺[10]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由重生惡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 【注釋】 [1]貴生:珍惜生命,以生命為貴,屬于道家子華子學派的學說,。 [2]弗:衍文。 [3]子州支父:古代賢人,帝堯的老師,堯,、舜都曾想讓位給他,。 [4]三世殺其君:據(jù)《竹書紀年》載,三個被殺的越王是不壽、翳(yì),、無余,。 [5]王子搜:梁玉繩據(jù)《史記》認為搜即王翳之子無顓。 [6]丹穴:采丹砂的井,。 [7]顏闔(hé):戰(zhàn)國魯哀君時魯國的隱士,。 [8]閭:里巷的大門。 [9]鹿布:粗布,。 [10]遺(wèi):加,給予,。 【譯文】 圣人深深思慮天下,比不上他對生命的看重。眼,、耳,、口、鼻是為生命服務的,。耳朵雖然想聽到聲音,眼睛雖然想看到色彩,鼻子雖然想嗅到芳香,口舌雖然想品嘗滋味,但如果這些危害到生命就抑止,。由此看來,眼、耳,、口,、鼻不能隨意行動,一定要有所抑制。這就像做官一樣,不能擅自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所約束,。這是重視生命的要求,。堯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對他說:"我可以承擔天子的職責。雖這樣說,但我現(xiàn)在患有憂郁病,正要治療,沒有空暇顧及天下的事,。"擁有天下,是重大的事,子州支父不愿因此而有害自己的生命,又何況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因天下而損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被托付天下,。越國三代的君主都被越國人所殺,王子搜擔心遭此厄運,逃到了采丹砂的井中。越國沒有了君主,越國人尋找王子搜但都找不到,追蹤到采丹砂的井中,。王子搜不肯出來,。越國人點艾草熏他出來,并讓他坐上君王的馬車。王子搜拉著繩子登上馬車,仰天長嘆:"當君王的命??!為什么偏偏不可以離棄我呢?"王子搜并非討厭做君王,只是擔心做君主的禍害。像王子搜這樣,可以說是不因為擁有國家而傷害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越人所要求得到他,希望他當上君主的原因,。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派人先把財幣送去給他。顏闔把守在里巷門口,穿著粗布衣服,并且親自喂牛。魯君的使者來到,顏闔親自面對他,。使者問:"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說:"這是顏闔的家,。"使者奉上財幣,顏闔回答說:"恐怕你聽錯了,反而加你的罪,不如先審察明白。"使者回去反復弄清后再來尋找他,就找不到他了,。像顏闔這樣的人,不是討厭富貴,是由于重視生命而討厭富貴,世上的君主多因貴富而對有才學的人驕恣,他們不相互了解,這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原文】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1],以為國家;其土苴[2],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3]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子華子[4]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5]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6],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7]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注釋】 [1]緒余:絲的末端,指不必重視的輕微之物。 [2]土苴(jū):土渣,。苴:草,。 [3]隋侯之珠:傳說中大蛇報恩送給隋侯的珠寶。 [4]子華子:魏人,道士,。 [5]全生:保全生命,順應生命的天性,。虧生:生命的天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迫生:壓抑生性,茍且偷生,。 [6]所以知:使認識外物的感知器官、知覺,。 [7]服:屈服,。 【譯文】 所以說:道行中至真的地方是用來保全生命,其余的才是用以治理國家,其中輕賤之物才用來治理天下。由此可見,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功夫只是圣人閑暇時的事情,并不是他們用來完善自身的保養(yǎng)生命的方法。當今俗世中的人,危害身體,放棄生命去追求身外之物,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呢?他們究竟要做什么呢?凡圣人的行動,一定會審察行動的原因與方法,。假如有人在這里用隋侯的寶珠彈射高空中的飛雀,世人必定笑他,。為什么呢?所用的物貴重,所得到的物輕賤的原因。生命難道比不上隋侯的珠寶貴重?子華先生說:"全面順應生命是最上等,片面順應生命第二,死又次一等,壓抑生命是最下等,。"因此,所謂珍惜生命就是全面順應生命,。所謂全面順應生命,是使六欲都得到它們適度相宜的需要。所謂片面順應生命,是使六欲達到它們相宜需要的一半程度,。對生命的損害分薄了生命的尊貴,生命損害得越厲害,生命的尊貴就越被分薄,。所謂死亡,是沒有知覺,回復到人還沒有出生的狀態(tài)。所謂壓抑生命是六欲沒有得到相適宜的需要,反而卻獲取了它們所十分厭惡的東西,屈服,、恥辱就是這種情況,。沒有什么恥辱比不義更大的了,所以不義,就是茍且偷生,但茍且偷生并非只是不義,它連死都不如。憑什么知道這點呢?耳朵聽見不想聽的東西,不如不聽,;眼睛看到所厭惡看見的,不如不看,。所以打雷時就捂住耳朵,閃電時就閉上眼睛,這是像茍且偷生一樣的比方。凡六欲都知道自己所十分厭惡的東西,如果一定不能免除,就不如沒有知覺,沒有知覺,就稱為死亡,所以茍且偷生不如死去,。喜歡食肉的并非死鼠的腐肉都吃,;貪好飲酒的并非變壞的酒都喝;珍惜生命的并非愿茍且偷生地活著,。 卷二·仲春紀·情欲 【原文】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1]。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2]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3]也,。由貴生動[4],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5],目不可厭[6],口不可滿,;身盡府種[7],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8],曲[9]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其于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后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10]人,為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 【注釋】 [1]情:感情,指人的好惡、喜怒哀樂,。節(jié):節(jié)制,適度,。 [2]過:過分。 [3]情:適度的感情,。 [4]由貴生動:由尊重生而動,。 [5]贍:充足。 [6]厭:滿足,。 [7]府種:通"浮腫",。 [8]九竅:包括陽竅七(眼耳口鼻)、陰竅二(大小便處),。寥寥:空虛的樣子,。 [9]曲:屈曲。這里是"遍"的意思,。 [10]君:用作動詞,給……作君,。 【譯文】 天地誕生了人,并使他擁有貪婪、欲望,。人的欲望中有感情,情感中帶有節(jié)制,。圣人修行節(jié)制之道來抑止欲念,所以這不過是使他的情感順行而已。因此耳朵希望能聽到五聲,眼睛希望能看到五色,嘴巴希望能品嘗五味,這是人之常情,。這三者,富貴與貧賤,、愚蠢與聰明、賢惠與不肖,從人內心的角度看就如同一樣的東西,都是人的一種內心的東西,即使神農,、黃帝,他們跟桀,、紂也是一樣的。圣人之所以與別人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的內心,。由富貴生出變動,那么就領悟到自己的內心了,;不從富貴中生出變動之意,那么就失去自己的內心。這兩者是生死存亡的根本,。俗世的人欠缺對自己內心的思考,所以每次變動就是亡敗的時候,。耳朵的欲望不可滿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滿足,嘴巴的欲望不可滿足;當身體全浮腫,筋骨沉滯,血脈阻塞,九竅空虛,全都喪失了它們正常的機能,雖然有彭祖在世,也是無能為力的,。對于外物來說,想得到不可以獲得的東西,這就是欲望,總是不感到滿足,這就是貪求,這樣就一定深深地喪失了生命的根本,;百姓怨恨,又給自己樹大敵,;意志容易動搖,變化迅速但是不堅定;夸耀權勢,好弄權術,胸中懷有欺詐之心,;不顧道德之義,急于追求邪利;最后身陷窮困之境,雖然后悔所為,還怎能來得及補救?他們親近巧詐奸佞,、疏遠正直之人,導致國家非常危險,這才后悔以前的過錯,一切還是不可以挽回了,。聽到自己將要滅亡的話才驚醒,卻還不知道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百病爆發(fā),叛亂劫難時而發(fā)生,??窟@些來給百姓作君主,是為自己帶來大憂患。耳朵聽到聲音不感到快樂,眼睛看到色彩不感到快樂,嘴巴吃到味道不感到香甜,這就跟死沒有什么兩樣了,。 【原文】 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1]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2],知早嗇則精不竭,。秋早寒則冬必暖矣,春多雨則夏必旱矣。天地不能兩[3],而況于人類乎?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4],酌者眾則速盡,。萬物之酌大貴之生者眾矣,。故大貴之生常速盡。非徒萬物酌之也,又損其生以資[5]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內,。耳不可以聽,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6],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為。用心如此,豈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荊國之幸,。荊莊王好周游田[7]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傅[8]其境內之勞與諸侯之憂于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9],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10],傳乎后世,。 【注釋】 [1]論:這里指貴生的信念,。 [2]嗇:愛惜。 [3]兩:這里是兩全的意思,。 [4]尊:酒器,。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樽"、"鱒",。 [5]資:供給,。 [6]想見:這里指因病胡思亂想而見到各種幻影。 [7]田:打獵,這個意義后寫作"畋",。 [8]傅:付,。 [9]便:利,。故:事。 [10]竹帛:竹簡和白絹,古代用來書寫文字,后指稱史書及一般書冊,。 【譯文】 古代得道的人,生就長壽,聲,、色、滋味能長時間地享樂,為什么呢?結論早就定下來的啊,。結論早就定下來那么就知道得早,知道得早那么精力就不會竭盡,。秋天早寒那么冬天一定暖和了,春天多雨的話夏天一定干旱了。天地之事不能兩存,更何況人呢?人跟天地也是一樣的,。萬物的形態(tài)雖然不一樣,它們的內在是一致的,。所以古代修身與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定是仿效大自然。杯中的酒,喝的人多就很快被飲盡,。萬物之中消耗人最寶貴的生命太多了,。所以寶貴的生命常常很快耗盡。不只是萬物消耗它,而且自己不懂愛惜生命,用它來為天下百姓操勞,最終自己并不察覺,。雖然在外成就功名,但是在內里卻虧損了性命,。耳朵不可以聽清聲樂,眼睛不可以看見事物,嘴里不可以吃進美味,心中受到很大困擾,胡言亂語,胡思亂想,臨死之時,精神錯亂,內心驚栗,行為失常。勞心到這種程度,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世上侍奉君王的人,都以孫叔敖能遇到楚莊王為孫叔敖的幸運之事,。但從有道之人來評論就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楚國的幸運,。楚莊王喜歡周游打獵,騎馬射箭,盡情享樂,盡把治國的操勞事以及對各諸侯的憂慮給了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休,無法顧及養(yǎng)生之事,這樣才使楚莊王的功績被記于竹帛史書,流傳后世,。 卷二·仲春紀·當染 【原文】 墨子[2]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注釋】 [1]當染:即所受的感染要適當,。 [2]墨子:名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譯文】 墨子看著染絲的人嘆氣說:"素絲在藍色染料中浸染就被染成藍色,在黃色的染料中就被染成黃色,所投入的染料顏色改變,被染的素絲顏色也改變,投入五種顏色就因此被染成五種顏色了。"所以浸染不可不慎重,。 【原文】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望[1]、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歧踵戎,殷紂染于崇侯,、惡來,周厲王染于虢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于虢公鼓、祭公敦[2],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3],。舉天下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齊桓公染于管仲,、鮑叔,晉文公染于咎犯、郄偃,荊莊王染于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于伍員,、文之儀,越王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4],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范吉射染于張柳朔,、王生,中行寅染于黃藉秦、高強,吳王夫差染于王孫雄,、太宰嚭,智伯瑤染于智國、張武,中山尚染于魏義,、椻長,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禋[5],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宗廟不血食,絕其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可羞人,必稱此六君者,。 【注釋】 [1]太公望:姜姓,號太公望,曾釣于渭水之濱,周文王立他為師,輔助武王滅殷,后封于齊,。 [2]幽王:指周幽王,西周最后一個皇帝。虢公鼓:周幽王的卿士,。虢:國名,。祭公敦:周幽王的卿士。祭:國名,。 [3]僇:侮辱,。 [4]勾踐:春秋末越國國君。范蠡:越大夫,。大夫種:即文種,曾輔助越王勾踐發(fā)奮圖強,終于滅吳,。 [5]宋康王:宋文公九世孫,攻其兄剔伐宋,遂滅宋而三分其地。唐鞅,、田不禋(yīn):皆為宋國大夫,。 【譯文】 并不是單單染素絲是這樣,國家中也有像染色這樣的情況。舜受到許由,、伯陽的感染,禹受到皋陶,、伯益的感染,湯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武王受到太公望,、周公旦的感染,。這四位王者,所受到的感染適當,所以能成為天下的王者,被確立為天子,他們的功名足可以遮蔽天地。要列舉天下仁厚,、有道義,、顯赫的人為例,一定會說出這四位王者。夏桀受到干辛,、歧踵戎的熏染,殷紂受到崇侯,、惡來的熏染,周厲王受到虢公長父,、榮夷終的熏染,幽王受到虢公鼓、祭公敦的熏染,。這四位王者,所受到的熏染不適當,所以落到國破身亡的下場,被天下人恥唾,。列舉天下沒有仁義、恥辱感的人,一定會說出這四位王者,。齊桓公受到管仲,、鮑叔的感染,晉文公受到咎犯、郄偃的感染,荊莊王受到孫叔敖,、沈尹蒸的感染,吳王闔廬受到伍員,、文之儀的感染,越王勾踐受到范蠡、大夫種的感染,。這五位國君所受到的感染適當,所以在諸侯中稱霸,他們的功名在后世中傳誦,。范吉射受到張柳朔、王生的熏染,中行寅受到黃藉秦,、高強的熏染,吳王夫差受到王孫雄,、太宰嚭的熏染,智伯瑤受到智國、張武的熏染,中山尚受到魏義,、椻長的熏染,宋康王受到唐鞅,、田不禋的熏染。這六位國君,所受到的熏染不適當,所以他們的國家都滅亡了,有的自身受到侮辱,有的死了,他們的宗廟都不被供奉祭祀,后代都被斷絕了,國君與臣子離散,國中的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亡,。列舉天下貪婪殘暴可被羞辱的人,一定會說出這六位國君,。 【原文】 凡為君,非為君而因榮也,非為君而因安也,以為行理[1]也。行理生于當染,故古之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經(jīng)也,。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耳目,國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則所染不當,所染不當,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所染不當也,。存亡故不獨是也,帝王亦然。 【注釋】 [1]行理:施行大道,。 【譯文】 凡是做君主的,不是因為是君主才榮耀,不是因為是君主才安逸,是因為他們施行大道,。能有施行大道的行徑的,是在適當?shù)难经h(huán)境中產(chǎn)生。所以古代善于當君王的,在用人方面勞碌,而少去管官事,這是掌握了為君的方法,。不會當君王的,傷身費神,使心愁苦,使耳目勞碌,但國家越發(fā)危殆,自身更受辱罵,這是不知為君要領的原因,。不知為君的要領,就是因為受到不適當?shù)难荆皇艿讲贿m當?shù)难?治國的大道由何而來呢?六位君王就是這樣的情況,。六位君王,并非不重視自己的國家,并非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因為受到的熏染不適當,。所以,存亡的情況不單單是這六位君主的國家如此,帝王自身也是同樣道理。 【原文】 非獨國有染也??鬃訉W于老聃,、孟蘇夔、靖叔,。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1],桓王使史角往[2],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魯,墨子學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子弟者隨而學焉,無時乏絕,。子貢、子夏,、曾子學于孔子,田子方學于子貢,段干木學于子夏,吳起學于曾子,。禽滑黎學于墨子,許犯學于禽滑黎,田擊[3]學于許犯???、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皆所染者得當也。 【注釋】 [1]魯惠公:春秋魯國國君,。宰讓:魯大夫。 [2]桓王:當作"平王",惠公卒于周平王四十八年,與桓王不相接,。史角:史官,名角,。 [3]田擊:墨家后學弟子。 【譯文】 并非只是國家中有像染絲的情況,??鬃酉蚶像酢⒚咸K夔,、靖叔學習,。魯惠公派宰讓向周天子請教郊廟祭祀的禮節(jié),桓王派史角前往授教,魯惠公把史角留在那里。史角的后代在魯國居住,墨子向他們學習,。這兩個人,沒有爵位來使人顯耀,沒有賞錢俸祿來誘惑人,。列舉天下顯赫榮耀的人,卻一定說出這兩位。他們都死了很久,但跟從追隨的屬下卻很多,弟子學生也很多,天下到處都是,。王公大臣跟從學習,使他們更顯耀,有想培育子弟的,也愿意讓他們追隨去學習,沒有停止衰落之時,。子貢、子夏,、曾子向孔子學習,田子方向子貢學習,段干木向子夏學習,吳起向曾子學習,。禽滑黎向墨子學習,許犯向禽滑黎學習,田擊向許犯學習???、墨以后的學生在天下間顯赫榮耀的很多,不可以盡數(shù),都是所受到的熏染適當?shù)脑颉?/p> 卷二·仲春紀·功名 【原文】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猶表[2]之與影,若呼之與響。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善戈者下鳥乎百仞[3]之上,弓良也,;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4]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5]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6]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嚴,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熱在上,民清是走。是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欲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7]則行鈞也。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行不異,亂雖信[8]今,民猶無走,。民無走,則王者廢矣,暴君幸矣,民絕望矣。故當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有賢主不可而不此事,。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盡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賢名之,。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9],爭其上之過,而不能與之賢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注釋】 [1]功名:即求得功名之道,。主旨是"悅近來遠"。本篇闡述儒家學說,。 [2]表:表木,。在道旁豎一木桿,上橫一短木,表示可以向君王提意見。后轉為裝飾之物,。 [3]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4]蠻夷反舌殊俗異習:四方的民族。蠻:古代南方的民族,。夷:古代東方的民族,。 [5]醯(xī):醋。 [6]茹魚:腐臭的魚,。 [7]?。和?趣",趨向,奔赴,。 [8]信:應是"倍"。 [9]關龍逢:夏朝大臣,因多次進諫,被夏桀殺害,。王子比干:商紂的叔父,因多次勸諫紂王而被剜心,。 【譯文】 經(jīng)由這條正道去追取功名,功名就不可以逃脫掉,就像橫木跟影子,回應跟呼喚一樣。擅長釣魚的人能在七十尺的水下釣到魚,是因為魚餌香,;擅長射獵的人能在七百尺的高空射下鳥兒,是因為弓箭好,;擅長當君主的,四方的民族都臣服他,是因為德望高。魚鱉游歸深邃的泉潭,飛鳥歸返茂盛的樹木,眾草興盛就使禽獸歸向,君主賢能就使豪杰義士歸屬,。所以圣明的君王不是在歸附自己的人上下工夫,而是在使人歸服的原因上致力,。強迫人笑,笑得不快樂;強迫人哭,哭得不悲傷,;強迫人做道理,可以做出小道理,但不可以做成大道理,。水缸的醋長了黃衣,螨蟲聚滿在上面,是因為有酸,僅僅只有水就一定不會這樣。拿貍貓給老鼠,拿冰塊給蒼蠅,雖然工巧但不能招引它們來,。用腐臭的魚趕蒼蠅,蒼蠅來得越多,不可以禁止,這是用招引的方法來驅趕它們,。桀、紂用驅趕百姓的方法來對待他們,即使用嚴刑重罰,又能有什么好處?大寒已經(jīng)到了,讓人們穿得暖是有利的,;大暑在即,讓百姓得到清涼是應做的,。所以,百姓沒有居住在固定的地方,見到好處就聚集,沒有好處就離開。想要成為天子,百姓之所以逃亡的原因不可以不察覺,。當今之世,是極寒冷,、極酷熱的時候,但是百姓都沒有逃亡,是因為世上君主的興趣到處都一樣殘酷。想要成為天子,拿來展示給百姓看的東西,不可以不跟別國相異,。所作所為沒有什么不同,盡管比當今加倍的昏亂,但百姓還是沒有逃亡。百姓不離開,君王就要被廢除,如果暴君能得到幸運沒被廢除,那么百姓就絕望了,。所以當今的世界,有仁義的人存在的話,就不可以不追求仁義,有賢能的君主就不可以不注意仁義的事,。賢德和忤逆不可以不區(qū)分開,就像命數(shù)不可以扭轉,像美好跟丑惡不可以互換。桀,、紂擁有天子的尊貴,擁有天下的富裕,能夠害遍天下的百姓,但不能得到賢德的名聲,。關龍逢、王子比干能用死來規(guī)勸他們君主的過失,但不能給予他們賢德的名聲,。名聲本來就不可以相混淆,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由來,。 卷三·季春紀·季春 【原文】 季春之月,日在胃[1],昏七星[2]中,旦牽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姑洗[3],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桐[4]始華,田鼠化為鴽[5],虹始見[6],萍[7]始生,。天子居青陽右個[8],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注釋】 [1]日在胃:指太陽的位置在胃宿。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白羊座,。 [2]七星:星宿名,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長蛇座,。 [3]姑洗:十二律之一,屬陽律。 [4]桐:梧桐樹。 [5]鴽(rú):鵪鶉之類的鳥,。田鼠化為是古人的一種傳說,。 [6]見:出現(xiàn)。 [7]萍:浮萍,一種水生的植物,。 [8]青陽右個:東向明堂的右側室,。 【譯文】 春天第三個月,太陽的位置在胃宿,傍晚時分運行到七星中間的位置,第二天早晨牽牛星宿在中天位置。這個月以甲乙日為主日,主這個月的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動物則以鱗類為主,音以五音中的角音為主,候氣律管則應著六律中的姑洗,以八為成數(shù),味道以酸為主,氣味則以膻為主,。以戶神為祭祀對象,祭品以脾為上,。梧桐樹剛剛開花,田鼠變成了,天空中剛剛可以看到彩虹,浮萍開始生長。天子在東向明堂的右側房間處理政務,乘坐鸞鳥裝飾的車,要騎青色的馬,車上要插青色蟠龍旗,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玉飾,主食是麥與羊肉,。祭祀所用的器皿要簡潔而通透,。 【原文】 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1]于先帝,命舟牧[2]覆舟,五覆五反[3],乃告舟備具[4]于天子焉。天子焉[5]始乘舟,。薦鮪于寢廟[6],乃為麥祈實[7],。是月也,生氣方盛[8],陽氣發(fā)泄,生者畢出[9],萌者盡達,不可以內。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fā)倉窌[10],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注釋】 [1]薦:向鬼神進獻,。鞠衣:躬桑時所穿像初生桑葉般黃色的衣服。 [2]舟牧:主管船只的官,。 [3]反:翻轉,。 [4]備具:完全齊備。備:完全,。 [5]焉:于此,于是,。 [6]鮪(wěi):魚名,即鱘魚。寢廟:指宗廟,。 [7]實:指麥的子實,。 [8]生氣:指使萬物生長發(fā)育之氣。方:正,。 [9]生:作"牙",萌芽,。畢:都,全。 [10]發(fā):打開,。窌(jiào):地窖,。 【譯文】 這個月,天子向先帝進獻桑黃衣祈求如意,又命令主管船只的官員把船底翻過來檢查,反復檢查五次,才向天子報告船只準備妥當。天子這才乘船出發(fā),向祖廟進獻鱘魚,為五谷豐登之事而祈禱,。這個月,生養(yǎng)之氣正盛,陽氣向外發(fā)散,該長的長,該萌芽的萌芽,不可抑止,。天子施行德惠之令,命令有司打開糧倉地窖,派發(fā)給貧窮百姓,賑濟缺乏生活所需的人,打開財庫,拿出錢財,周濟天下,鼓勵諸侯,聘用名士,禮待賢人。 【原文】 是月也,命司空[1]曰:"時雨將降,下水[2]上騰,循[3]行國邑,周視[4]原野,修利[5]堤防,導達溝瀆[6],開通道路,無有障塞,;田獵弋[7],罝罘羅網(wǎng)[8],喂獸之藥,無出九門,。"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蘧筐[9]。后妃齋戒,親東鄉(xiāng)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墮。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jiān)工日號,無悖于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是月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10]于牧,。犧牲駒犢,舉書其數(shù),。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 【注釋】 [1]司空:主管土地,、建筑,、道路等事務的官,周代為六卿之一。 [2]下水:地下水,。 [3]循:巡視,。 [4]周視:普遍視察。 [5]修:整治,。利:功用,。 [6]溝瀆:溝渠。 [7](bì)弋:捕捉禽獸的長柄網(wǎng)和栓在生絲線上射出去以后可以收的箭,。 [8]罝罘(jūfú):都是捕兔的網(wǎng),。羅:捕鳥的網(wǎng),。罝罘羅網(wǎng):這里泛指一切捕捉禽獸的網(wǎng),。 [9]具:準備。栚(zhèn)曲籧(jù)筐:都是采桑養(yǎng)蠶的用具,。 [10]累牛,、騰馬、游牝:公牛,、公馬,、游動中的母牛母馬,。 【譯文】 這個月,天子命令司空:"適時之雨將要降下,江水上漲,要巡視國都、城鄉(xiāng),周圍視察田園,修筑堤壩,疏通河道,開通道路,使之沒有阻塞,;而捕獲鳥獸所需要的弓箭,、網(wǎng)具、毒藥,不能帶出國門去,。"這個月,天子命令野虞監(jiān)督百姓不要砍伐桑樹,。斑鳩拍打著自己的羽翅,戴任鳥飛降在桑樹上,人們準備好采桑養(yǎng)蠶的用具?;屎箦鷭逡M行齋戒,親身向東采桑,。要禁止婦女去游玩觀賞,減少她們的雜事,勸勉她們要采桑養(yǎng)蠶。采桑養(yǎng)蠶這類事情既然已經(jīng)完成的話,就要分蠶繭給婦女讓她們去抽絲,然后稱量她們所得的絲,根據(jù)輕重如何來進行獎勵,用這些絲來供給神廟織造祭祀服裝,不許有膽敢懈怠的人,。這個月,命令工匠主管讓百工審查各種庫房中器材的質量,、數(shù)量,金鐵、皮革獸筋,、獸角獸齒,、羽毛箭弓、油脂粘膠丹砂油漆,不能出現(xiàn)質量不好的情況,。百工都按規(guī)矩做事,監(jiān)工每天發(fā)號施令,使所制器物不違背時宜,沒有人制造過分奇巧之物來引動上級官員的心,。這個月末,選擇吉日,大規(guī)模地進行集體舞樂表演,天子就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自前往觀看。這個月,就集齊牛馬放牧,讓牲畜們在此時交配誕下馬駒,、牛犢,記下這些選作祭品的馬駒,、牛犢的數(shù)量。讓國家里的人民舉行驅除災疫的儺祭,在九門宰割祭祀的牲畜來辟邪除惡,以此來結束春天,。 【原文】 行之是令[1],而甘雨至三旬[2],。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3],國有大恐;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淫雨[4]啤降,兵革并起,。 【注釋】 [1]行之是令:行此月的政令。 [2]甘雨:及時雨,。至三旬:甘雨一旬一至,三旬至三次,。 [3]肅:衰落,蕭疏。[4]淫雨:久雨,。 【譯文】 推行適合的政令,那么一旬一次的雨水則會在三旬間三次降下,。季春時候施行冬天的政令,就會經(jīng)常發(fā)生寒氣吹襲之事,草木都蕭瑟起來,國民將非常恐慌,;季春時候施行夏天的政令,就會使百姓多患疫病,及時雨不能降下,山陵上的莊稼不能豐收,;季春時候施行秋天的政令,就會使天氣陰沉,連綿不斷的雨水過早降下,戰(zhàn)事到處興起,。 卷三·季春紀·盡數(shù) 【原文】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xù)之也,畢其數(shù)也,。畢數(shù)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yǎng)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精氣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復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yǎng)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2]為聾,處目則為挶[3]為盲,處鼻則為鼽[4]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5],處足則為痿為蹶,。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6]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若水所多尪[7]與傴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诒馗饰?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jié)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今世上卜筮禱詞,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y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注釋】 [1]盡數(shù):享受天年,。就是要重視養(yǎng)生之道,這是方技家之言。 [2]挶:耳重聽的疾病,。 [3]挶(miè):眼睛分泌物,。 [4]鼽(qiú):鼻子不通暢。 [5]張:腹脹,。疛:肚子痛,。 [6]尰(zhǒnɡ):腳腫病。 [7]尪(wānɡ):有殘疾的人,如矮子,、跛子,。 【譯文】 地產(chǎn)生陰陽、寒暑,、燥濕,四季的更替,萬物的變化,沒有不借助它而得到好處的,沒有不因它而致害的,。圣人觀察陰陽適中之處,辨別萬物好的地方來方便自己生存,所以精神在形體中安放,得到長壽。長壽,就是不夭折而且讓生命延續(xù)下去,直到用盡自己的命數(shù),。能壽終正寢的要領,在于去除害處,。什么是去除害處呢?很甜、很酸,、很苦,、很辣、很咸,這五種味道充斥身體,就會對身體產(chǎn)生害處,。過分的高興,、生氣、擔憂,、驚恐,、悲傷,這五種情緒接收到神經(jīng)中,就會對神經(jīng)產(chǎn)生害處。過量的寒冷,、酷熱,、干燥、潮濕,、刮風,、下雨、降霧,這七種氣象擾動了精氣就會對精氣產(chǎn)生害處,。所以,凡保養(yǎng)生命的事,比不上知道生命這個根本,知道其根本,病痛就沒有理由來了,。精氣匯集一定有一個讓它加入的地方。匯集在飛鳥中就和飛鳥一起飛舞,匯集在走獸間就和走獸一同游行,匯集在珠寶玉器中就和珠寶玉器一樣晶瑩潤朗,匯集在樹木間就和樹木一起茂盛成長,匯集在圣人中就和圣人一般明智,。精氣的到來,因為飛鳥的輕捷而使它在空中飛舞,因為野獸奔跑而使它在其間流動,因為珠玉華美而使它更華美,因為樹木生長而使它的營養(yǎng)更充分,因為圣人有智慧而使它更明智,。流動的水不會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爛,是因為運動的原因,。形體和精氣也是一樣,形體不動,那么精氣就不流動,精氣不流動,那么就郁結住。郁結在頭部就產(chǎn)生腫痛和頭風,郁結在耳部就會產(chǎn)生重聽或耳聾,郁結在眼睛就會有眼屎或看不見,郁結在鼻子就會鼻塞,郁結在腹部就會腹脹,郁結在腳就會腳麻或腳痛,。喝水太少會使人禿頭,、咽喉患病,喝水太多使人腳腫麻痹,喝甜水太多使人美好和有福相,喝辛辣的水太多使人長惡瘡和生皮膚病,苦水喝得多會令人駝背和患雞胸。凡吃東西不要吃得味道太強烈厚重,不要用太強烈的味道,、濃烈的酒去調味,因為這就是致病的根源,。吃能定時,身體一定沒有病災。吃東西的原則是不要吃得太飽又不要挨餓,這就是保護五臟的方法,。吃的時候,嘴要品嘗甘甜美味,調和精氣,端正儀容,用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去伴隨吃的過程,。全身都呈現(xiàn)歡愉的狀態(tài),都接受精氣。喝的時候一定要小口地下咽,端直身體不要暴躁,。如今世道崇尚占卜祭祀,所以疾病越來越多,。就好像射箭,射不中,反而去修理靶子,對于射中有什么作用呢?用熱水制止水沸騰,水不會停止沸騰,撤掉火水就停止沸騰了。所以用巫醫(yī)毒藥來趕走,、驅除,、治療疾病,古人是看不起的,因為這種做法是舍本逐末。 卷三·季春紀·先己 【原文】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扇?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2]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3]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 【注釋】 [1]先己:要治國平天下先要治己之身,。本篇闡述的是道家伊尹學派的學說。 [2]嗇(sè):愛惜,。 [3]腠(còu)理:肌膚上的紋理,。 【譯文】 湯問伊尹:"想要得到天下該怎樣做?"伊尹回答說:"想要奪取天下,天下就不可以得到。要得到它就要先攻取自身,。"凡是事物的根本,一定先整治自身,愛惜其珍貴的東西,。棄舊納新,肌膚紋理暢通。每天更新精氣,驅盡邪氣,這樣壽命就可以達到天年,。這就是所謂的真德之人,。 【原文】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1]者不于響于聲,善影者不于影于形,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对姟吩唬?淑人君子,其儀不忒[2]。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言正諸身也,。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義則人善矣;樂備[3]君道,而百官已治矣,萬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于無為。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聽,利身平靜,勝天順性,。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靜則業(yè)進樂鄉(xiāng),督聽則奸塞不皇[4]。故上失其道則邊侵于敵,內失其行,名聲墮于外,。是故百仞之松,本傷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國,謀失于胸,令困于彼,。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殺,故事[5]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強焉,。當今之世,巧謀并行,詐術遞用,攻戰(zhàn)不休,亡國辱主愈眾,所事者末也。 【注釋】 [1]響:回聲,。 [2]忒(tè):差,。 [3]備:通服。 [4]督:在,?;剩和?惶",惶惑。 [5]故事:故,所以,。事:事業(yè),。 【譯文】 古代的圣明君主,成就自身從而成就天下,整治自身就可以整治天下。了解回聲的人不在回聲上花精力而研究聲源,了解影子的人不著意影子而研究形體,治天下的人不刻意注重天下大事而應修養(yǎng)自身,?!对娊?jīng)》上說:"善良有德行的人,禮節(jié)準則不會有差錯,這樣的人能影響四方的人的行為正派、不偏斜,。"這說的是要各位端正自身,。所以,用道理來完善自身;推行仁義來完善眾人,;樂于準備為君之道,那么可以管理百官了,百姓就有利了,。做成這三樣東西的要領是無為。無為所含的道理是要順應天意,無為的本意是保養(yǎng)自身,無為的君王是指凡事不要親身去辦,。凡事不要親身去辦,應監(jiān)督下臣,從旁查聽,使自身平靜得到保養(yǎng),順應自然,理順心性,。順應天性的話就聰明長壽,心內平和恬靜就能使事業(yè)進入好狀態(tài),從旁監(jiān)督查聽的話就能使奸佞阻塞,自己不會惶恐不安。所以,如果君王失去了為君之道,邊疆就會被外敵侵憂,國內難以安撫,聲名就會敗落,鄰國就會輕視。所以說,百仞高的松樹如果傷了下面的根,上面的樹梢就會枯萎,;商,、周這樣的國家,胸中沒有謀略,百姓就不服從號令。所以心要獲得一些東西,才會聽聞一些東西,能聽聞到正確的,事業(yè)才能成功,事業(yè)成功才能成就功名,。五帝先施行道法再實行德政,所以德政沒有不興盛的,;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實行殺戮,所以事業(yè)沒有不成功的;五霸先施行禮教再開戰(zhàn),所以軍隊沒有不強大的,。當今世界,智巧與謀略并行,欺詐層出不窮,攻伐戰(zhàn)爭不停,亡國和辱主越來越多,是由于他們不致力治國的根本卻注重細節(jié),。 【原文】 夏后相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后相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zhàn)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詩曰:"執(zhí)轡如組[1],。"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 【注釋】 [1]組:織絲,。 【譯文】 夏代的君主啟與有扈氏在甘澤開戰(zhàn)沒有勝利,六卿請求再戰(zhàn)。夏君啟說:"不可以,。我的土地不少,我的百姓不少,但是打不贏,是因為我的德行太淺薄,教化不好,。"從此,他坐的時候不鋪兩張席子,吃的時候不上兩種以上的菜肴,不打開琴瑟,不整修鐘鼓,不打扮子女,親近親人,尊敬長者,尊重賢良的人,任用能干的人,第二年有扈氏就歸降了。所以說,想戰(zhàn)勝別人的一定要先戰(zhàn)勝自己,想議論別人的先要檢查自己,想了解別人的先要了解自己,?!对娊?jīng)》說:"拿韁繩趕馬就像織絲一樣。"孔子說:"審度清楚這句話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貢說:"這么快?"孔子說:"不是說快了,是說做的是這件事,成就的是那個結果,圣人用此道理來修養(yǎng)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鼎盛,。"所以,子華子說:"形成了丘陵的話,穴居的人就安心。水足夠深形成深淵的話,魚鱉就安心,。松柏長成的話,路人就可以停下來乘涼,。" 【原文】 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讶艘詾橛匮砸?。"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聞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怀鲇陂T戶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譯文】 孔子拜見魯哀公,哀公說:"有人對我說:'治理國家的人,治理好殿堂上的事就行了,?!艺J為這是迂腐的說法,。"孔子說:"這不是迂腐的說法。我聽說過:'能得到自身修養(yǎng)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失去自身修養(yǎng)的就失去人心,?!挥贸鲩T就可以治理天下的人,只要懂得反省自身就行了!" 卷三·季春紀·論人 【原文】 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2]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3]者,失之彌遠,。 【注釋】 [1]論人:論說反省自身和要求于人的關系,。本篇闡述的是道家伊尹學派的說法。 [2]索:求,。 [3]強:遠,。 【譯文】 為君之道要簡約無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對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別人,。他對別人的索求越深遠,別人就越疏遠他,;他對人的要求越強烈,他失去的就越多。 【原文】 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復歸于樸,嗜欲易足,取養(yǎng)節(jié)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1]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shù),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致遠復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戮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注釋】 [1]量:應該是"墨"字。 【譯文】 什么叫返回自身要求?使耳目適宜,節(jié)制喜好欲望,放下算計人的陰謀,去掉工巧故作之態(tài),讓想象漫游在無窮無盡的空間,讓心放縱在自然之中,如果這樣就對天性沒有損壞,。沒有傷害天性就可以懂得精微的道理,懂得精微的道理就可懂得神氣,懂得神氣就可以說懂得道了,。凡是那些萬物,懂道之后就可以修成正果。所以懂得了道的方法,就可隨應萬物的變化而變,。變化闊大精深,深不可測,。德行昭彰美好,可跟日月相比,這些是不能忽視的,。豪士應時而來,賓客自遠方歸服,不可以阻止。意氣宣泄通暢,沒有拘束,不可以收回,。所以懂得了懂得道的方法,就可返璞歸真,喜好,、欲望容易滿足,有節(jié)制并少量地取用養(yǎng)身之物,并不占有它。離開繁華的都市自得其樂,心中的情感潔白無暇,難以污染,。威嚇,、嚴厲不能使他恐懼,不可以收服他。所以,懂得了認識道理的方法,就會行動適當,掌握要領,在時間中周旋,不會走上窮途末路,。舉止有規(guī)格,合乎常理,他就不會迷惑,。言語得體,沒有吞吞吐吐,話說出來后沒有遺失,使人的肌膚有所感觸,不可以隨便更改。說壞話的人窮困潦倒,賢能的人意氣風發(fā),讒佞賢能都不可以遮掩,。所以知道了明白道理的方法,就會像天地一樣,有什么事情不能解決,、什么事物不能應對的呢?就好像駕車的人,反過來要求自己,那么駕車馬就能輕快利索,到達遠的地方也很快,兩頓飯的時間就到了,而且不覺得困倦。以前的亡國君主把亡國的過錯推在別人的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殺戮,以至于亡國都不知醒悟,。三代中興的賢君,把罪過擔當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建功立業(yè),以至成就了王業(yè),。 【原文】 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1],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2],怒之以驗其節(jié)[3],懼之以驗其特[4],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5]無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釋】 [1]智殊:即其智有上下高低的差別。殊:不同,。 [2]僻:邪,。 [3]節(jié):約束,節(jié)制。 [4]特:應為"持",。 [5]汙:通"濡",沾濕,。 【譯文】 什么叫求助別人?人們同是一類,但智力不同,賢能和奸邪的人不同,但都用花言巧語來為自己做掩飾,防止被人嫉妒,這是昏君迷亂的原因。凡是評論人,看他通達時對人的禮遇,顯貴時對人的舉薦,富有時對人的供養(yǎng),聽取意見時看他的行為,空閑時看他的喜好,任職時看他進諫的話語,窮困時看他不接受的東西,貧賤時觀察他所不做的事,當他高興時檢驗他是否做了不常見的行為,歡樂時檢驗他有何不好的癖好,當他發(fā)怒時檢驗他的節(jié)制能力,當他害怕時檢驗他是否保持氣節(jié),當他悲哀時檢驗他的仁愛之心,當他困苦時檢驗他的意志,從八面觀察,、六面檢驗看,這是賢能的君主評論人的標準,。評論人又必須從六親和四隱方面看,。什么是六親?是指父親、母親,、哥哥,、弟弟、妻子,、兒子,。什么是四隱?就是新朋友、舊相知,、鄉(xiāng)親,、鄰居。觀察一個人的內在就用六親四隱的方法,觀察一個人的外在就用八觀六驗的方法,人的情義,、虛偽,、貪婪、卑鄙,、善良,、邪惡都能不漏地察看到,這就像在雨中奔跑,不被雨沾濕是不可能的,這是圣王能了解他人的原因。 卷三·季春紀·圜道 【原文】 天道圜[1],地道方[2],。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zhí)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3]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4]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云氣西行,云云然[5],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黃帝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6],圜道也。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虛,八虛甚久則身斃,。故唯而聽,唯止,;聽而視,聽止;以言說一,。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一也齊[7]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號令,。令出于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還周復歸,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8],無所壅矣,。無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號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 【注釋】 [1]圜:通"圓",指周而復始,運而不窮。 [2]地道:關于地的道理,、法則,。方:端平正直。 [3]躔(chán):指月亮運行與星宿會次,。 [4]精:精氣,即陰陽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5]云云然:云氣周旋回轉的樣子,。 [6]刑蹇:連綿詞,同"形倨",顛仆障礙,不能行進,。 [7]一:指道。齊:當為"者"字之誤(依照畢沅校說),。 [8]可不可,善不善:使不可者可,使不善者善,。前面的"可"、"善"用使動用法,。 【譯文】 天道圓,地道方,。圣王效法它,所以設立君臣上下之分。為什么說天道圓呢?精氣一上一下,環(huán)繞反復,沒有停留點,所以說天道圓,。為什么說地道方?萬物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都有各自的分工與職守,不能互相替代,所以說地道方,。君主掌握圓道,臣民立于方道,方圓不能改變,這樣國家才能昌盛。日夜更替這是一個周期,這是圓道,。月亮經(jīng)歷二十八星宿,軫宿與角宿相接,這是圓道,。精氣四季運行,一氣上升,一氣下沉,各不同而又相遇,這是圓道。萬物運動則會萌發(fā),萌發(fā)則會滋生,滋生則會發(fā)展,發(fā)展則會壯大,壯大則會成熟,成熟后才會衰敗,衰敗才會死亡,死亡才會消失,這就是圓道,。云氣向西移行,云氣周旋往復,冬夏不停,;水泉向東流去,日夜不停。水源不枯竭,大海不滿盈,小溪匯成大海,重水化為輕云,這就是圓道,。黃帝說:"天帝沒有常住之處,有所在也就是不會無所不在,。"這是說不會不行進,這是圓道,。人的九個孔竅,一旦一竅閉塞則有八竅虛病,八竅虛病太久則會使人死亡。所以要應答就要傾聽,應答就會停止,;傾聽就要觀看,傾聽就會停止,;用這句話說的是各竅順一運行的情況。各竅順一運行不應停滯,某竅停滯不通的話就會出現(xiàn)敗壞的跡象,這就是圓道,。道者是最尊貴的,不知道它的源頭,不知道它的末端,不知道它的始發(fā),不知道它的終極,而萬物以它為本,。圣王效法它,用來保存自己的本性,用來安定自己的生命,用來發(fā)號施令。號令在君主的口中發(fā)出,官員接受并去施行政令,日夜不停,宣布通知下達到底,合于民心,于是四方遍頌,這樣就會旋轉再歸來,上達到君主之處,這就是圓道了,。號令施行符合圓道,那么使不合適的合適,使不好的變得美好,沒有閉塞的地方了,。沒有閉塞之處,也就是君主的治理通暢。所以發(fā)號政令,是君主把它當成性命般重要的東西,是君主賢明還是不肖,國家安定還是危殆的決定因素,。人有形體四肢,人能夠支配身體各部分,是因為它們受到感覺觸動而必定知道,。沒有感覺的話,那么形體四肢就不聽支配使喚了。臣子,、百姓也是這樣,。號令不能使其觸動,則無法支配使喚他們了。有臣民而不聽使喚,不如沒有,。君主,就是要使喚本來不屬于自己的臣民,舜,、禹、湯,、武都這樣,。 【原文】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隱。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后,不肯與其子孫,猶若[1]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2]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亂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遠,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無不應也,其分審[3]也,。宮,、徵、商,、羽,、角[4],各處其處,音皆調均[5],不可以相違,此所以無不受[6]也。賢主之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侍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注釋】 [1]猶若:等于說"猶然",仍然。 [2]世:父死子繼叫世,。 [3]審:確定,。 [4]宮,、徵、商,、羽,、角:我國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 [5]均:調和,。 [6]受:應和之意,。 【譯文】 先王設立高官,一定使他符合方道,符合方道就能確定職分,職分確定就不會出現(xiàn)臣下互相隱瞞的情況。堯,、舜,賢明的君主,都用賢能的人作為自己君主之位的繼承人,不肯把這個位置給他們的子孫,就像設立官員必須使他符合方正之道一樣,。當今世上的君主,都想世代不失去君主之位,于是把這個位置傳給自己的子孫,設立官員不能使他們符合方正之道,用私欲擾亂了它,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們貪求的太遠,而見識太短淺。如今五音無不應和,這是因為它們各自分屬的樂律決定的,。宮,、徵、商,、羽,、角,各在自己的位置,音律都調準確,不可以有差誤,這就是五音無不應和的原因。賢明的君主設立官職就像這樣,。百官各自處在自己的職分位置,、治理自己的事務來侍奉君主,君主沒有不安樂的了。用此治理國家,國家沒有不興盛的,;用此來防備禍患,禍患沒有理由降臨了,。 【評析】 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以上三卷描寫了草木萌芽后生發(fā),君主也應順應天時,除弊舉新?!洞杭o》除《月令》外一共十二篇,《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各四篇,大半是一些講養(yǎng)生的論文,。因為春天是萬物發(fā)生的時期,所以把講養(yǎng)生的放在《春紀》里。 卷四·孟夏紀·孟夏 【原文】 孟夏之月,日在畢[1],昏翼中[2],旦婺女[3]中,。其日丙丁[4],其帝炎帝[5],其神祝融[6],其蟲羽[7],其音徵,律中仲呂[8],其數(shù)七,其性禮,其事視,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螻蟈鳴,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旃,衣赤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 【注釋】 [1]日在畢:指太陽的位置在畢宿,。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金牛座。 [2]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巨爵座,。中:中星,即晨昏時刻出現(xiàn)在南方中天的星座,。 [3]婺(wù)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簡稱"女",在今寶瓶座。 [4]其:指孟夏,。丙?。何逍姓f認為夏季屬火,丙丁也屬火,所以說"其日丙丁"。 [5]炎帝:指神農氏,五帝之一,五行家說他以火德統(tǒng)治天下,被尊為南方火德之帝。 [6]祝融:火神,。 [7]羽:指鳳鳥之類的羽族,。 [8]仲呂:十二律之一,屬陰律。 【譯文】 夏天第一個月,太陽運行在畢的位置,傍晚時分運行到翼的位置,第二天早晨婺女在中天位置,。這個月以丙丁日為主日,主這個月的天帝是炎帝,天神是祝融,動物則以鳳鳥類為主,音以五音中的徵音為主,候氣律管則應著六律中的仲呂,以七為成數(shù),以禮作為養(yǎng)性情的主要方面,主要做的事情是視,味道以苦為主,氣味則以焦為主,以灶神為祭祀對象,祭品以肺臟為上,。螻蟈鳴叫,蚯蚓出洞,王菩長出,苦菜開花。天子在明堂左邊的房間處理政務,乘坐朱紅色的車,要騎赤紅色的馬,車上要插紅色蟠龍旗,穿紅色的衣服,佩戴紅色的玉飾,主食是菽與雞肉,。祭祀所用的器皿要高大,。 【原文】 是月也,以立夏。先[1]夏三日,太史謁[2]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齋,。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3],。還,乃行賞、封侯,、慶賜,無不欣說,。乃命樂師習合禮樂。命太尉贊杰俊[4],遂賢良[5],舉長大[6],;行爵出祿,。必當[7]其位。 【注釋】 [1]先:在……之前,。 [2]謁:稟告,。 [3]南郊:邑南七里("七"取夏之數(shù))。 [4]太尉:官名,秦設置,負責軍事,。贊杰?。合蛏戏A告舉薦有才能的人。贊:稟告,這里有舉薦的意思,。 [5]遂:進,。賢良:指有德行的人。 [6]舉:舉薦,。長大:形貌高大的人,。 [7]當:相當。 【譯文】 這個月,是立夏的時候,。在立夏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稟告說:"某日立夏,圣德在火。"天子于是齋戒迎接立夏,。立夏那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接夏天到來,?;爻筮€進行封賞,、封侯、賞賜,群臣沒有一個不欣悅,。天子還命令樂師練習合演的禮樂,。命令太尉舉薦有才能出眾之士、德行高尚者以及體型高大的人,;對這些人封爵位,、給俸祿,一定給出與他們價值相當?shù)拇觥?/p> 【原文】 是月也,繼長增高,無有壞隳[1]。無起土功[2],無發(fā)大眾,無伐大樹,。 【注釋】 [1]無:通"毋",不要,。隳:毀壞。 [2]土功:土木建筑工程,。 【譯文】 這個月,萬物繼續(xù)生長,、增高,不要有毀壞的舉動。不要興動土木工程,不要征集百姓,不要砍伐大樹。 【原文】 是月也,天子始[1],。命野虞[2]出行田原,勞農勸民[3],無或失時,;命司徒循行縣鄙[4],命農勉作[5],無伏[6]于都。 【注釋】 [1](chī):細葛布,這里用作動詞,指穿細葛布做的衣服,。 [2]野虞:主管山林的官吏。 [3]勞農:勉勵農耕,。勸:鼓勵,。 [4]司徒:九卿之一,主管教化。循行:巡視,??h鄙:二千五百家為縣,五百家為鄙。這里泛指天子領地之內,。 [5]勉作:努力耕作,。 [6]伏:藏。 【譯文】 這個月,天子開始穿細葛布衣,。他命令野虞到田原巡視,勉勵百姓農耕,不要荒廢了農時,;又命令司徒在天子領地內巡視,勸令百姓努力耕種,不要藏在國都內不干活。 【原文】 是月也,驅獸無害五谷,無大田獵,農乃升[1]麥,。天子乃以彘嘗麥[2],先薦寢廟,。 【注釋】 [1]升:獻。[2]以彘嘗麥:就著豬肉品嘗麥子,。 【譯文】 這個月,要驅趕野獸,不讓它們傷及五谷,不要大規(guī)模地打獵,這樣農民才能獻上新麥,。天子要就著豬肉品嘗新麥,品嘗之前要先把新麥獻給祖廟。 【原文】 是月也,聚蓄百藥,糜草死,麥秋[1]至。斷薄刑[2],決小罪,出輕系[3],。蠶事既畢,后妃獻繭,乃收繭稅[4],以桑為均[5],貴賤少長如一[6],以給郊廟之祭服,。 【注釋】 [1]麥秋:麥子成熟的季節(jié)。五谷各以其生為春,以成為秋,。 [2]薄刑:輕微的刑罰,。 [3]出:釋放。輕系:不夠判刑的犯人,。 [4]繭稅:蠶民收獲蠶繭應交納的稅,。 [5]以桑為均:繭稅應按桑的多少來劃分,桑多多交稅,桑少少交稅。 [6]如一:按照統(tǒng)一標準,。 【譯文】 這個月,要聚積各種各樣的草藥,正值糜草枯萎,、麥子成熟之時。要處理了那些需判輕刑的犯人,解決這些小罪案,釋放不夠判刑的犯人,。蠶桑的農事已經(jīng)結束,后妃獻上蠶繭,于是要向百姓收取蠶稅,按照桑樹的多少來劃分稅額,貴賤老幼者都統(tǒng)一收費標準,用這些稅款來給郊廟準備祭祀所用的服裝,。 【原文】 是月也,天子飲酎[1],用禮樂。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shù)來[2],五谷不滋,四鄙入保[3],;行冬令,則草木早枯,后乃大水,敗其城郭[4];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暴風來格[5],秀草不實[6],。 【注釋】 [1]酎:春天釀的醇酒,。 [2]苦雨:傷害莊稼的秋雨。數(shù):屢次,。 [3]鄙:邊邑,。保:城堡。五行說認為秋屬金,而金生水,主殺氣,所以苦雨頻來,五谷不長,寇賊來侵,。 [4]?。簹摹3枪簝瘸墙谐?外城叫郭,。五行說認為冬屬水,氣寒,所以草木早枯,大水毀壞城郭,。 [5]格:至,到。 [6]秀草:開花的草,。實:結實,。五行說認為春屬木,多風,所以暴風到來,草木不結實。 【譯文】 這個月,天子要喝春天釀制的醇酒來欣賞禮樂,。實行適合這個月的政令,那么及時雨將會在三旬間分別降下三次,。假如在孟夏時節(jié)施行秋天的政令,那么傷害莊稼的秋雨會屢屢降下,五谷不長,四邊的寇賊也會入侵城堡;假如在孟夏時節(jié)施行冬天的政令,那么就會使草木過早枯萎,之后水災侵襲,毀壞城郭,;假如在孟夏時節(jié)施行春天的政令,那么就會蝗蟲來侵,暴風驟臨,草木不結實,。 卷四·孟夏紀·勸學 【原文】 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親[2]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于不學,。學者師[3]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圣人,。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4]。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注釋】 [1]勸學:勉勵人們勤學,。勸,勉勵。本篇闡述的是儒家學說,。 [2]人親:指父母,。 [3]師:指老師。 [4]疾學:努力學習,。疾:力,。 【譯文】 先王的教化中沒有什么比孝順更榮耀,沒有什么比忠誠更顯達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賞而想得到的,。顯達榮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擁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達到他們的愿望,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義的原因所產(chǎn)生的結果。不懂道理信義是由于不學習的原因所造成的,。學生的老師博學而有才華,我不信學生就成不了圣賢的人,。圣人存在的話,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邊則右邊被敬重,圣人在左邊則左邊被敬重,所以古代賢能的君主沒有不尊敬老師的,。尊師就不計較他的貴賤,、貧富。如做到這樣就能使聲名顯達,品德行為受到表彰,。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教化,不在于對學生貧賤,、富貴看輕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一個人可以做到這樣,其他的事就沒什么不可辦的了,所要辦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達成,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來自于努力學習,。我還沒聽說過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才華出眾的名人這種事。 【原文】 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1]者,兌[2]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3]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4]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于勝[5]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 【注釋】 [1]說:說教。 [2]兌:通"悅",喜悅,使動用法,使人喜歡,。 [3]硾(zhuì):使物下沉,。 [4]堇(jǐn):藥草名,有毒,能毒死人。 [5]勝:等于說有說服力,。 【譯文】 努力學習的關鍵在于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語就被信從,他的思想也被傳論。所以上門教學生的老師不能教化學生,請老師到家中的學生不會聽教化,自卑的老師不能令學生聽從,看不起老師的學生不聽從老師,。老師采用不能教化,、不被聽從的方法而勉強教學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傳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遙遠了嗎?學生處在不被教化,、不聽從教化的情況中,自己做自認為對的事,想聲名顯赫,、身體安泰,這是懷中藏有腐臭之物卻想散發(fā)芳香,是跳入水中卻厭惡被弄濕一樣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說教的人,說得使人歡喜,并不是只顧說個不停,。當今世上說教的人多數(shù)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卻用石頭使他下墜,是救治病人卻喂他飲毒藥。由此出現(xiàn)的必是世道更加紛亂,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況,。所以,老師的職責在于以道理取勝,在于推行道義,。遵循道理,道義確立了,地位就會得到提高,老師就會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對老師驕橫看輕,上到天子拜見老師也不會羞慚。凡君主與老師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實現(xiàn),;但丟下道理,、放下道義來要求這不一定能實現(xiàn)的事,又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難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以道理取勝,推行道義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余[1]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2],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3]邪?"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4],顏淵后,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于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5]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注釋】 [1]余:一說為"我",一說為"其他的"。 [2]曾點:字皙,曾參之父,孔子的弟子,。使:派遣,。 [3]畏:通"圍",。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圍于匡"。 [4]孔子畏于匡:孔子去衛(wèi)適陳,在經(jīng)過匡地時,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圍困了孔子,。 [5]與:語氣詞,。 【譯文】 曾子說:"君子在路上,可以看出誰有父親,誰有老師。但對那些不孝敬父親,、不尊重老師的人能有什么辦法呢,!"這是說侍奉老師就像侍奉父母一樣,。曾點派遣曾參出外,過了期限曾參還沒有回來,人們見了曾點都說:"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曾點說:"他雖然被困住了,我還在這兒,他怎么能夠受困在那兒不回來?"孔子在匡地被圍困住時,顏淵落在了后面,孔子說:"我以為你被殺害了,。"顏淵說:"先生在這兒,我怎么敢死?"顏回對孔子就像侍奉父親一樣。古代圣賢的人,他們像這樣尊重師長,所以老師竭盡才智方法來教化他們,。 卷四·孟夏紀·尊師 【原文】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1],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注釋】 [1]小臣:指伊尹,。 【譯文】 神農的老師悉諸,黃帝的老師大撓,顓頊的老師伯夷父,帝嚳的老師伯招,堯帝的老師子州支父,舜的老師許由,禹的老師大成贄,湯的老師伊尹,文王,、武王的老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的老師管夷吾,晉文公的老師咎犯,、隨會,秦穆公的老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的老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的老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的老師范蠡,、大夫種,這十位圣人、六位賢能之士,沒有一個是不尊重老師的,。如今的人尊榮比不上帝王,才智不及圣人,反而想不尊重老師,這樣有什么理由可以達到五帝六賢的水平?這正是此后沒有再出現(xiàn)五帝這樣的圣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原文】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1],;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2],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3]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xiāng)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注釋】 [1]爽:與"喑"同義,不能說話的意思,。 [2]顏涿(zhuō)聚:名庚,齊大夫,孔子的弟子,死于哀公二十三年犁丘之役,故《淮南子》稱他"為齊忠臣",此篇言"以終其壽",蓋為誤記。 [3]駔(zǎnɡ):市儈,古代集市貿易的經(jīng)紀人,。 【譯文】 況且上天造人,使人類的耳可以聽聲音,如不學習的話,他的聽力就不如聾子,;使人的眼可看見物體,如不學習,眼力就不如盲人;使人的口可以發(fā)出聲音,如不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就不如啞巴,;使人的心可以了解事物,如不學習,智力就比不上狂亂無知的人,。所以凡是學習,并非能夠給人增加好處,使人通達天性。只是能夠保全上天所賜與的本能而不敗壞它們,這就叫做善于學習,。子張,原是魯國庸俗的小人,;顏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大強盜;后來跟從孔子學習,。段干木,原是晉國市集的大經(jīng)紀,后來跟從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原是齊國性情暴戾的人,被鄉(xiāng)間的人們所指責,后來跟從墨子學習,。索盧參,原是東方十分狡詐的人,后來跟從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是該受刑、被殺,、被辱罵的人,。如今并不是只幸免被罰、被殺,、受辱,并由于跟從老師學習而成為聞名天下顯達的人,年老才壽終,王公大人信服并禮遇他們,這都是因為學習的原因所得到的,。 【原文】 凡學,必務進業(yè),心則無營[1],疾諷誦,謹司聞[2],觀[3]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得之無矜[4],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yǎng),謹養(yǎng)之道,養(yǎng)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jié)為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5],疾灌寢[6],務種樹,;織葩屨[7],結罝網(wǎng),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絜[8],;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9],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注釋】 [1]營:通"熒",惑亂,。 [2]司聞:指主聞的耳朵,。 [3](huān):同"歡"。 [4]矜:自夸,夸耀,。 [5]唐圃:場圃,是種瓜、果,、蔬菜的園地,。唐,通"場"。 [6]寢:同"浸",灌溉,。 [7]葩屨:麻鞋,。 [8]蠲(juān):清潔。絜(jié):通"潔",。 [9]趨翔(qiànɡ):步行有節(jié)奏,。翔,通"蹌"。 【譯文】 但凡學習,一定要務求學業(yè)進步,心中沒有疑惑,。努力背誦詩文,謹慎地聽取老師所教的內容,注意在老師歡愉的時候去求問書本中的意思,順應老師的教導,不忤逆老師的意愿,回去后思考老師所講的話,探求明白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時時對它做出分辨,、議論,用來論述道理,不隨隨便便地做出申辯,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學沒有驕傲,失去所學不會羞慚。這樣一定會返回人性的根本,。老師活著的時候就要謹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順應老師的心意為最重要,;老師亡逝了就應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時令節(jié)日把拜祭作為要務。這是尊師的行為,。治理場圃,努力灌溉,、種樹;織麻鞋,、網(wǎng)具,捆蒲草葦葉,;到田野上為耕耘土地出力,種植五谷;進山林,入河澤,打魚捉鱉,獵取鳥獸,。這是尊師的行徑,。察看老師的車馬,小心地為老師駕御,;使老師所穿的衣服能合適,務求使老師能穿夏輕冬暖的衣服。置辦飲食,一定要清潔衛(wèi)生,;要善于調味,務使食物豐富可口,;對老師一定要恭敬,和顏悅色,審慎自己的言辭;在老師面前行走要快而有節(jié)奏,一定要嚴肅莊重,。這也是尊師的行徑,。 【原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1]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2],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3],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4],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注釋】 [1]內:同"納",接納,。 [2]成身:指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完善,成為君子。 [3]太學:這里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4]齒:列。弗臣:不把他們作臣下看待,。 【譯文】 君子的學習,在講道理時一定提及老師的教導來論證道理,聽從老師的話就一定會盡力來使其發(fā)揚光大,。聽從老師的話但不盡力去發(fā)揚,叫做"背";講道理但不提老師的教導,叫做"叛",。背叛的人,賢能的君主不會收納他在朝中,君子亦不會與他交朋友,。所以老師,是最高尚的人;學生,是知識最豐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過于做對人有利的事了,對人有利的事沒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識豐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學習。完善自身就會令當子女的不用驅使便去盡孝,當臣子的不用命令就會盡忠,當君主的不用強權就能使天下平定,于是有高地位的人便可以成為天下的君主,。所以子貢問孔子:"以后人們將怎樣稱賞先生呢?"孔子說:"我有什么值得來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就是喜好學習而不覺得它厭煩,喜歡教會別人而不覺厭倦,只是這樣罷了。"天子進太學去祭拜先人,就不把曾經(jīng)當老師的人作下人看待,而是與他們齊列,。由此可見敬學與尊師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