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討論了兩個話題,一﹒太陽篇總論,;二﹒太陽篇首(條文1,、2、3,、6),。太陽篇首分為4部分,①太陽篇提綱,,②太陽中風,,③太陽傷寒,④太陽溫病,。 朋友們大家好,,這是“茶話《傷寒論》”的第5講。經(jīng)過了一個繁忙的春節(jié),,又和大家見面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中醫(yī)水平扶搖直上,!從這一講開始,,我們一起討論《傷寒論》六經(jīng)篇的具體內(nèi)容。先回答一個問題,,有朋友問我,,說他自己對周易術(shù)數(shù)方面的知識不是很熟悉,問我可以不可以在“茶話《傷寒論》”系列中穿插一些這方面的內(nèi)容,?我在這里統(tǒng)一答復,,我自己對中醫(yī)的理解和我多年的陰陽術(shù)數(shù)的思維方式是一體的,所以我講述問題的過程中,,“象數(shù)思維”的習慣就已經(jīng)包含在其中,,只要大家不是感覺特別別扭,說明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思維方式,。 我們先討論中醫(yī)里面的兩個重要概念,,“證”和“病”。證,,在中醫(yī)里面可以理解為身體運行的偏差,,也就是身體運轉(zhuǎn)的異常,即(科班)所謂的“病機”,,比如寒邪閉表,、肝脾下陷、膽火逆行,、濕熱下注等等,。“經(jīng)方”就是中醫(yī)經(jīng)典中的方藥,,包含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因為“方劑”這個詞很容易與科班教材“《方劑學》”之類相混淆,,所以我在講述問題的時候會盡量避免“方劑”這個詞,。在經(jīng)方中,證的命名通常以方的名稱來命名,,比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烏梅丸證”,、“溫經(jīng)湯證”等等,。麻黃湯證,就是寒邪閉表,,但我們通常不說“寒邪閉表證”,,而是說麻黃湯證,這樣的表達方式,既包含了身體偏差,,又給出了解決方案,。所謂“病”,在我們現(xiàn)在,,指的是一種或多種具有關(guān)聯(lián)的特定癥狀的集合,。比如耳鳴就是一種病,耳鳴的原因就是證,。腎虛,、膽火逆行、氣虛,、痰阻清竅等都會引起耳鳴,。某人膽火逆行引起耳鳴,我們可以用溫膽湯來治療,,這種耳鳴就是溫膽湯證,。但是溫膽湯證不一定都會耳鳴,為了具有針對性,,我個人一般稱為“溫膽湯證耳鳴”,。在中醫(yī)里,幾乎不存在什么病名,,比如中醫(yī)里面不存在“高血壓”這個病名,,但是存在“肝陽上亢”這個證名(注意,“肝陽上亢”只是高血壓類型中的一種),。后世中醫(yī)著作有很多按癥狀來分類,,如“黃疸”、“臌脹”,、“吐血”,、女性的“行經(jīng)腹痛”等,這也只是為了方便查閱,,具體狀況仍然以“證”來描述,。所以,,“證”和“病”在我們現(xiàn)在不能通用的,。但是在《傷寒論》中,“XX病”有,,時候指的是癥狀,,有時候指的是證。如“太陽病”有時候指的是太陽提綱的那些癥狀,,有時候指的是太陽中風或太陽傷寒,。 中醫(yī)的學習和數(shù)理邏輯的學習完全不同,它不只是一個循序漸進傾斜上升的過程,而是像上臺階一樣層層質(zhì)變的過程,。數(shù)理邏輯就像蓋樓房,,從基礎(chǔ)到頂層逐漸積累;而中醫(yī)的學習是從個體規(guī)律到普遍規(guī)律,,從積累到頓悟的過程,。就像燒開水,不論你在90度,、95度徘徊了多久,,只要水沒有燒開,永遠都是生水,,而生水與開水之間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形容一下,學習中醫(yī)的過程就像畫老虎,,先要大體知道老虎是什么樣子,,然后具體了解老虎身體的每個部分和其它動物的區(qū)別,接著把每個部分組合起來,,注意,,這時候并不像老虎,因為只是個組合,,沒有出現(xiàn)真老虎的那種“神”,,還需要不斷地修正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直到看上去能感受到跟真老虎一樣,,才算把老虎畫“活”了。我自己毫無藝術(shù)天分,,但世間的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中醫(yī)和藝術(shù)有相似之處,自己做事入神,,別人看起來傳神,,這大體上就是靈魂所在。而數(shù)理邏輯那一套,,是純粹單層的,、線性的法則,只要完成組合就算任務結(jié)束,,不存在靈性的積淀,,也不存在感應于人心而(“復活”)傳神的問題。說到“傳神”,,又有人出來指責中醫(yī)類似“玄學”,,這是不存在的。原因是教育偏差,并非中醫(yī)“玄冥難測”,,而是我們所接受到的教育被隱藏掉了這部分學問,,讓我們陷入于適應邏輯推理、規(guī)則套路而忽略了人的靈性,,所以只要找回自己的靈性,,讓自我覺醒,這些問題很容易解決,。不好意思,,偏題了。 明白了“證”和“病”的區(qū)別,,我們正式討論《傷寒論》,。 第1個話題:太陽篇總論 大多數(shù)《傷寒論》注解缺乏對整體的總結(jié),比如太陽篇講了些什么,,陽明篇講了些什么,,以及相互的關(guān)聯(lián),等等,。在《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六經(jīng)篇總共442條條文,我們看每篇所占的條文數(shù): 篇目 條文數(shù) 所占百分百 太陽篇在桂林本《傷寒論》六經(jīng)篇占了41.63%,,接近一半,。在《傷寒論》“仲景原序”中有“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所以學好了《傷寒論》就相當于學好了大半個中醫(yī),,學好太陽篇,就相當于學好了一半《傷寒論》,。桂林本《傷寒論》太陽篇上,、中、下3卷,,上卷32條17方,,中卷99條39方,下卷53條37方,,太陽篇合計184條93方,,除去重復的7方,總共184條86方,。 《傷寒論》的條文有些有方藥有些沒有方藥,,有人將有方的條文和無方的條文加以區(qū)別,,我認為這樣做沒有意義,。在康平本中,幾乎所有的仲景原文都有方藥,而沒有方藥的大多數(shù)(被我們認為)都是后人添加的,,看做是對仲景原作的注解就可以了,。寫東西給別人看,是為了傳意,,是為了讓別人能夠明了我們所表達的意思,,反過來,我們讀別人的著作,,也是為了了知別人所表達的意思,,桂林本和宋本沒有對仲景原作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該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為主,,不應該將太多注意力停留在字句層面,。比如桂枝湯證,如“【6.16】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保蟀刖洹叭舨簧蠜_者,,不可與之”是對桂枝湯使用條件的補充,,還是圍繞著桂枝湯,再比如“【7.93】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fā)熱,,關(guān)上脈細數(shù)者,,以醫(yī)吐之過也?!?,這是一個觀察經(jīng)驗,所以不需要把這類沒有藥方的條文分離出來,。仲景沒有留方,,其中緣由,或不必留,,或脫離篇旨,,或避免陷入細節(jié),,或避免本末倒置,或避免不確定性以誤人,,……,,亦或根本就不是仲景原作。然而,,只要能學好現(xiàn)有的條文方藥,,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之前講過,,《傷寒論》六經(jīng)篇講述了邪氣從外向內(nèi)的過程,,同時具有直中臟腑、合病/并病的特點,。太陽居于人體的最外層,,也是傳經(jīng)的第一步,只要太陽表證未解或未傳經(jīng)/傳臟/傳腑,,都與太陽證有關(guān),。因為條文太多,一一歸納很麻煩,,我們從方藥來看太陽篇的主要內(nèi)容,。列舉出太陽篇上、中,、下三部分所有的方藥,。 太陽篇上 我們看,太陽上篇主要是桂枝湯,,我們稱為“桂枝湯系列”,;中篇葛根湯、麻黃湯,、大小青龍湯都接近麻黃湯,,我們稱為“麻黃湯系列”;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等都有茯苓和桂枝,,我們稱為“苓桂系列”;大陷胸丸,、大陷胸湯,、小陷胸湯我們稱為“陷胸證”;半夏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我們稱為“瀉心湯系列”,,這大體上就是太陽篇的主要方藥,同系列相互之間有微妙差異,,了解這個梗概就行了。其它如白散,、赤石脂禹余糧湯,、旋覆代赭湯、瓜蒂散等,,沒有明顯的群集,,我們單獨討論。 第2個話題:太陽篇首 我們從條文來看: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在康平本《傷寒論》中,條文有層次關(guān)系,,比如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豎向排版的《古本康平傷寒論》中,,六經(jīng)篇有些條文頂格寫,有些條文低一個字,,有些條文低兩個字,。根據(jù)一般觀點,頂格寫的被認為是仲景原文,,低一個字,、低兩格字的都被認為是后人所加。如【6.6】,,在康平本《傷寒論》中“大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頂格寫,,其它部分均低一個字寫,。所以,,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為了避免誤導,,應該以仲景原文為主,,后人追加的東西僅供參考。 在《茶話<傷寒論>》的文字講義中,,我們引用的條文都使用藍色和綠色字體,。參考康平本,藍色字體表示仲景原文,,綠色字體為后人之作,。這些條文我們直接復制于pdf電子版“民間中醫(yī)經(jīng)典古籍電子叢書'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每個條文前面有黑體中括號“【】”并包含數(shù)字,,數(shù)字以點號隔開,點號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卷”的序號,,點號后邊的數(shù)字條文的序號,,比如“【6.3】”就是桂林本《傷寒論》第6卷第3個條文。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這個篇目名稱在康平本中并沒有“脈證并治”四個字,。我們知道中醫(yī)四診望、聞,、問,、切,切脈(還有如腹診的按,、壓等)只是其中之一,,前面講過,四診分析出的身體運行偏差叫“證”,,給出的解決方案叫“方”,。將四診之一“脈”和身體運行偏差的“證”等同起來,這很明顯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采納康平本,,忽略掉“脈證并治”四字。 我們看第一個條文【6.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XX之為病”就是提綱,“太陽之為病”就是太陽篇提綱,。之前講過,,提綱并不是篇目準繩,,而是大體特征,這里包含3個方面,,1脈浮,,2頭項強痛,3惡寒,。脈,,就是靜脈血管跳動時的觸覺感受,脈象,,就是這種觸覺感受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形象、模樣,,我們看,,中醫(yī)講“象”而不是什么什么數(shù)值指標。這里的“脈浮”的所在位置,,一般認為是寸口(寸口就是手腕處拇指一側(cè)的高骨內(nèi)側(cè)的靜脈血管),,但是,這種認識有可能不全面,,在《傷寒論》中出現(xiàn)過如“陽明脈”,、“少陰脈”,所以這里的“脈”未必就是寸口脈,。如果有人注解《傷寒論》就認定《傷寒論》中所言的“脈”是寸口脈,,這很可能是錯誤的。所謂浮脈,,就是手指剛剛碰到,、沒有用力的時候就能感覺到脈管在指下。需要有一個常識,,脈象和人體的運轉(zhuǎn)情況是一體的,,很多書把脈象從證和方中剝離出來單獨討論,這不可取,。脈浮,,就是說人體的氣血向的體表聚集,也可以理解為人體生理的關(guān)注點位于體表,,反過來也一樣,,浮的反義詞是沉,沉脈需要重按或按至骨才能感觸到,,脈沉一般是病在里,。“頭項強痛”,項就是脖子的后邊(兩側(cè)叫“頸”),,強在這里讀“jiàng”,,是“倔強”的“強”的意思,表示脖子僵硬,、轉(zhuǎn)向困難,,不表示程度劇烈?!邦^項強痛”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脖子轉(zhuǎn)向的時候僵硬疼痛、難以轉(zhuǎn)向,,跟“落枕(lào zhěn)”是一樣的,,另一種解釋是“頭痛項強”,即頭痛,、脖子僵硬,。“惡寒”,,“惡”讀作“wù”,,意思是討厭,、憎恨,,惡寒就是怕冷。在這句條文中,,“強”和“惡”都是多音字,,而且都和我們當前使用這兩個字的主要讀音、意思不符,,說明《傷寒論》不能以我們現(xiàn)在的字詞意義想當然地去理解古文,。這句條文合起來翻譯,太陽病,,脈浮,,頭痛、脖子僵硬,,怕冷,。有人說,太陽篇提綱應該加上“發(fā)熱”兩個字,,但《傷寒論》太陽提綱并沒有“發(fā)熱”,,而且,之前講過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熱論》篇,,“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也并未言及發(fā)熱,。 【6.2】“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保翘柶牡谝粋€主證,,中風,,因為在太陽篇下,所以也稱為“太陽中風”,。一定要注意,,這里的“中風”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中風”不是一回事,,這里的“中風”是指風傷衛(wèi)而引起的異常,,表現(xiàn)在人的體表,后世為了加以區(qū)分,,把《傷寒論》的中風叫做“傷風”,,但我們依然使用《傷寒論》中的名詞,叫“中風”,?!鞍l(fā)熱”指體溫高出平時,是客觀指標而不是自我感受,,就是摸起來燙燙的,;“汗出”就是流汗,這“中風”中偏近于“自汗”,,就是不由自主地出汗或者比平時更容易出汗,。“惡風”和太陽篇提綱“惡寒”類似,,“惡”就是怕的意思,,“惡風”就是怕風。結(jié)合太陽篇提綱,,我們看,,中風就是太陽篇提綱“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加上“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有經(jīng)驗的朋友都知道,,太陽中風有明顯的“惡風”,特別怕被風吹到,,別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走路帶來的風都會讓他覺得非常不舒服。舉個例子,,我之前有位女同事,,上班期間,突然有一天就特別怕風,,我從她身邊經(jīng)過,,她吐槽說我走路的時候帶過去的風讓她很難受,我一聽就知道是桂枝湯證,,我給她把脈,,脈象浮緩,剛好那幾天,,我在網(wǎng)上給兒子買的黃芪建中丸還沒有帶回家,,我就給了她一顆,她下午吃了以后,,第二天就好了,,一切如常?!靶〗ㄖ袦本褪恰肮鹬北渡炙幖语嵦?,“小建中湯”加黃芪就是“黃芪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做成丸就叫“黃芪建中丸”,。本來應該用“桂枝湯”,但是為了省事就用了“黃芪建中丸”,,雖不完全對證但也八九不離十,,所以效果很好。脈緩的“緩”,,理解為“放松,、松弛”、“不收緊”,,而不是指速度遲緩,,“脈緩”就是說按到脈管給人一種松散的感覺。與“脈緩”相對的,,一個是脈緊,,一個是脈弦。“緊”與“緩”相反,,“緊”是“密切合攏”,,就像繩子被擰得很緊一樣。緩脈摸上去像棉花,,軟軟的,,緊脈摸上去像鋼絲。弦脈,,“弦”的本意是弓弦,、琴弦一類兩端拉緊而繃直。所以弦脈與緊脈又不同,,緊脈指的是軸向斷面的收緊狀態(tài),,而弦脈是軸向的收緊。比如鋼絲是彎的,,這是緊脈而不是弦脈,,如果鋼絲被繃直,這既是緊脈又是弦脈,??傮w上,這句條文講述“中風”的4個特點,,第一脈發(fā)熱,;第二自汗;第三怕風,,第四脈緩,。 【6.3】“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保@是太陽篇的第二個主證,,太陽傷寒,。“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用了兩個“或”,,很明顯發(fā)熱不是必要條件,。“必惡寒”,,說明怕冷是必要條件,。“體痛”就是身體疼痛,,實際上是肌肉疼痛為主,,就像前一天干過什么力氣活肌肉被拉傷過一樣;“嘔逆”是嘔吐,、噦,,尤其吃飯比較飽的時候,胸中和胃部一陣惡心,,吃下去的食物涌上食道,,也有可能會吐出來?!绑w痛,、嘔逆”是不是必要條件,這里又牽扯到一個古文斷句的問題,,讀過豎向,、繁體字、無斷句的書的朋友都知道,,古人的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必”字后邊的幾個條件就很容易在斷句上產(chǎn)生分歧,,遇到這種問題必須用實際情況來驗證,,在這里,我認為不是必要條件,,因為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脈陰陽俱緊”,,緊脈之前介紹過了,,就是說脈的斷面處于一種拘謹、合攏,、收斂的狀態(tài),現(xiàn)在討論脈的陰陽,。有人說,,“寸脈為陽,尺脈為陰”,;有人說,,“左脈為陽,,右脈為陰”。但是在《傷寒論》“平脈法”中有“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這里陽脈的大脈必不緊,,脈象如果處于拘緊的狀態(tài),,就必然不會太大。那么,,“脈陰陽俱緊”這里的“陰陽”很可能指的是位置,,但是,還是跟前面一樣,,在《傷寒論》中,,陰脈陽脈未必指的是寸口脈,未完全落實這個猜測之前,,不能片面地認為這一定就是寸口脈,。在實際中,“脈陰陽俱緊”就是左,、右兩手寸,、關(guān)、尺都緊,,但往往左手脈比右手脈明顯一些,,寸脈比尺脈明顯一些。類似于【6.2】中風條,,本條也是在太陽提綱“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加上“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即太陽傷寒主證,。 【6.4】和【6.5】講的是“傳經(jīng)”,,我們先跳過,接下來看【6.6】“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薄T诳灯奖局?,這句條文分做兩個部分,,頂格寫的是“大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焙汀帮L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出現(xiàn)了兩個新的主證,,“溫病”和“風溫”,“溫病”在這里是太陽提綱下的一個主證,,不惡寒,,而且發(fā)熱而渴?!皽夭 卞e誤發(fā)汗以后如果身體灼熱就是“風溫”,,這顯然是后人添加的,但似乎可以看做是造成風溫的一種原因,?!帮L溫”的脈象,假定為寸口脈,,即左右手寸關(guān)尺都浮,。自汗,身體沉重,,嗜睡,、鼻子呼吸的時候聲音多齁(hōu),說話的時候發(fā)聲有障礙,。這里的“語言難出”是咽喉,、嘴巴不聽使喚,并不是頭腦故障引起的,?!白茻帷币取鞍l(fā)熱”溫度高,像火燒一樣燙,?!褒J”就是鼻息聲、鼾聲,、哮喘一類,,呼吸不暢通?!叭舯幌抡?,小便不利,直視失溲”一句,?!跋隆本褪窍路?,使用通導大便的方法排除病邪。溫病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會造成小便不利,、遺尿,看東西的時候眼球不轉(zhuǎn)動,?!叭舯换鹫撸l(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币痪?。“若被火者”的“火”,,是指漢朝時期以火熱強迫取汗的一種治病方法,,有捂法、熏法,、熨法,、灸法、燒針,、溫針等等,。“驚癇”,,“癇”即繁體字“癇”,,《康熙字典》“【說文】病也?!居衿啃函挷?。【正字通】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發(fā)則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chù nuò),,口吐涎沫,,食頃乃甦?!竞鬂h·王符傳】哺乳多則主癇病,。”,,除了癥狀描述,,主要就是“食頃乃甦(sū,同“蘇”)”,,過一會就恢復正常了,。瘛疭(chì zòng),《說文解字注》“瘛之言掣也,,疭之言縱也”,,“掣”就是拉、拽,、抽,,“縱”就是放任、不加拘束,,合在一起就是肌肉,、筋不聽使喚而出現(xiàn)的手腳痙攣、口斜眼歪,。如果溫病錯誤地使用“火”法,,則皮膚顏色微微發(fā)黃,嚴重一些會出現(xiàn)癲癎一樣的狀況,,甚至手腳痙攣,、口斜眼歪。如果膚色發(fā)黃而變黑,像煙熏過一樣,,失誤一次尚且能夠遷延時日,,多次誤治則非常危險。 【6.6】條在《傷寒論》中只是個引子,,繼續(xù)延伸下去就是溫病的整個體系,。一談到“溫病”,就立即有人出來說“溫”不是六淫之一,,不會導致生病,。這個說法是對的,但這里的“溫病”表達的意思是“熱病”,,因為一直沿襲這個名詞,,姑且這樣稱呼。條文很簡短,,但是隱含的內(nèi)容很多,。比如我們用《黃帝內(nèi)經(jīng)》來解《傷寒論》,可以這樣理解:熱邪犯太陽,,“不惡寒”,、“身灼熱”、“自汗出”,;熱邪犯肺,,“發(fā)熱而渴”、“鼻息必齁”,;熱邪傷津,,“小便不利”;熱邪引起肝膽之熱,,“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熱邪引起筋燥,,“瘈疭”,。但是,我們之前講過,,學習中醫(yī)有一個“頓悟”的過程,,所以在一開始學習《傷寒論》的時候不用太關(guān)注怎樣解釋這些癥狀。另一個原因,,有人認為《傷寒論》和《黃帝內(nèi)經(jīng)》是相互獨立的,,能不能用《黃帝內(nèi)經(jīng)》解《傷寒論》?等我們學習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再嘗試,。 最后一個問題,,《傷寒論》是狹義傷寒還是廣義傷寒,?【6.6】條的溫病、風溫回答了這個問題,,《傷寒論》是廣義傷寒,,也就一切外感病的統(tǒng)稱。整體而言,,《傷寒論》全文主要描述了“中風”和“傷寒”,,提到了“溫病”,有很多內(nèi)傷熱病,。即使單從這個角度,,說《傷寒論》是狹義傷寒也是不能立足的?!秱摗分械摹昂弊?,更應該理解成六淫或者外邪,這和我們平時所說的“五金”是一個道理,。黃金只是金屬的一種,而“五金”則表示了多種金屬或金屬制品,,以“金”來指代金屬這個大類和“寒”來代替六淫這個大類是類似的,。 本篇內(nèi)容總結(jié)一下,討論了兩個話題,,第一,,太陽篇總論,第二,,太陽篇首,。太陽篇首分為4部分,①太陽篇提綱,,②太陽中風,,③太陽傷寒,④太陽溫病,。 |
|
來自: WANGCHONG1979 >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