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歐洲學者一直在探討:為什么中華文明得以承傳,,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經(jīng)久不衰,?經(jīng)過研究,他們得出結論: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歷史證明,,這個結論是合理的。 注重家教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修家譜,、祭祖是重視家教的具體做法,。家譜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傳承,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家庭祭祖,,是孝敬的延續(xù)和弘揚,是家教,、家庭道德的表現(xiàn),,傳承家訓的機會教育。而祭祖可以敦厚民風,,傳承祖德,。《論語》中強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試想,,一個人連遠祖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祭祀對于眼前的父母又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 祭祖除了要“依時依禮”之外,,最重要的要有內(nèi)心的誠敬,做到“必誠必敬”,?!度簳我ざY記》中說:“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生出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笨梢姡漓氩⒉皇峭庠诘娜耸挛锼蟮?,而是源于人內(nèi)心對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這種內(nèi)在的感念之情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祭禮。既然祭禮是對父母祖先內(nèi)心感念之情的外在表現(xiàn),,必須具備誠敬之心,。因為祭禮能長存孝思,培養(yǎng)人的恭敬心和不忘本的厚道情誼,。人心厚道,,懂得見得思義、知恩報恩,,社會風俗自然就變得淳厚,,而不是見利忘義、忘恩負義,。 祭祖中還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昭述祖德,,以此傳承家風、家道,、家文化,。古來用于祭祖的宗廟,天子有七廟,,諸侯有五廟,,大夫有三廟,士人有一廟,。庶人(平民)沒有廟,,但是家家戶戶設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祭祀的時候,,全家族的人被召集在祠堂之中,,聽講祖先的德行。例如,,在哪朝哪代,家族中出現(xiàn)了哪位有德行的祖先,,對國家,、人民有何貢獻。作為后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為祖先抹黑,。東漢太守楊震不收“四知財”的德操,,教育子孫秉持了其廉潔作風,后代出現(xiàn)了“四世三公”的盛況,??梢姡糯姆锤逃?,早在家庭之中就已開始,。這樣,祭祀成為道德教育的機會場合,,提起人對祖先功德的恭敬之心,、思慕之心,培養(yǎng)了對家族的責任感和承傳家族文化的使命感,。 在古代,,由于重視家庭教育,使得上百人的家族,,能于生活中自然形成“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天然秩序,,使家庭成員在平等和睦,、真誠友愛的氣氛中,獲得穩(wěn)定安全的歸屬感,;對父母長輩克盡養(yǎng)老送終之責,;確保兒女晚輩健康成長,接受倫理道德教育,;平輩兄弟間互敬互愛,、互助合作,。這是傳統(tǒng)中國家族、社會自然的凝聚力,。 重視從家庭開始進行道德教育至今仍具合理性,。因為人一出生,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關系,。正是在家庭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和態(tài)度,。如果孩子在家庭接受了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懂得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形成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德,,走上社會自然知道如何與領導,、同事乃至陌生人文明相處、和諧交往,。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家庭,在于家庭之中父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沖突。 婦女在樹立家風中的獨特作用 中國人對家教的重視始于胎教,。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孕時,,就特別重視胎教。史書記載:“周太王少子季歷,,娶太任,。太任之性,端壹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母子皆圣也,。”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圣人,,所以才能夠言傳身教把文王培養(yǎng)成圣人,。而文王的祖母太姜、夫人太姒也都是圣母,,與太任一起被稱為“三太”,。正是“三太”從重視胎教開始重視家教,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yè),,也使得后世男子把配偶尊稱為“太太”,,目的是期許對方培養(yǎng)出圣賢子孫。 中國古人的家庭教育從胎教開始,,貫穿了人的一生,直到“慎終追遠”,。古語講:“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笨鬃?、孟子、歐陽修等圣賢人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從小在家庭中就接受了良好的母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家庭的職責分工上有差別,。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男女的社會角色、職責,、分工各有側重:男子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收入,,使家人衣食無憂;女子教育子女,,使兒女把良好的家風,、家業(yè)承傳下去,這就是男女有別,?!安恍⒂腥瑹o后為大”的“無后”,,不僅是指沒有兒子,,更重要的是指沒有承傳事業(yè)的后繼人才。所以古人強調:“至要莫如教子”,,提醒家庭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兒女教育好,。而《學記》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說文解字》的“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都把對兒女德行的培養(yǎng)視為家庭教育的基礎。而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以身作則,,所謂“言教者訟,,身教者從”。因為兒女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所以教育子女的責任主要由母親來承擔,。 因為男女職責上有分工,所以對他們道德要求也各有側重,,即“夫義婦德”,。男子必須有恩義、情義,、道義,,不能見異思遷,因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宋弘作為講恩義的典范一直傳頌至今,,而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則為人所不齒,;女子必須具有謙虛禮敬、勤儉持家等德行,,這樣才能言傳身教,,把兒女教成圣賢君子,使家業(yè)隆盛,、代代相傳,。在這種意義上,女子的責任更為重要,,因而也必然受到尊重,。《孔子家語》中說:“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因為良好的家庭母教對家庭教育、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是傳統(tǒng)文化重視發(fā)揮婦女在家教中的作用,,才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以良好的家教、家風促進廉潔修身 古人持家治國,,可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人家欲興,,必由家規(guī)嚴整始,,人家欲敗,必由家規(guī)頹廢始,。如《顏氏家訓》《了凡四訓》《弟子規(guī)》等,,都是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家規(guī)。 齊國的宰相田稷,,做了三年宰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他拿出百鎰黃金來侍奉他的母親,。母親問:你怎么有這么多金子?田稷回答:這是我三年累積的俸祿,。母親說:你當宰相才三年,,怎么可能存這么多錢?你這樣當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子只要盡心盡力、真誠侍奉父母就夠了,,不義之物是不能帶進家的,,會讓父母蒙羞。況且國家信任你,,才讓你當宰相,,你應對得起國家的栽培之恩。母親讓他趕緊離開家,,并將此事加以彌補,。田稷非常慚愧,就把錢歸還公家,,并主動請君主治罪,。齊王佩服其母賢德,赦免了田稷,,而且讓他再做宰相,。因為齊王體會到,,這樣的母親教導出的孩子,德行一定是有根基的,,做錯事是一時糊涂,。所以齊王再施恩給他,并把這百鎰黃金賜給田稷的母親,。 古人講“賢內(nèi)助”,,指的就是家中的母親和妻子。母親不僅僅要把孩子養(yǎng)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廉潔不貪等德行,。妻子也要能“助夫成德”,而不能利欲熏心,。這樣家道才能端正,。每一個家的家道都端正,天下自然安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