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裘賽琳 飾 梁山伯,;莊涵婷 飾 祝英臺 最初在只有聽見一兩句《梁祝》現(xiàn)場演唱的時候,,我便打心底里喜歡,。 原因不止在裘賽琳唱得不錯,有韻味,,還在于,,小裘的聲音,居然似乎可以體現(xiàn)感情,。 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素質(zhì),,俗稱的表現(xiàn)力,。嗓子條件優(yōu)秀的演員,不一定具備這樣的表現(xiàn)力,,也就是說,,有些演員的喜怒哀樂,其實是通過音樂唱腔的設計加上演唱的技巧(高低輕重等演唱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直接嗓音就可以讓聽者體會到情感的起落悲喜,,也即俗稱的“以情動人”,非常難得,。 小裘的嗓音條件本身很出色,,而且她的演唱還有一點非常合我的意:她完全用真嗓在唱竺派。 小招老師有一次提過唱竺派的技巧,,大致是這樣說的(原話記不住了):沒有任何花哨,、討巧的辦法,就是用真嗓,、本嗓,,把嗓子完全打開來。 越劇最初從田間村頭發(fā)展起來,,村民自娛自樂,,演唱并無技巧,全用真聲,,重在共情,。 越劇十姐妹那一輩幾乎都看嗓子天賦,完全不借助任何技巧發(fā)聲,。即使在進入上海以后,,有些美妙的故事,比如陸錦花天天到天臺上迎著風唱,,以鍛煉“字字送聽”的本領(lǐng),;比如范瑞娟捧著個大甕天天練,以期完全打開嗓音,;但萬變不離其蹤,,她們的演唱,亦仍完全用真聲,。 在足夠城鎮(zhèn)化以后,,越劇逐漸改變了發(fā)聲方法,即所謂“科學發(fā)聲法”,,最大的改變,,我覺得是發(fā)音部位的改變。八十年代那批演員還挺好,就算有假聲也盡可能結(jié)合真聲,,有意思的是這還在不斷發(fā)展中,,我的感覺是發(fā)音部位越來越往上移,索性跑到腦袋后面去了,,這樣一個直接的結(jié)果是,,我認為,聲音本身的渲染力降低了,,也即,,共情能力變差了,。 但小裘居然用真嗓唱的,,我簡直喜出望外,無他,,就認為這么唱特別有韻味,。當然這一點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小裘真聲很美,,聽起來不會感到負擔而只覺享受,。 還有花旦演員莊涵婷,第一次在導賞會上面聽到她唱,,我對戲友講:這是浙江習慣的唱法,,小嗓加細聲。并不是特別看好,。 但,,她也改了,也用真聲,,很平實樸素的唱腔,,配上真聲,美極了,。 小莊的用功,,在另一個方面也表現(xiàn)出來。上回@魚粥燙碗指出,,小莊的尖團音不標準,。呃,其實我悄悄的說吧——她的尖團音,,全部沿習了筱水招的原唱,。過去越劇演員大都有這個問題,因為鄉(xiāng)音難改,,但現(xiàn)在普通話普及,,尖團音其實不成為問題了,小莊就是可能有點想多了,這也一起學過來了:) 追根究底呢,,筱水招尖團音不標準,,是跟竺水招學的。竺水招這方面,,每每被我拎出來做反面例子,,“洞房wang”,“下sia第歸”,,她特別嚴重,,還有尹桂芳。筱水招是上海人,,上海方言照理來說尖團天然就比較分得清的,,之所以變成重災區(qū),除了受到師傅影響不可能有第二個原因,。還有一位受影響較深的是戚雅仙,,戚雅仙的尖團特別“反標準”,尹竺有時尖團會混,,沒有一定成規(guī),,但是戚雅仙一旦唱反她就每一字發(fā)音反倒底:) 小裘在尖團方面顯得比較標準,我猜是由于竺小招,。老虎是上海人,,又是越劇第一代正規(guī)戲校出來畢業(yè)生,最看不慣不標準的尖團音了,,每每聽誰不小心唱一個出來就要糾正,,她自己呢,除了“獻花獻sian佛”沒有改,,其他全改了,。(其實,小招老師有一個音也不標準,,“姐zi”,,她不知怎地總念ji。) 尖團音這個,,我即便再喜愛傳統(tǒng),,也認為,不妨改一改好了,。哦,,“借花獻佛”例外,不知怎地,,這四個字被竺唱出仙氣來了,,就不用改了吧,。:) 所以大家來看看這一對小孩演出的《樓臺會》,注意聽唱腔,,真的很贊,。 ——2—— 綜上,南越傳承版《梁?!?,我的期待是很大的,劇本沒變,,唱腔沒變,,只有表演,兩位小演員肯定比較稚嫩,,但無所謂,,我們可以慢慢改。 結(jié)果我沒想到傳承版《梁?!愤€能炒個八寶飯,。 唱的是傳統(tǒng)唱腔,借鑒浙百味道,,時不時妖魔亂舞……梁山伯站在榻上臨終,導演簡直秀出天際了,。太服氣了(此處省略八萬字),。 應該講,出現(xiàn)這種狀況并非一蹴而就,,也絕非單單是傳承版《梁?!烦霈F(xiàn)這樣的問題。這和越劇近幾十年來的“演化方向”是息息相關(guān)的,。 越劇自從八十年代后期陷入低谷——更嚴重一點說陷入生存危機以后,,展開了一系列的反思與自救。 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越劇太年輕,,她的戲曲積淀不夠強,要向傳統(tǒng)藝術(shù)多學習,。 二,、越劇太土,新一代的越劇人應當多演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劇目,,或者講“詩與越劇”,,缺一不可。極力高大上,,開口舞劇音樂劇,,閉口跪著欣賞藝術(shù)。 后面這點不是這篇文章要談的重點,咱們只講第一點,。 ——3—— 越劇在戲曲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劇種,。她在民國初期、以田間山歌的形式出現(xiàn)并發(fā)展,,從一開始的定位便是“扎根于觀眾”,,只有觀眾喜愛,她才能有一步步向前的活潑的生命力,。 因此,,越劇發(fā)展過程中,從簡陋至優(yōu)雅,,從粗略至精微,,它有一個本質(zhì)是不變的,它始終和觀眾產(chǎn)生強大的共情,,觀眾看越劇,,最初可能并不是認為“多好聽”、“多好看”,,而是會感到,,“呀,這演的就象我家門口的事情”,。 相當多戲劇名家對越劇的表演方式提出了好奇而又贊嘆的觀點,,這些贊嘆中也明確表示出了越劇和京劇的區(qū)別。例如,,袁雪芬《祥林嫂》演出后,,京劇名家便非常訝異:(祥林嫂)居然可以淚流滿面,而且照樣不妨礙行腔出聲,!京劇的表演,,則以含淚為美,認為落淚會影響到表情,、聲音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而另外有名家看了范瑞娟、傅全香的《梁?!芬脖磉_了類似觀點:梁祝抱在一起,,真抱,這在京劇是無法想象的,?!灸銌栁业沟资悄男┟摇愦蟾乓惨呀?jīng)習慣了小編的缺失性記憶很嚴重……】 不過,在越劇共情強的優(yōu)點以下,,作為稚嫩的新生劇種,,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除了唱腔,,它的其他戲曲特征相對少——化妝學習話劇,表現(xiàn)方式學習電影,?;炯记煞矫妫鋵嵰婚_始學的是京劇和紹劇,,但遠遠稱不上系統(tǒng),。——并不僅僅是越劇一家的問題,,很多初生的鄉(xiāng)土劇種或者彈簧小戲,,都有這樣的癥結(jié)。 這就有了在50年代,,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戲曲演員回爐再造,,哦不是,再學習的活動,。上海戲曲研究班至少進行了四次,,從49年到52年,幾乎所有戲曲從業(yè)人員都參加了,,亦從中培養(yǎng)了不少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演職員,。從那時起,上海灘所有越劇團在上演新戲的時候,,基本可以看見戲單上著重標明:技術(shù)指導XXX,。 盡管如此,越劇是“學習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優(yōu)點,,而未失去她原有的特長——共情強,表演自然,。 越劇很有意思,,當京劇、昆曲等老劇種在舞臺上要求搞笑的時候,,擔任重責的只有小丑,,最最多也是小旦,所以它的丑行基本由男演員來扮演,,因為男演員豁得開,。其他有噱頭要求的比如評彈,男女雙檔里面,,基本也是男演員作為搞笑擔當,。 但越劇小丑是弱勢行當,幾乎可有可無,;此外她還是全女性表演,,誰來搞笑,?我們聽老錄音發(fā)現(xiàn)……小生有個兼職要來搞笑的。 比如竺水招在《梁?!防锏膭勇荷讲?,比如尹桂芳《盤妻索妻》,最能令臺底下轟然大笑的既不是書僮也不是劉兄,,卻是梁玉書本尊,。 (這段唱已經(jīng)是歡脫的尾聲了,并不典型,。第一場結(jié)尾到第二場部分更明顯,,梁玉書的傻冒勁兒:)但這段好好聽,而且現(xiàn)在基本不演了,,我就拿來了,。請注意聽尹的”笑嘻si嘻si“,哈哈,。) 但她們在表演時,,我相信(唔,必須相信,,因為我沒見過),,她們?nèi)匀皇欠浅U?jīng)的……竺水招的笑容仍然是非常罕有的……但她能逗你笑。憑什么,?憑什么,?因為共情強啊,她的表演讓你深臨其境,,你會真心感到這傻子,,怎么這么傻呀?大喜,,接踵而至的大悲,,于是感人至深。不知不覺間,,你和她同喜同悲同呼吸,,一同夢了一回人生。 所以說,,越劇盡管也吸收了那些或者傳統(tǒng)或者高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但是,它的表現(xiàn)方式,、表演能力更加接近現(xiàn)代,,貼近生活的同時,深受大家喜愛,。 ——4—— 然而,,從八十年代以后起,,隨著越劇自卑感的產(chǎn)生,向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shù)學習的后果,,竟然是:盡可能最大化的拋棄了越劇最強特色,,即共情化,自然化,。 演員在臺上不停唱,,不停演,不管什么情境,,不管應當處于什么感情,,跟多動癥似的,動個沒完沒了,。要是演唱過程中停下來了,,沒有動作了,可能就會被鄙棄:技巧不夠,!越劇不足,!快去學習! 所有這些多出來的動作或者講技巧,,除了沒有讓觀眾明確感受到喜怒哀樂的感情外,,其他什么都有。這些通常是極為激烈或者花哨的一套套動作,,更不會考慮到一個戲應有的氛圍,、角色人設、人物背景,。 之前有出新戲,,我看了一點點,值得夸贊的這是在當前去水袖化,、去戲曲化中的趨勢中,,一部相對傳統(tǒng)和認真的新編戲。大段的唱腔,,明晰的故事脈絡。但表演方面卻未能改變現(xiàn)今越劇大勢的影響,。剛開場一對新人洞房,,兩個兒不坐,一人舉著一酒杯,,倆相對轉(zhuǎn)圈圈——完全不明白轉(zhuǎn)圈圈過程中,,倒底想要表達些什么?這些動作有何意義,?體現(xiàn)什么內(nèi)容和感情,?至于新婚的神秘,、羞澀、溫情之類的,,那就更別談啦,。 傳承版《梁祝》出現(xiàn)的狀況也主要就是上面這些問題,。該劇中,,長袖、圓場,、筋斗,,包括過分張揚的激情,不夸張地講,,都是屬于“導演”的,,完全不屬于梁山伯和祝英臺。 ——5—— 《梁?!肥悄显诫y得的“回歸之作”,。南越前面幾年走得相當“開”,去水袖化,、老戲新唱,,所有的潮流,它全趕了一遍,。新《莫愁女》,,五彩斑瀾紅底內(nèi)穿什么的不必講了,徐澄和莫愁兩個坐在地上談(wan)戀(ni)愛(ba),,我看到的時候真是震驚莫名,,根本不忍再看第二眼——其他都別講,你就告訴我,,這是發(fā)生在王府的愛情嗎,? 南越大概意識到有些走得太過,從《烏衣巷》開始找回了水袖,,《梁?!犯腔謴土艘唤爻R?guī)白水袖,甚至我看祝英臺似乎還恢復了繡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改變,。 這個戲有竺小招和袁小云兩位老師在指導,也看得出一些指導過后的痕跡,。比如小招老師曾在導賞會上透露的,,設計了幾個小動作:諸如梁山伯看書撞樹、左看右看蹲下看耳環(huán)痕,,這些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生活化式的表演,,盡可能與臺下產(chǎn)生共情,感受到鐵憨憨的純樸可愛,。 但這樣的一些細節(jié),,實際上和導演的風格出現(xiàn)了差異化。 鐵憨憨的梁同學一忽兒純樸可愛,,一忽兒跳在榻上宣告臨終,。 ——6—— 南越,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南越,,演《梁?!繁容^少,表演方面沒有參照模板,,大概是這戲非要重新導一遍不可的原因所在,。 但演得少,并非沒有,,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好的參照學習對象。 2002年竺小招和陶琪演過《樓臺會》,。 介紹一下這個演出的背景,。它其實并非一個正式演出,就是2002年,,某民營學校請南越進行兩場商業(yè)演出,,《碧玉簪》和《莫愁女》,也就是大伙兒能看到小編花癡錄像的那一回,。 第三天的演出,,則是一場折子戲。也就是南越去香港演出的前夕,,進行的一場折子戲彩排,,你講走臺都可以,演完了演員馬上跟著拍宣傳照,。并不是正式的演出,,對外不售票,當然觀眾滿滿當當,。 雖然是走臺這樣的性質(zhì),,演員演得很認真。不過我保留下來的就這一折了,。 之所以想到演《樓臺會》,因為香港觀眾普遍喜愛看傳統(tǒng)戲,,點了一出這個,。 當時有很大的困難,,就是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的這個《梁?!穼崨r尚未重現(xiàn)于世。 所以要演的話,,必須整體全新創(chuàng)作,。 《梁祝》對于老虎來說有相當美好的回憶,。她極小的時候,,看到《山伯臨終》,以為媽媽真的死了,,哭著撲到后臺,。1964年竺水招還演過《梁祝》,,那時她有些長大了,,于此有了更深的認識。 想起來,,她當然不可能記得她媽媽當初是怎么唱的了,,所以只有重頭設計。 但在竺筱版《梁?!番F(xiàn)世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竺小招的演唱,,很多地方和她媽媽高度相似,! 來聽一段“英臺說出心頭話”。 前面三句,,幾乎一樣的,。第四句起,因為當時連老本子也沒有,,她唱的是上越本,,唱詞不一樣,旋律也生出更多的變化,。 很難認為竺小招十四歲看了這戲一直能把唱腔記到今天,,不過也說不準,有些旋律她大概有點點印象,。 也因為這一戲兩唱,,更讓人真切體會到,流派魅力一至于斯。 竺小招的表演在這折戲里也是亮點,。 祝英臺回憶的時候,,這段唱很長,在各名家版本里,,梁山伯的表演有多種方式,。 常見的梁山伯都是坐著,但梁山伯的眼睛很多時候會隨著祝英臺,,跟她一起陷入回憶,,直到尾聲部分緩緩站起,兩人相對擁泣,,很感人,,完全達到共情。 不過我也看到有的演出,,梁山伯不怎么抬頭,,自顧自頹喪地坐著,仿佛已經(jīng)提前“悲憤化成灰”了,,那就有些過于頹唐,,而且祝英臺在回憶,兩人感情不怎么同步,。 竺小招這里的表演,,兼具了生活化和戲曲程式之美。 請看,。 所有動作異常緩慢,,從頭至尾有些怔怔出神,拍額自慟,,悔之無極,,但身姿優(yōu)美,戲與生活的本質(zhì)不同處,。 就算不看唱詞,,不聽唱腔,也能明白,,祝英臺回憶到哪里了,。 這才是身段、水袖的正確使用辦法,,要美,,要有意義,不可與戲分裂,。 后面“十相思”同樣很棒,,動作非常少,,兩人相擁相偎,刻不相離,,有種靜態(tài)的美和悲傷,。一方在唱的時候,另一方神情動作皆隨之有微微的但連貫的觸動,。慢慢站起來,”提起筆來把字忘記“,,步態(tài)趔趄,,顯得恍惚,也符合剛剛吐血后,;”哪夜不想到雞啼“,,做出了一個小造型,沒做完,,直接化到更適合唱詞的情境,。這折戲兩個人配合天衣無縫,完全看不出她們是趕排的,。當時真是屬于竺小招創(chuàng)造力的黃金期,。 很可惜,這是上越版“十相思”的唱詞,,竺筱版不一樣的,,表演無法照搬。后來她的學生在臺上演“十相思”,,我一直都很扼腕嘆惜,,可惜了那美得和詩化一般的表演。 回頭來看裘莊版《樓臺會》,,我放出來的片斷,,沒有加太多調(diào)料,大體上來說,,還算靠譜,。祝英臺回憶時,梁山伯坐著沒有動,,上面說過,,這完全沒問題,問題在于那椅子,,怎么看都跟坐在個歪脖子樹墩上似的,。”十相思“這里,,我們對比一下,,就比較明顯了,,動作幅度比較大,感情相對更激烈,,一個造型接著一個造型,,再度展開”動作不夠圈圈來湊“模式。 此外,,小裘的感情收放,,似可商榷。有些地方,,不似梁山伯悲切,,激烈得我以為敫桂英陽告了。這也許是年輕演員對于感情掌控還不夠所致,,這沒關(guān)系,,會越來越好的。 小招老師后來還陸續(xù)演過兩次“十相思”,,都是按照竺水招版來的,。我后來看到有浙江的演員演“十相思”,梁山伯很多參考了小招老師和傅幸文的一次“十相思”表演,,非常欣慰,。民間劇團很會自發(fā)尋找優(yōu)秀的參照模板。 至此,,對傳承版《梁?!返脑u論也就告一段落了。作為觀眾,,我的要求非常簡單,,我有情懷,但我也要求看到一個讓我生出共情,、真切體會到梁祝故事的《梁?!罚乙匆慌_符合梁山伯,、祝英臺人設和感情的大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