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種聽起來匪夷所思的習慣,就是每當聽說村里又死去了一個人 ,,便在晚上想起自己所知的這個人生前的一些印象來,。尤其不可思議的是,不知在某個夜里躺在床上睡不著時,,會不由地在腦海中搜撿我們村從東到西三里長每個犄角圪里逝去的那些人,,這種習慣不知起于何時,,這種習慣尤其是在晚飯飲了酒半夜干渴醒來喝了濃茶不能入睡時更清晰。我發(fā)現(xiàn)了一條規(guī)律,,就是沒有一家不死人的,。這算什么“規(guī)律”?聽起來有點幼稚可笑,,甚至可說是廢話,。但仔細想來,就不覺得幼稚可笑了,。在我不滿50歲的人生旅途中,,見慣了生死,本也不足為道,,但從我有記憶起,,村里死了多少人?都是些誰,?這些死去的人一例的無足輕重嗎,?一個基本事實是這些人生前雖沒有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但卻曾以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在人世間存活過,,這樣想來,,這個話題是不是就變得不輕松了。 或問云,,死去的村人都是些平凡的庶民百姓,,追思這些人有意義嗎?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因為這涉扯到人的生死問題 ,,生死問題可說是人生的最大問題。俗話說,,“人有上中下,,貨有三種價?!奔幢闶亲钕碌鹊娜艘灿衅鋬r值,。再者,即使是壞人,,也能作反面教材以為鏡鑒也,。我意是追思這些逝者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意義。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多年來我有一個夢想,,就是以故鄉(xiāng)為基本場景,以改革開放為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故鄉(xiāng)人生活情態(tài)的長篇小說,,至少在20萬字以上,。但反復思慮,故鄉(xiāng)人奮斗的腳步很平庸,,找不到具有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兄弟式氣質的典型人物,,因而多次開筆又多次罷筆。但故鄉(xiāng)的情結,,故鄉(xiāng)人那遠去的背影卻不時縈繞在我心里欲罷不能,,怎么辦?在一個從東到西又撿搜起死去的故鄉(xiāng)人的夜晚,,我忽然茅塞頓開,,既然創(chuàng)作反映故鄉(xiāng)人奮斗歷程的長篇小說不能如愿,何不用素描的方式把一些可記的人記下來,,想到此,,不由得生發(fā)出一陣興奮來,披衣而起,,在稿紙上擬下了故鄉(xiāng)人物譜,。 我不懂繪畫,遑論素描技法,。但我想當然的認為,,素描是用簡單明了的線條在畫紙上勾勒人物的一種技法,他應有的效果是傳神逼真鮮活,。后來,,在寫這些人物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欲達到這種預期的效果,,決非易事,。不過令我略感心安的是,畢竟為這些草民百姓立了傳樹了碑,,這也算是一點功德吧,。 后來,我又覺得,,只寫死人陰氣太重,,應該挑撿著寫些活人方顯得有生氣,于是又給若干生者畫了像,。在家鄉(xiāng),愣是指傻者呆者苶者,,也指五大三粗而衣冠破爛又說話瘋瘋癲癲者。愣根玉之愣比較另類,他一生破衣爛衫,,說話聲若宏鐘而滔滔不絕,,力大無比,見多識廣,,頗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愣根玉是我的遠支祖輩,終生住在村東頭兩間柴草屋里,,他一生未娶,,孑然一人。終年破衣爛履,,沒有誰見他穿過一件新衣服,,他睡的是柴草窩,枕的是一塊磨得光亮中間呈凹型的大青磚,,食的是粗茶淡飯,。愣根玉生得虎背熊腰,膂力過人,。聽人說,,他年輕時給村西頭的施姓財主放牛,一日,,遇有一?;鋲嬔拢f時遲,,那時快,,他一個健步趕上去,兩手抓住牛尾,,提著牛喊人來救,,一直持續(xù)數(shù)十秒,沒人趕到,,精疲力竭才撒手,,但見崖邊土地上顯現(xiàn)了他陷下去一雙數(shù)寸深的腳窩,群牛停了吃草向他投去了深深敬意的目光,。愣根玉喜歡在初夏和早秋季節(jié)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坐在村中照壁下的巖石上脫下破衣爛衫捉虱子,,即使到了桑榆晚年,也掩藏不住他那粗壯的手掌和碩大的骨骼曾有過的力的光輝,。愣根玉性格耿介,,從不知求人也不被人求。沒有誰見過他參與過誰家的紅白喜事,。即使是計劃年代,,他也只做他份內(nèi)的事,,從不做當模范的過頭事。隊長對他敢怒而不敢言,。一次,,上邊要大隊選出一名最不積極分子進行批斗,基于平時的怨憤,,隊長選上了他做反面典型,,他站在會場中間,緊握雙拳,,怒目圓睜,,那氣勢活脫脫一尊金剛,不言自威,,干部們只得作罷,。愣根玉喜歡在人多的場合講古道今,十里八村,,商賈大戶,,祖宗八代,生旦紅伶,,和尚道士,,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談,,不管有人聽無人聽,,不管討不討嫌,他總是口若懸河,,聲若宏鐘,,津津樂道。愣根玉活了八十幾歲,,死于村旁公路上一起車禍,。他傻不拉嘰的一個侄子在清理他的家中遺物時,發(fā)現(xiàn)煤場中埋著幾只舊式的白酒瓶子,,瓶子里面塞滿了鈔票,,有的已經(jīng)發(fā)了霉,經(jīng)整理一共四萬七千二百一十五元七角九分,,他的侄子不停地憨笑著,。那年是二〇〇〇年。不知從何時起村里人有了一種不約而同的認識,,家里有無論男人女人小孩于無意中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瘋話顛話錯話,,辦了一件小有錯誤有瑕疵的小事,都會被斥之為“愣雙寶”,,“好你個愣雙寶”,,“你愣的心上了,,和雙寶一樣”,等等,??梢娿峨p寶這一負面典型形象在村人的心理幾近固化了,。愣雙寶何許人也,?何以如此惹人嫌?村人大抵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愣雙寶是我的鄰人,,他說話有點有一搭沒一搭的,無論人們討論什么事,,他都愛插上一嘴,,管你合不合時宜,管你是對還是錯,,這的確有點討厭,。為此,他不知招了人多少白眼,。但下次,,他依然如故,結果自然是又遭白眼,,他屬于那種記吃不記打的主,,從這方面看,他確是愣得有點不開竅,。愣雙寶還有一種愣的表現(xiàn),,就是在一段時期內(nèi)聽了一句電影上的臺詞或者什么戲語,就會成了他的口頭禪,,完全不管正常人說話的場合景況,,他上來便說那句毫無瓜葛的話,比如,,電影《閃閃的紅星》胡漢三有句臺詞“我胡漢三回來了”,,他逢人便大聲講,“我胡漢三回來了”,,如若他逢見的人是一人,,這人會一笑了之。如若他逢見兩個人正討論一件不愉快的事,,那愣雙寶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氣頭上的人會瞪起雙眼怒斥“滾蛋”!愣雙寶悻悻而走,。愣雙寶由于愣是討不上老婆的,,父母雙亡,,他只能隨他唯一的姐姐過活。他姐姐名叫招小子,,這名字起得名至實歸,,她竟然生有六男三女,成為我們村生育子女最多的“英雄母親”,。愣雙寶可不是個吃白食的主,,他包辦了家里所有的重活累活,挑水打柴上地,,他無所不為,,他幫襯著姐姐為幾個外甥都娶了媳婦。愣雙寶最怕他的姐姐,,每當他發(fā)愣說瘋話時,,他姐姐總會瞪眼甩過來一句狠話“老妹艮呀那個大”(妹艮是他姐弟的父親),愣雙寶見這陣勢,,趕忙跑開,,避免姐姐再罵出什么難聽話來。愣雙寶生得不丑,,臉上最大的亮點是長了一雙牛羚似的大眼,,別小看了這雙大眼,這絕對是護佑他的9個外甥的法眼,,如若他的外甥在外面受了委屈,,愣雙寶定會第一時間與對方論理,那雙大眼閃著說不上來的一種光,,對方統(tǒng)統(tǒng)都會知難而退,。其實愣雙寶只論理不打人也不罵人。愣雙寶是懂禮數(shù)的人,。有一年,,過年后,我三弟同愣雙寶一起去10里外的鄰村走親戚,,結伴而行,,相約午飯后再結伴而歸。困難年代走親串友,,故鄉(xiāng)的規(guī)矩是給親戚送六個饅頭,,基本程序是在親戚家吃完午飯后從包袱中掏出饅頭放下,雙方客氣一番,,親戚一般只留四個,,余下的兩個叫回禮,由走親者帶回,。頑皮而能吃的三弟深知其中之禮,,但還是耐不住誘惑,,在路上即吃掉兩個。這對于愣雙寶來說是一種失禮的大事,,來去的路上,,愣雙寶對三弟數(shù)落不迭,“你怎么能吃了走親戚的饅頭,,你怎么能吃了走親戚的饅頭,,你怎么能……”。后來,三弟每每回村見著愣雙寶,,他總是那句話,,“你怎么能吃了走親戚的饅頭”,。雖然思考了好久,,但寫下這個標題,我還是有些忐忑,,因為愣二栓是我的二大爺,。父親排行老四。祖父一貧如洗,,貧到什么程度呢,?說出來嚇人一跳。舉家6口人擠在三間跑風漏雨即將倒塌的破土屋里,,即使是大白天進去,,這屋里也是黑糊糊的,定睛一看,,土炕上鋪了一張同樣黑糊糊殘破不堪的席片,,炕角堆一張補了又補已無法再補的露了棉絮的臟兮兮的被子。冬日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灶火燃盡了,,炕洞里的柴禾也燒滅了,,家里面一根火柴也找不出來,祖父站在院中央,,四處張望,,發(fā)現(xiàn)周圍誰家房頂上的煙囪冒煙,祖父即抓起一束柴草小跑著借來火種,,令人聯(lián)想起現(xiàn)代奧運火炬的傳遞來,。更要命的是無糧果腹,無食充饑,,吃了上頓沒下頓,。在這樣的光景中,父親出生,。為了保命,,經(jīng)人說合,,立了契文,父親過繼給未出五服的本家叔父為嗣,。父親經(jīng)常自嘲說,,他的身價是300斤谷子,外加一麻袋山藥蛋,。別小看了在今天看來這點微不足道的糧食,,靠著它,祖父舉家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日,。父親4歲那年,,祖父后頸上長了個瘤子,因家窮,,缺醫(yī)少藥,,這瘤子漸至成了氣候,奪去了他的生命,,丟下了寡母孤兒4人,,外加一個未面世的遺腹子姑母。那年,,大爺15歲,,二大爺13歲,三大爺8歲,。老輩人常說,只要有人在,,再苦的日子也有盡頭,。此言不虛。15歲的大爺扛起了家庭重擔,,靠幾畝薄田勉強過活,。就這樣,舉家老小長期在苦海里浸泡著,,三位大爺和那遺腹子姑母相繼長大成人,。大爺、三大爺先后成家分門而立,,姑母出嫁,,唯有二大爺終生侍母,不離不棄,。打從我有記憶起,,就常聽村人說東頭街上有三個“愣猴”,愣根玉、愣雙寶,、愣二栓,。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語,不免臉紅,,心里頗為不快,,因為愣二栓畢竟是我的嫡親。嫡祖母和祖母兩家相距不足二十步的距離,,兩位祖母都纏有“三寸金蓮”,,祖母常年足不出戶,嫡祖母一生卻有一個她最迷戀的習慣就是串門子拉家常,,東北人叫嘮嗑,,故鄉(xiāng)叫“道樂”(我不知道這兩個字用的是否準確,音同,,姑且用之),。嫡祖母幾乎每天都要找上門來與祖母“道樂”,祖母卷起喇叭筒旱煙點上,。嫡祖母一腿疊盤在一腿上,兩肘支撐其上,,末端兩只手交叉著,,上身微向前傾,二位祖母相向而坐于熱乎乎的炕頭,,仿佛論道的神仙,,旁邊臥著一只懶洋洋打盹的貓,喉頭里咕嚕咕嚕地念著“經(jīng)文”,。這樣的“道樂”往往要持續(xù)半個時辰,、一個時辰或者更長,也不分上午,、下午還是夜間,,不知道嫡祖母哪來的那么多的話題。有時候,,嫡祖母的話頭會提到父親,,她的四兒。這邊祖父是個家道殷實的人家,,抱養(yǎng)一女,,生有一女。過繼父親為嗣,自是非常重視,,培養(yǎng)父親念了高小,,當了老師,成家立業(yè),,兒孫滿堂,,風生水起。于此,,嫡祖母說,,外人都道我把個好小子給了你,卻留下個不頂事的愣二栓,,當初誰能想得到,?語氣里頗有些后悔,又有幾分他生了父親這個好兒的驕傲,,抑或還有絲絲好子送人的惋惜,。面對嫡祖母的話頭兒,祖母忙不迭地一頓安慰和感謝,。此時,,若是祖父在場,則板了面孔甩過來一句,,“真?zhèn)€是不做的事”,!隨即,在炕沿兒上磕磕那個銅煙袋鍋子,,悻悻然拂袖而出,。我想,連嫡祖母也喚二大爺“愣二栓”,,看來二大爺真是個愣貨了,。按常規(guī),一個愣人自必有其愣的表現(xiàn),,也即其愣德愣行,。二大爺愣在什么地方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自明白了一些人世間的道理,,二大爺?shù)拇_有愣行,他的確是個愣子,。二大爺生得腰圓背闊,,胳膊壯如牛腿,手掌大若虎掌,,力大無比,,二百斤重的麻袋包他能一人甩上肩頭。聽人說,年輕時,,他到東盂縣擔炭,,赤腳肩挑三百斤的擔子,近百里的山路,,一天能跑來回,。于此,從外相上看,,村人認定他是一個五大三粗的愣子,。農(nóng)閑時,二大爺也經(jīng)常蹲在十字街口湊湊村人的話場,。其實,,別人說什么他不關心,更不與人辯論,,更多時候,,他都在慢吞吞地講些荒誕不經(jīng)的話,比如,,他說臺灣是他家的,。五十年代他在縣城桃園鐵廠當過工人的那個廠子也是他家的。志愿軍出朝時女英雄樊梨花撒豆成兵打敗了美帝鬼子兵……別人聽不聽,,他不在乎,,頗有些我姑妄言之,你姑忘聽之的意味,。間或有人翻白眼,,他也熟視無睹,自言自語,。約摸到點了,他站起來望望日頭,,徑自回家吃飯,。人民公社時期,生產(chǎn)隊給社員派工,,那些最臟最累最耗體力的營生活計,,比如,掏大糞,、砍羊糞,、鍘谷草、挖土壕等,,非二大爺莫屬,。而且,他從不知道叫苦,從不抱怨,,隊長讓干啥即干啥,,復派,復如是,,操了家什,,投入牛馬般的勞動。有些正直的村人有時看不下去了,,很為二大爺鳴不平,,他反不領情,要么一聲不吭,,要么回人一句“辦你的哇,,我能行”。對方頓感無趣,,丟下一句,,好你個不識好賴的愣二栓,活該受罪,!長此下來,,村人對他的愣已形成共識,認為他是一個數(shù)不清兩元雜毛票子的“二球胚”,。 “文革”中,,有一件事把二大爺?shù)你锻粕狭隧敺澹臃€(wěn)定了他的愣子地位,。這事說起來讓人哭笑不得,。某日,他不知哪根神經(jīng)接通了,,心里有了一個神圣的想法——入黨,。他找到大隊黨支部訴說了他的迫切愿望。大隊干部自然是對他的要求啞然失笑,,既而婉言拒絕,。但不曾料,他是認真而執(zhí)著的,,多次找大隊,,甚至跑到公社黨委要求入黨。大隊對他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可笑——厭煩——愚弄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不難理解,,第三個階段怎么愚弄他呢?那個時期,,村里經(jīng)常集會,,或政治學習,,或批斗某個壞人,各種規(guī)定動作程式進行完畢,,總要呼革命口號方才散會,。不知從哪次集會開始,村革委會主任臨時動議,,提議讓入黨積極分子閆二雙同志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后來的多次集會上,這個程序被固定了下來,。但見二大爺立于會場中間揮動他那雙巨手打起了節(jié)拍,,嘴里同時唱道:頃刻間,會場變成了歌聲的海洋,。這時候,,身為支部委員的大爺坐在臺上,臉紅了又白,,白了又紅,,感到陣陣尷尬慌惶和丟人,恨不得腳底下裂開一條地縫鉆進去,。二大爺對大爺?shù)母惺軓膩頉]有考慮過,,他似乎也從來不知道考慮他的親人們的感受。歌聲停止了,,會場上發(fā)出一陣陣哄笑,。二大爺表現(xiàn)出很滿足很興奮的樣子。臺子上大爺?shù)哪樆馃鹆堑?,又感到了一陣陣難受和羞恥,。此后幾十年,二大爺?shù)娜朦h信念堅定,,始終不渝,。結果自然是竹籃打水,神馬浮云,。實行生產(chǎn)責任制的那年,隊里分田地,,把最無地力的幾畝邊坡堰頭地分給了二大爺,。對于一個農(nóng)夫而言,地就是他的命根子,,農(nóng)人的希望就在土地上,,這土地豈是兒戲,?對這樣的待遇,二大爺也不去抗爭,。為此,,父親找村上理論,二大爺也不加理會,,不說調(diào)換,,也不說不調(diào)換,你愿意理論那是你的事,。對他的這種態(tài)度,,父親很生氣,罵了一句,,“真是個不爭氣的榆木疙瘩”,!二大爺仿佛沒聽見,兀自扛起老橛頭上了地頭,。從此,,他幾十年營務著那幾畝薄田,陪伴著祖母,。太陽落山了回家,,太陽升起來了上地。他和老祖母的生活都從薄田里產(chǎn)出,,常年粗茶淡飯,。二大爺吃飯從來是八分飽,偶遇紅白喜宴,,他總是最先離席的,,只要是吃過了,面前縱有山珍海味也不會再吃一口,。但二大爺又遠不是那種摳門的農(nóng)人,,他獨好抽口紙煙,雖然廉價,,但常年不斷,。對于穿衣,他無所謂講究,,能遮羞御寒即可,。他更無所謂業(yè)余生活,不打麻將不串門,,飯后,,要么在街門外的青石上蹲著抽煙,要么朝天躺在土炕上翹起二郎腿自言自語,,破躺柜上蹲一臺黑白電視機,,哇哇地響,,你演你的,我干我的,,兩不相干,。人有旦夕禍福。二大爺?shù)纳鼩v程中曾遭遇了三次重大險情,,每次都仿佛有神靈護佑,,逢兇化吉,保住了性命,。村西磚窯廠里有一口水井,,深二十丈,水井旁長了一棵綠蔭如蓋的大杏樹,。某年,,二大爺盤上枝椏采摘杏子,不料樹枝折斷,,二大爺正好墜于井中,,眾人大驚,斷定這愣二栓必死無疑,。俄頃,,井筒中傳出呼救聲。原來,,墜井的瞬間,,二大爺用力調(diào)整平身體,兩腿狠命蹬去,,脖頸展開,,使整個身體叉于近水面二丈處的井筒,他奇跡般地生還,。學大寨時期,,村北改河造田,土崖塌方造成五亡九傷,,二大爺在九傷之列,,清理現(xiàn)場時,發(fā)現(xiàn)二大爺鉆在被徹底掩埋的小平車底下,。原來,,看到塌方的一剎那,二大爺飛身一躍于面前的推車下,,得以幸免于難,。會戰(zhàn)烏河時,二大爺被指派打石料,,夜宿東坡村不慎墜入三,、四十米深的崖底,同行村人下而視之,,二大爺躺在厚厚的草窩里,,手里還拿著半塊窩頭。眾人甚異之,,以為有神助,,亦或說,愣人有愣造化,,苶人有苶命相也,。誠然,愣人有愣造化,。二大爺終生未娶,,卻生有一子。對于婚姻這個人之常情,,二大爺心里怎么想,,誰也不知道。但有一條是肯定的,,由于他擔有一個愣名聲,,有自知之明的祖母是斷然不會給他張羅婚事的。不意二大爺四十七歲那年,,村里來了位女叫花子,,人問她從哪里來?家里可有親人,?她不答應,,只是傻傻地笑。村人從她的外相識別,,斷定是一名廣西或者是貴州來的侉子,。三嫂母攛掇說給她找個吃飯的地方,與二大爺做老婆,,她不答應也不拒絕,,還是傻傻地笑。就這樣,,二大爺收留了她,。一年后,她竟誕下一子,,此事被村人傳為佳話,。又不曾料,小兒剛過百日,,那女人竟然伺機遁去了,。為了喂養(yǎng)小兒,,二大爺此次倒是聽話,父親給他在縣城一個水泥廠攬了搬運水泥的活兒,,他苦干了兩個冬天,,掙買奶粉的錢,年邁的祖母犧牲了她的“道樂”功夫,,照料那小兒,。添丁進口,是農(nóng)家之大事,,祖孫三代,,其樂融融。二大爺給其子起名“紅只”,。從此,,他有人無人喃喃自語時,總是紅只紅只的,,使人不勝其煩,。祖母自是喜不自禁,與人“道樂”時,,又有了個新孫兒紅只的質料話題,。 2016年,農(nóng)歷丙申正月十九,,二大爺也升天了,。文章寫到這兒,似乎該結束了,。二大爺一生的事跡已交代完畢,。但讀者朋友心里那個“愣二栓”的形象建立起來了嗎?我看未必,。我常想,,二大爺在村中是一個另類,即使是放在人世間,,他也是一個另類,。正是因了這另類,村人對他稱愣,但即使是把他置于所謂的癡苶呆傻的愣群中,,他也還是一個另類,。由此,我腦子里蹦出了一個詞“愚”,,愚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笨,,傻,愚與蠢經(jīng)常連用,,我認為,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不完整的,。愚應該是一種天生的狀態(tài),側重于外形,,是一個長時間甚至是伴隨一個人一生的過程,。愚與蠢不同,蠢著重形容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實際行動,,是一個人意志的表現(xiàn),。二大爺雖愚,但不蠢,,因為他的德行不是預先心里設定好的,,完全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故此,,二大爺是愚人,,而非蠢人,更非愣人,。二大爺粗衣俗表,,一生遭苦,一生辛苦,,但他苦而無怨,,沒有誰見他怨過天怨過地怨過人,沒有誰見他發(fā)過一句牢騷,,沒有誰見他與人吵過一句嘴,,沒有誰見他愁眉苦臉過。他一生貧窮,,也安守貧窮,,他沒有與命運抗爭過,該干什么則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則不干什么,,不用人說教,更不用人督促。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生兒落地,死而入土,,從未感覺到生活的枯燥和乏味,。他只是墨守成規(guī)地劃著一個生命的圓圈。儒家講修行,,道家法自然,。二大爺?shù)挠薜掠扌腥迦诵薏粊恚吡艘粭l道家的自然之路,,但又渾然不覺,。哲學家馮友蘭認為,人世間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蕓蕓眾生大都存在于自然、功利二境界中,,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有個判斷的標準和基本前提是人對人生宇宙是否有覺解,,其中,,自然境界的人對人生和宇宙渾然無覺無解。若套用馮氏理論可知,,二大爺屬自然境界之人,,他對人對事物都是一片混鈍,即使對人的生死大事,,他也不覺解,,祖母死去了,陪伴了他一生,,他侍養(yǎng)了祖母70余年,,竟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功利境界的人嘲笑他不近人情,,他們不知,,二大爺?shù)男袨轭H有晉人陶淵明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意味,。當然,二大爺于此境也是不覺解的,。二大爺過世后,,父親曾說,如果有來世,,我還愿意與他做兄弟,。我說,正如蘇東坡那句詩“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閆建軍,山西盂縣人,。1968年10月生,,1989年畢業(yè)于山西省忻州師院中文系。曾任中學教師5年,,司法干警2年。后調(diào)入中共盂縣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寫作工作10余年,。2007年擔任盂縣北下莊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鄉(xiāng)長。現(xiàn)任盂縣地震局局長,。作者自幼愛好文學,近年已在各類報刊雜志發(fā)表散文,、小說、雜論等10余萬字,。
特別申明:本平臺作品以原創(chuàng)為主,,轉載為輔,作者提供的照片多來源于網(wǎng)絡,,如文章,、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自告知之日刪除,。 史政發(fā)展 塞外文化 紅色文化 鄉(xiāng)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遺 傳說軼事 往事瑣憶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主編微信:sczb0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