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 漢王朱高煦之死 靖難之變中,漢王朱高煦堪稱功勛卓著,。因為有好幾次,,燕王陷入困境,,都是漢王朱高煦及時出現(xiàn)而擺脫。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白溝河之戰(zhàn),,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shù)千,直前決戰(zhàn),,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zhàn)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zhàn)。”高煦麾蕃騎力戰(zhàn),,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太子朱高熾體型肥胖,、行動笨拙、行事遲緩,,關鍵是腿還有點殘疾,。漢王朱高煦卻是精于騎射,而且遇事果敢,,所以朱棣一直非常喜歡他,。更主要的是,因為漢王經常在軍中,,所以軍方的大佬,,也傾向于支持漢王。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朱高熾的儲君之位,,一度是搖搖欲墜。 但是因為皇帝與太子,,有著天然的,、微妙的矛盾。所以,,漢王的許多優(yōu)勢,,常常就是他的劣勢,。總的來說,一個英明神武,、果斷過人,;而且在軍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太子,對皇帝而言,,始終是一種說不出的威脅,。在這種背景下,經過一番明爭暗斗,,朱高熾就被立為太子,。而朱高煦呢,則被封為漢王,,還需要馬上到封地云南,。當然了,這樣做的理由非常高大上,,因為朱高熾是嫡長子,。面對這種事實,朱高煦實在無法接受,,因為接受這種事實,,就等于承認自己徹底失敗了,。 畢竟,,現(xiàn)在趕緊認慫,,退出權力漩渦,然后夾著尾巴作人,,全身而退的概率那是非常大的,。但是,面對眼前的最高權力,,有幾個人能這樣超然呢,?更主要的是,已陷入奪儲之爭的漩渦中,,就算你愿意退出去,,曾經支持你的人,也難免會鼓動你繼續(xù)爭下去的,。畢竟,,看著眼前的太子高熾、漢王高煦之爭,;誰也忍不住想到當年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之爭,。因為,太子朱高熾除了年長幾歲,、性格溫和之外,,好像哪方面也不如漢王朱高煦啊。于是,,漢王朱高煦就拒絕到云南,,并且經常大放厥詞,更以秦王李世民自比,。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漢王朱高煦為什么要這樣囂張呢?顯然是因為,,他想繼續(xù)奪儲,,就必須得這樣高調,因為這種高調,,才會讓自己的支持者,,擁有更大的信心;才會讓更多的人,,愿意站在自己這一邊,。否則,太子,、親王的名份已定,,他還有什么機會呢?但是劍有又鋒,,漢王朱高煦這樣囂張,,難免會引起自己老爸的猜忌,因為秦王李世民并不是簡單的,,只把太子清理出局了,,更讓自己老爸也提前退休了。而且,,太子,、漢王相爭的越來越激烈;最后會是什么結果,?肯定是骨肉相殘啊,。太子、親王這樣磕磕碰碰的并立了10多年,。終于在永樂十三年,,漢王被改封到山東,并且必須得到封國了,。總的來說,,隨著大明帝國官僚政治的成熟,,朱棣在制約太子時,已不需要玩這種太子親王并立的危險動作了,。于是,,在永樂14年,漢王只能離開中央政府,,到山東的封國了,。如果在此前,朱棣突然死了,,誰敢說朱高煦沒有機會上位呢,?但是朱棣并沒有死;而且,,大明帝國的官僚政治越來越成熟了,。此時,,以大明帝國的那種權力格局,朱高煦奪位的機會,,已小的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畢竟,,前有秦王李世民的成功,;后有燕王朱棣的成功,。朱高煦雖然離開了權力舞臺中心,多少還是會有一些幻想的,。朱高煦那顆已平靜多年的心,,難免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但是因為太子朱高熾順利的登基了,,所以他只能暫時按捺下,,心中的這種非份之想。但是,,他與太子朱高熾,,當年的有著太多的恩恩怨怨,,以后的命運是什么,他多少也有此迷茫,。悲觀的時候,,他難免會想到下策;樂觀的時候,,他又會想到上策,;患得患失之際,他又會在中策徘徊,。漢王的下策,,就是徹底向大哥朱高熾臣服,然后通過主動消減權力的方式,,獲得大哥朱高熾的原諒,。而且,從理論上,,這個目的,,應該可以實現(xiàn)。畢竟,,漢王離開權力中樞,,已近10年了,其影響力已相對有限了,;如果他再主動削減權力,,愿意夾著尾巴作人,他大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應該都沒有理由主動背負殺弟(殺叔)的名聲。問題是,,絕頂之上的權力,,好像伸手就可以抓住,人難免會有幻想的,,尤其是自己的老爸,,當年就是在絕境之中,通過靖難之變上位的,,這更讓漢王會充滿了幻想,。漢王可以選擇的上策,,就是抓住機會,再以誅殺奸臣的名義,發(fā)動靖難之變,。因為有類似的想法,,漢王自然不會主動削減權力,相反還會有意無意的擴大自己私人班底,。更主要的是,,太子朱高熾上位后,僅僅10個月,,就駕崩了,。 面對此情此景,漢王朱高煦的心中,,難免會有太多的幻想,,因為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很容易讓他感覺,,這是老天在給他機會,。當時的帝國都城在北京,而太子朱瞻基卻在南京,,這意味著,,太子朱瞻基想到北京繼位,需要穿越兩千多里的距離,,關鍵是,,朱高煦的封國就在北京、南京之間,。如果漢王朱高煦在此過程中,,派人截殺了太子朱瞻基,你說會是什么結果,?基于英雄史觀去看,,漢王就等于成功一半了。據(jù)說,,漢王朱高煦也曾計劃派人截殺太子朱瞻基,。 但是,因為太子朱瞻基的行動太過迅速,,所以沒有來得及執(zhí)行,。漢王朱高煦依然在上中三策中徘徊,,最后終于忍不住選擇了上策。于是,,他以誅殺奸臣夏原吉為由,,選擇了復制自己老爸的成功。在當時背景下,漢王朱高煦成功的機會,,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從某種意義上,漢王朱高煦最大的機會,,就是前來圍剿他的軍事統(tǒng)帥,,會犯各種低級的錯誤。比如,,各級將領之間互相扯皮,;再比如,很多將領愿意接受他的策反,。但是很不幸,,新上位的小皇帝,竟然選擇了御駕親征,。這個小皇帝,,一直都充滿傳奇色彩,;因為朱棣一直不愿意廢太子朱高熾,據(jù)說,,就是因為太喜歡這個孫子了,。為了讓這個孫子成為合格的皇位繼承人,朱棣那是走到哪里,,把他帶到哪里,;更走到哪里,把他教育到哪里,;幾次親征蒙古時,,也不例外。建文帝顯然缺乏類似的歷練,。更主要的是,,這個小皇帝的主要助手,都是曾在權力中樞工作過多年的元老重臣,。建文帝身邊,,顯然沒有這樣的助手。所以,,簡簡單單的幾個回合下來,,漢王朱高煦就被俘虜了。當然了,,為了證明漢王朱高煦該死。所以,,史書就說,,小皇帝本來計劃饒恕漢王朱高煦的,因為說一千道一萬,,漢王朱高煦也是他親叔叔,。但是,漢王朱高煦一心作死,。所以,,小皇帝就殺了漢王朱高煦,并殺了他十個兒子,。類似的內容,,雖然相關史書都會引用,但是史書這么一說,,我們這么一聽就可以了,,因為它太戲劇化了。《國朝獻征錄·漢庶人傳》: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镕,,庶人死。諸子并死,。朱元璋的太子死了,,太孫朱允炆繼位,,盲目削藩,,于是丟失了皇位。這是大明帝國的第二任皇帝,。 燕王朱棣在位23年,,是為明成祖(明太宗)。這是大明帝國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熾上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僅僅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這是大明帝國第四任皇帝,。 仁宗死后,太子朱瞻基上位,,是為明宣宗,。這是大明帝國第五任皇帝。 明宣宗的兒子,,在明代歷史上,,端是大名鼎鼎,因為他就是著名的明英宗,。他之所以非常著名,,是因為他后來御駕親征,竟然被蒙古人俘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