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期我們試著從湯液經法圖角度,,分析了桂枝湯這個具體的方子,。結論是,桂枝湯為經典的補肝之方,,藥用辛-酸-甘的配伍,,其中,,辛補肝,酸瀉肝,,甘補肝,。 有人說,咦,,金老師,,在湯液經法圖里面,左下角的那個肝木的區(qū)域,,并沒有寫著辛補肝和酸瀉肝,,而是寫著體、用和辛,、酸啊,。這個怎么理解呢? 好,,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體用”這一對哲學概念,。 湯液經法圖的肝木區(qū)域 (一) 首先,,我們說,,前面講到的“辛補肝,酸瀉肝,,甘緩肝”的描述,,不是直接來源于湯液經法圖的,而是來源于《輔行訣》里面對于湯液經法圖的解讀,。 其中,,對于肝木疾病的治療,原文表述如下:“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span> 什么意思呢,?前面說過,《輔行訣》是陶弘景撰寫的,,但其中的湯液經法圖并非他所作,,而是引自伊尹的《湯液經法》,。《湯液經法》里面其實記載了肝木疾病的治療原則,,即“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于是,陶弘景想,,為什么這樣匹配呢,?噢,因為肝木的作用就是升散,,所以要用辛味補肝(辛散),,用酸味瀉肝(酸斂),要用甘味緩肝急(甘緩),。選擇辛味,、酸味和甘味的原因,其實都是順著肝木升散的屬性而來的,。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陶弘景一邊在引用《湯液經法》的原文,,一邊在解釋這樣匹配藥味的原因,。 凝練一下這段話,其實就能得到肝木疾病的治療原則:辛補,、酸瀉,、甘緩,。 輔行訣(圖源網絡) 同樣的,如果我們把《輔行訣》里面關于肝,、心,、脾、肺,、腎五臟的治療原則的文字表述都摘錄出來,,列在五臟虛實病證的后面,就可以分別得到五臟虛實病證的治則治法,,即:
可以看到,,每個臟腑都有補味,、瀉味和調味3種藥味,這就形成了15種治療方式,。大家要記住這個關系,,這種五味補瀉關系在后面的具體方劑分析中會經常用到。 再強調一下,,這種藥味匹配方式,,是直接從《輔行訣》中的文字表述來的。在湯液經法圖中各個臟腑的匹配藥味,,寫的不是補瀉,,而是“體用”。 藏經洞經卷(圖源網絡) (二) 梳理了《輔行訣》的文字記載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補五臟的藥味,,都是與湯液經法圖中的“用”對應,;所有瀉五臟的藥味,都與湯液經法圖中的“體”對應,。 那么,,什么是“體用”呢? 體用,,其實是一對哲學概念,,經常出現(xiàn)在早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體用的哲學概念萌芽于先秦,,流行于魏晉,成熟于宋明,,泛用于近代,。什么是“體”呢?“體”是指實際存在,;什么是“用”呢,?“用”是指內在潛能。 簡單地看,,我們可以把“體用”理解為一個事物的本體和功用,。本體是外界對我的輸入和塑造,功用是我對外界的輸出和影響。就像是一個充電電池,,它的功用是向外輸出電能,,但是呢,在向外輸出電能之前,,它必須得自己有電能,,得先讓外界對它輸入電能。所以,,充電的過程就是“體”,,放電的過程就是“用”,兩者是對同一個充電電池的方向相反的操作,。 充電電池明白了以后,,我們把肝、心,、脾,、肺、腎五臟想象成5塊充電電池,,五臟的“用”就是對外放電,,補味就是幫助五臟發(fā)揮功用,所以,,“用”對應的是補味,。同樣,五臟的“體”就是對內充電,,瀉味就是幫助五臟補充本體,,所以,“體”對應的是瀉味,。 充電電池(圖源網絡) 如果還不明白呢,就單獨想想肝木的“體用”,。肝木代表生發(fā),,代表發(fā)散,。什么藥味能幫助發(fā)散呢,?對,是辛味,,你吃了蔥姜和芥末,,都有辛辣上頭的感覺,這就是辛散,。什么藥味能減少發(fā)散呢,?對,,是酸味,酸味收斂,,減少發(fā)散,。減少了發(fā)散,就保存了實力,,充實了本體,,為下一次發(fā)散做準備。 所以,,“用”對應的就是補味,,“體”對應的就是瀉味。 當然,,中醫(yī)理論還有其他關于“體用”的應用觀點,,例如《景岳全書》就記載著“心肺……陰體而陽用也,大腸小腸……陽體而陰用也”的表述,,也是描述的本體與功用的辨證關系,。 好,大家理解了之后,,我們就可以把圖中的“體用”換成“補瀉”,,這樣更好理解。如下圖: 湯液經法圖(小金藥師制作) (三)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張圖。 我們說,,湯液經法圖的本質,,就是通過五臟虛實認知疾病,通過五味補瀉治療疾病,,這是一個完整的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閉環(huán),。 而且,湯液經法圖采取的五味補瀉,,并不是像中藥學教材那樣,,為每個臟腑指定1個對應的藥味。而是突破這個限制,,為每個臟腑設計了3個藥味,,分別叫做補味、瀉味和調味。其中,,調味還會隨著不同臟腑有不同的名字,,對于肝是緩肝,對于心是收心,,對于脾是燥脾,,對于肺是散肺,對于腎是潤腎,。調味可以與補味組合,,幫助治療相應臟腑的虛證,也可以與瀉味組合,,幫助治療相應臟腑的實證,,兩邊都能用。 這樣設計以后,,組方配伍的方式就被極大的擴展和豐富了,,單就一個臟腑的疾病,就可以用3種藥味來組方,。如果涉及到子母臟,,或者多臟腑的疾病,那就會更加豐富,。 反過來說,,同一藥味的中藥,并不只針對單一臟腑,,而是會作用于多個臟腑,。比如辛味藥,補肝的時候可以用,,瀉脾的時候可以用,,散肺的時候還是可以用。所以,,在湯液經法圖中,,同一個藥味會出現(xiàn)3次。從下面這個圖就可以看出來,,相同顏色的藥味,,會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臟腑出現(xiàn),。 湯液經法圖(小金藥師制作) 我們給大家舉兩個實際例子。 比如說生姜這個辛味藥,,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作用,,一方面能夠用于風寒感冒,,另一方面能夠用于胃寒嘔吐和寒痰咳嗽。生姜用于風寒感冒,,能夠解表疏風,,實際上就是用它補肝的作用,桂枝湯里面用生姜,,就是這個意思,。同時,生姜用于胃寒嘔吐,,能夠祛痰濕,,實際上就是用它瀉脾的作用,止嘔祛痰濕是最經典的瀉脾作用,。 《傷寒雜病論》里面的小半夏湯,,半夏加生姜,就是典型的辛味瀉脾之方,。 生姜(圖源網絡) 再比如說麻黃這個辛味藥,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一方面能夠用于風寒感冒,,另一方面能夠用于風寒感冒,,另一方面能夠用于氣喘咳嗽。麻黃用于風寒感冒,,能夠解表祛風,,就是用它補肝的作用,麻黃湯,、葛根湯里面用麻黃,,就是這個意思。而且,,麻黃的辛味要強于桂枝,,所以,,無汗表實的風寒感冒,桂枝是不夠力度的,,就需要麻黃,。 那么,治療氣喘咳嗽呢,? 對,,麻黃用于氣喘咳嗽,能夠宣肺平喘,,用的就是它散肺的作用,。這一點,從宣肺的“宣”字上就可以有所體會,,宣散,,宣通肺氣,明顯是一種發(fā)散疏通的意思,,這就是辛味藥的作用,。所以,經典名方麻杏石甘湯中的麻黃,,就是這個散肺,。清肺排毒湯用到的射干麻黃湯,也是這個散肺,。蘇黃止咳膠囊里面的麻黃,,還是這個散肺。 正因為作用靶位變了,,從肝變到了肺,,所以,即使沒有表證,,單純的咳嗽患者,,一樣可以用麻黃,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一樣可以用麻黃,。 麻黃(圖源網絡)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中藥多功效的特點,,從湯液經法圖的角度看,,一目了然。 好,,這次先講到這,,下次開始,,我們接著講心火補瀉方的配伍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