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好家長 68篇原創(chuàng)內(nèi)容 公眾號 作者:木青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送孩子上學(xué),,遠(yuǎn)遠(yuǎn)地,就被走在前面的一對母子說話聲吸引,。 “你倒是說說看,,為什么這么做?我給你講了多少遍了,,你為什么就是不聽,!我現(xiàn)在給你時間解釋,你不說清楚,,下次我什么都不相信你……” 媽媽的情緒看起來很激動,,一邊數(shù)落著孩子,,一邊時不時指指點點。孩子背著書包跟在身后,,始終一聲不吭,。 也許是沉默激怒了媽媽,從小巷拐到大路,,即便面對越來越多擦肩而過的上學(xué)孩子,,媽媽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路念念叨叨,。 我依稀可見,,孩子的臉上露出尷尬神色,他忍不住梗了梗脖子,,努力挺起腰板,,明顯加快了步伐,然后頭也不回地走進校門,。 “你這孩子,,怎么越長大越不吭氣,不像話……”媽媽站在校門口,,努力往里張望,,心里還有些憤憤不平。 看著這對母子,,我有些心疼孩子,。如果說爭辯還有希望,那么沉默只能說孩子早已攢夠了失望,。 然而在生活中,,還有多少父母習(xí)慣性地認(rèn)為:不過是個階段,孩子過了這一陣就好…… 成長,,的確會讓孩子謹(jǐn)言慎行,;但如果孩子越長大越沉默,其背后的真相,,卻不容忽視…… 01 失語,從不被信任開始 表達(dá)真實想法是每一個人的訴求,,一個孩子變得沉默,,往往從不被信任開始。 還記得重慶10歲劃車男孩賠償3500元后反轉(zhuǎn)的事件嗎,? 孩子在停車場明明趕只蒼蠅玩玩,,卻不巧,監(jiān)控角度吻合,,被認(rèn)為有意劃車,。 鐵證般的監(jiān)控,,憤怒的車主,秉公執(zhí)法的民警……面對這個架勢,,孩子的發(fā)聲顯得蒼白無力,。父親迅速賠款,看起來深明大義是在保護孩子,,卻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打擊,。 回到家后,孩子變得異樣沉默,,情緒無比低落,。 但幸運的是,心細(xì)的民警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異常,,經(jīng)過3天調(diào)查,,還原了事實真相。 最終車主退款,,孩子被證明清白,,他很高興,比任何時候都還要高興,。如果不是細(xì)心的民警,,孩子這個不被信任的傷,可能成為他永遠(yuǎn)無法填補的缺口,。 《沉默的羔羊》中說:當(dāng)沒有人信任你的時候,,沉默和堅持是最好的選擇。 父母的信任和愛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精神支柱,,當(dāng)孩子不再相信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與幫助,,失望多了,自然也就不愿意開口,。 比起犯錯被懲罰的代價,,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對他的信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信任孩子的父母,,將培養(yǎng)出信任父母的孩子,,信任父母的孩子一定會很好的成長。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的安全感也絕大多數(shù)來自父母,,也許只是父母一個鼓勵的眼神,一份信任的目光,,都會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力量,,哪怕腳下一路荊棘,他們都會義無反顧勇敢走下去。 02 沉默,,是無聲的反抗 中國有句老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伴著棍棒成長,,是很多孩子的童年記憶,。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嗎,?殊不知,,每一記棍棒,打在孩子身上,,鞭笞在孩子心里,,推遠(yuǎn)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看過一檔育兒觀察節(jié)目,,據(jù)爸爸描述:自孩子兩歲時不聽話,,被他用棍子打了一頓后,也不知怎么了,,孩子開始不跟爸爸說話,,整整三年,都沒有叫過一聲“爸爸”,。 父子倆形同陌路人,,這讓爸爸感覺很挫傷。 在觀察中,,父親陪孩子看故事書,,可當(dāng)孩子遇到不認(rèn)識字的時候,他掉頭先找媽媽,。媽媽將孩子推出去:“找爸爸呀,,爸爸不是在旁邊嗎?” “不要,,我不要,!” 孩子堅決搖頭,不向爸爸求助,,全程沒有語言交流,,更沒有眼神交流。 沉默,,是無聲的反抗,;被暴力管教的孩子,陰影伴隨一路成長,;打得越狠,副作用越大,。 心理學(xué)研究指出,,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內(nèi)心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其性格特質(zhì)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卑和恐懼,這種恐懼感甚至?xí)诤⒆映赡旰笠踩粤粲泻圹E,。 一萬個孩子縱然有一萬種教育方式,,但最基本的一定是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做一個講理的父母,,尊重孩子,。 良好的溝通,打開孩子心扉,,真誠交流,,問題迎刃而解。 03 拒絕溝通,,是對現(xiàn)實的失望 看到過一組扎心漫畫,,來自@麻尾繪制的《孩子越來越沉默的原因》??赐?,令人悵然。 下雨天,,孩子冒雨趕回家,。看到渾身濕漉漉的孩子,,父親不滿地指責(zé):“你傻啊,,不會等雨停了再回家!” 出門回來,,孩子不小心弄傷手,。看著滴著血的指頭,,母親心疼地埋怨:“流血了吧,,不知道小心一點嗎?” “怎么這點事都做不好,!” “誰叫你不聽我的,!” “你能不能動點腦子!” …… 漸漸地,,孩子變得不愛說話,。 直到有一天,父母開始察覺了孩子的沉默,,轉(zhuǎn)而問孩子:“你怎么了,,最近什么事兒都不跟我說?” 孩子在心里裝了一個另外的自己,然后笑著告訴父母:“我沒事啊……” 當(dāng)孩子笑著說自己沒事的時候,,卻其實,,他們早已在心門上加了一把“拒絕溝通”的鐵鎖。 每一次,,當(dāng)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其實都是他們最感無助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如果此時,,孩子在父母面前一次次碰壁,,久而久之,他們也就習(xí)慣了有心事不向父母訴說,,有困難不向父母求助,,獨自承受。 拒絕溝通,,其實是孩子對現(xiàn)實的失望 教育家周弘曾說過: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父母懂孩子的無助,,才是孩子求助最大的勇氣。 04 缺乏陪伴,,終將漸行漸遠(yuǎn) 李玫瑾教授在公開場合中不止一次強調(diào):家庭撫養(yǎng)不僅是物質(zhì)的,,更需要的是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覺得,,對得起孩子的未來,就要為他拼下萬貫家財,。于是孩子從小留守在家,,夫妻倆卻雙雙外出把工打。結(jié)果,,錢賺到了,,孩子卻已經(jīng)不是自己的孩子。 因為長期缺乏陪伴,,親子感情淡漠,,孩子甚至心存怨念,,用出格的行為,表示內(nèi)心不滿,。 李玫瑾教授曾講到一個案例,,有一對父母生下孩子后,立志外出打工賺錢,。出門還不到十年,孩子就出了問題——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追隨”父母,。 父母在上海打工,,孩子就到上海偷竊;因為年齡小,,孩子被放回家,。可沒過多久,,父親剛剛前腳來到南京,,后腳派出所的電話又打來告知:你家孩子在南京行竊被抓。 當(dāng)父親急火火趕到派出所,,孩子見了父親,,扭頭就對警察說:“我偷了三千塊,按照規(guī)定,,可以送我去勞教,。” 李玫瑾教授分析說:偷竊,,不過是孩子對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挑釁,。孩子其實要的不是錢,而是陪伴,。 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恰恰也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階段。 父母常常覺得孩子只要吃好,、喝好,、用好就行,然陪伴缺位,,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孤單,,越來越沉默,也越來越容易造成孩子問題出格,。 想起一句心酸的話:“爸媽媽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身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十年不長,,對孩子來說,卻比一生都珍貴,。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滋養(yǎng)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彌補童年,。 05 有人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問:親子之間,最遙遠(yuǎn)的距離是多少,? 有一個回答至今印象深刻:
當(dāng)孩子開始變得沉默,那其實是孩子內(nèi)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珍視這份上帝送來的禮物吧,,做一個心里有愛,眼里有光,,手里有法的家長,。不要等孩子離開了才去追悔,親子一場,,一生不能逆轉(zhuǎn),,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dāng)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