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禮樂可得知,天命天道不得聞,。 《論語》第五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 子貢說:“先生講詩書禮樂,,是可以聽到的,;先生講天命與天道,是難得聽到的了,?!?/p> 【悟讀】 文章即形式,道德乃內在,。 “文”,,花紋或文采;“章”,,章法或彰顯的色彩,。文章是道德的外在表現(xiàn),本章指詩書禮樂,。子貢說,,夫子的道德的外在表現(xiàn),“可得而聞也”,。可“夫子之言性與天道”,,我們是聽不到的,。 南懷瑾說,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事等表之于外的,,都叫文章,;順理成了一個章法,蘊含藝術的氣息,,也叫文章,。 性,指人的本心本性,,即《中庸》里的“天命之謂性”,,每個人“原本具足”的本心本性,,也稱天命;天道,,指自然宇宙不生不滅的真相和規(guī)律,,無時無刻存在于每一個當下。 子貢的意思是,,孔子講禮樂詩書等知識是有形的,,可得聽聞;而本性與天道,,深微難知,,不是一般人可以聽懂的,也不是通過聽而得到的,。 孔子教育學生注重人道,,很少言及人性與天道。其一:“天道遠,,人道邇”,。孔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實精神,,對于天命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態(tài)度,。其二:天道不是靠說,而是靠踐行,?!?strong style="white-space: normal;">不離日用行常外,直到先天未化前”,,而儒家是指導人生的,,而不是抽象談玄的。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告訴我們天道即遵循自然規(guī)律,。把生活過好,,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天道——在家做好兒女,在學校做好學生,,在單位做好同事,,把日常生活安排好。 本章的主旨還是強調,,為人處世先腳踏實地把“仁義禮智信”做好,,再去追尋神秘的天命和天道。 做好了人道,,慢慢就知了天命,,也就通了天道。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