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點軍校曾專門派出團隊來到淮海戰(zhàn)場的舊址進行實地考察,,對這一結果的評價是“不可思議”。 淮海戰(zhàn)役創(chuàng)下了三大戰(zhàn)役中的“四個之最”:我軍犧牲最重,、殲敵數(shù)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zhàn)爭樣式最復雜。戰(zhàn)役的發(fā)生,,是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的不斷變化,,不停修正發(fā)展出來的,就好像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口的吃掉了,, 戰(zhàn)爭的勝負涉及到許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單從一兩個方面看,,是不確切的,,作為一個旁觀者,就以事后的回顧來淺析幾方面,, 一,、 后勤保障 用陳毅元帥的那句著名的話就是,淮海戰(zhàn)役是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 如果說劉陳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在戰(zhàn)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擔負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qū)和華東野戰(zhàn)軍后勤部在組織后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 在戰(zhàn)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zhàn)爭,。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后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只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人民負擔戰(zhàn)爭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 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chǎn),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zhàn)役的勝利,?!?/p> 相比之下,淮海戰(zhàn)役的第三階段,,被我軍合圍的杜聿明部,早已是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 面對挨饑受凍的敵人,,為了進一步瓦解敵軍官兵士氣,,除了在陣地前廣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外,身在前敵的粟裕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 給敵人送吃的,,粟裕的這招“雪中送飯”很快就見了奇效,許多敵人士兵因此紛紛投誠,,從而大大削弱了敵軍的斗志,,為淮海戰(zhàn)役的最后勝利,取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后勤的威力可見一斑,。 二、情報,、策反 獲取和掌握敵方機密而又準確的情報,,對戰(zhàn)爭的勝利至關重要, 在淮海戰(zhàn)役中,,國民黨軍的情報工作與解放軍方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由于國民黨特務機構在抗戰(zhàn)后期的迅速膨脹,蔣介石對其進行了改編,,戴笠的死,,又使蔣介石失去了最得力的臂膀。而隨著“軍統(tǒng)”改組為“保密局”,,國民黨軍隊的特務力量相當削弱,,其主要職能也局限在對付和防范中共地下組織的防守上,,而針對解放軍方面的情報搜集工作則無能為力。徐州“剿總”情報機構派往解放區(qū)的秘密電臺不是“有去無回”,,就是“默默無聞”,, 淮海戰(zhàn)役爆發(fā)前的一段時間,張克俠利用擔任徐州城防司令可以自由出入徐州“剿總”之便,,去“剿總”參謀處翻閱軍事情報和軍事圖表,,然后“ 將徐州敵軍情況及工事圖表通過秘密渠道送到解放軍那里” 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槐參與了淮海戰(zhàn)役國民黨軍的決策指揮,在戰(zhàn)役期間,,他提供了國民黨軍解圍雙堆集的計劃,,1948年11月底的國民黨軍江防計劃,1948年12月初的國民黨軍京滬地區(qū)江防要圖等,。 淮海戰(zhàn)役的第一個大勝仗是張克俠和何基灃起義,,而張和何二人都是臥底多年的共產(chǎn)黨員, 反觀獨斷專行的蔣介石躲在南京,,“憑一次所謂官坻會報來決定指揮部署,,或憑他本人的思考而亂下手諭”。因此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過時就是失策,。 個人覺得淮海戰(zhàn)役中,,差距最大的還真是情報。 三,、戰(zhàn)略行動 淮海戰(zhàn)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淮海戰(zhàn)役第一階段,,打黃百韜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zhàn)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zhàn)軍共同進行淮海戰(zhàn)役,, 1948年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fā)現(xiàn)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后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東郊, 黃百韜兵團在向徐州集中過程中,,就被華野切斷徐州到海州的路線,。然后,第7兵團就被華野成功包圍,。這時候,,國軍的戰(zhàn)略布局被打亂,,只好命令部隊去解救黃百韜兵團。 邱清泉,、李彌兵團,,從徐州前往營救。華野派出10余萬人的兵力進行阻擊,,這是典型的圍點打援,。黃百韜有五個軍,所以徐東的那場阻擊戰(zhàn),,和圍殲黃百韜兩處戰(zhàn)場打的同樣慘烈,。 邱李兵團攻打到離黃百韜三十公里處后,再也難以前進一步,,華野也是下血本來阻援,。 要打黃,就要更多的兵力來牽制外圍之敵,,中野便加入了,。此時劉伯承提出建議并率領中野攻占了空虛的宿縣,于是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大淮海戰(zhàn)役形成,其實這一點至關重要,。 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徐東戰(zhàn)事陷于膠著,,國軍方面寄希望于黃維的12兵團。劉鄧中野在搶占宿縣,,切斷國軍路上補給線后,,迅速追上黃維兵團,將黃維包圍,。 這時候,,黃百韜兵團終于頂不住了,全軍被殲,,黃百韜也在亂軍之中自殺,。 淮海戰(zhàn)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 由于黃伯韜兵團被殲,,李延年兵團在蚌埠畏懼不前,而黃維在蔣介石封鎖消息并再三催促下,,繼續(xù)冒進,。 從敵人方面講,,黃維兵團是蔣介石嫡系精銳部隊,共12萬人,,號稱“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相比之下,中野兵員不足,,裝備差,,而且彈藥不足。劉,、陳,、鄧都意識到,這是一場惡仗,、一場硬仗,。 鄧小平曾說:“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 黃維兵團之中又有18軍這個五大主力之一坐鎮(zhèn),。僅憑中野的確是拿不下的,,畢竟在轉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重武器喪失殆盡,憑借輕裝備想吃掉美式的12兵團談何容易,。于是華野派出部分兵力,,與中野合力,把12兵團消滅,,活捉了黃維,。 淮海戰(zhàn)役第三階段,追殲杜聿明部 在徐州“剿總”從徐州撤退的問題上,,杜聿明與蔣介石達成“撤而不打”的協(xié)議,。 然而,當杜聿明部撤出徐州到達青龍集,,瓦子口一帶時,,華野前指命令淮河一線蚌埠方面的解放軍故意向北佯裝退卻,這時蔣介石以為形勢好轉,,求勝欲陡然上漲,, 于是,蔣介石一改初衷,,命令杜聿明“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 并令李延年向北推進,,協(xié)助杜聿明部共解黃維兵團之圍,。實際上,,蔣介石這個變撤為打的決定,等于是把已脫離虎口,,已經(jīng)跳出華野包圍圈的杜聿明再次送進虎口,,把杜聿明部推上了絕路。 杜聿明這時的絕望可想而知,。 由于杜聿明掉頭去援救黃維,,所以兩天后就被華野主力追上,并包圍在陳官莊,。杜聿明手中,,有孫元良,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三十萬人。 所以在黃維被殲滅前,,對杜聿明采取圍而不攻策略,。期間杜聿明也多次試圖突圍,但都被打回來了,。 此時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決定,,為了配合圍殲華北傅作義部隊,暫時不進進行總攻,,只是一點點的縮小包圍圈,。冬季的國軍補給全靠空投,無疑是杯水車薪,,士兵大量餓死病死,在我軍總攻之前國軍實際上已經(jīng)戰(zhàn)斗力萎靡,。華北大局已定后,,我軍大舉進攻,一舉殲滅杜邱李三個兵團,。 1949年1月6日,,我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qū)被圍的杜聿明部發(fā)起總攻,,10日凌晨,,杜聿明在安徽省蕭縣張莊寨鎮(zhèn)張老莊被俘,這標志著淮海戰(zhàn)役以軍全勝而結束,。 戰(zhàn)略行動層面主要包含:指揮決策,、部隊士氣、勇于犧牲,、協(xié)調一致等等因素,。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各方努力的結果, 勝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決戰(zhàn)。 二是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zhàn)夜戰(zhàn),,發(fā)揮我們的長處。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fā)揮了人民戰(zhàn)爭的威力。 四是戰(zhàn)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zhàn)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來完成戰(zhàn)略戰(zhàn)役上的正確決策,。 五是發(fā)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zhàn)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 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