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家林 清明祭拜老父親 清明時節(jié)淚雨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到來,蓮花山公墓提前20多天就發(fā)出公告:為防止車輛過度集中擁堵,,上蓮花山祭拜親人的車輛,,必須提前一周預約登記。 4月1日,,距清明節(jié)還有3天,,為避開清明節(jié)三天假期(含周末)上蓮花山公墓的車輛擁堵,與晚輩約好這天上午,,去蓮花山公墓祭拜逝去的老父親,,祭拜孫輩、外孫輩的爺爺,、外公,。 上午9時,細雨紛飛,,像老天爺知道我們要去祭拜老父親,,祭拜爺爺、外公似的,,天空下起對親人哀思的淚雨,,我們倆老伴乘坐兒子的轎車,外侄駕駛越野,,來到蓮花山公墓服務區(qū),,買上香燭錢紙,金青,、銀青,,為逝去的老祖宗及所有親人燒香祭拜后,,來到老父親墓前,點上香燭錢紙,,燒香祭拜,,祝老父親在天堂里快樂,保佑93歲的老母親百年長壽,,保佑我們平平安安,,保佑孫子們工作順利,保佑曾孫們學習進步,。 老父親離開我們已有9個年頭了,。 父親的故事很多很苦。父親姐弟仨排行老二,,上有大孃,,大父親兩歲。下有二叔,,小父親兩歲,。 父親4歲那年,祖父拋下祖母,、祖婆、祖公,、父親姐弟仨,,外出打拼。出走前對父親姐弟仨說,,“在家聽母的話,,父要出趟遠門,找錢買布來給你們縫新衣裳,。”祖父一去,,再也沒有了音信。 沒爹的孩子早當家,。祖父的出走,,家里的重擔壓在了父親姐弟仨身上,讀了一年私塾的父親,,就早早步入人生養(yǎng)家糊口,,童時放牛,少時幫人染布,。 14歲那年,,父親來到三江橫街,幫三姨婆開的染坊當學徒,,染布,,無論打霜下雪,,還是天晴下雨,每天天不見亮,,父親就起床,,挑起水桶,下到河里挑水,,把五六口斗腔大的染缸挑滿水,,才吃上早飯,累得父親面黃肌瘦,。 綦江解放那年,,父親同母親成了家,父親分得了自己的染坊,,以染布為生,。母親幫人縫衣、做鞋,,參與鄉(xiāng)農(nóng)婦協(xié)會,、居民會清匪反霸,協(xié)助解放軍維護社會治安,。 1952年7月,,綦江鐵路局招工,經(jīng)已在綦江鐵路局工作多年的二叔介紹,,父親報名參加了入路招工考試,。 這天,設在三江元通寺的考室里,,僅有小學文化的父親,,與初中文化,一起染布的師兄周一鋒,,同坐一張考桌,,考試中,師兄倆理所當然要相互關照了,。試卷考的是一道應用題:三千馬下河,,八百馬上坡,問好多馬腳桿,,好多馬耳朵,。 父親照著師兄做的試卷運算步驟,運算得出的答案,,一字不漏往試卷上抄:一萬五千二百只馬腳桿,,七千六百只馬耳朵。 很快招工揭榜,,錄取名單中,,師兄沒考上,,落了榜。父親考上了,,榜上有名,。一個初中生沒考上,反倒讓一名小學生給考上了,,真成了轟動一時的笑話,。 父親考入綦江鐵路,成為綦江工務段一名路基工,,年輕力壯,,力大無比的母親跟隨父親,用大背筐背著壇壇罐罐,、柴米油鹽,,背筐上橫放著固定一張凉床,70多歲的老祖婆躺在凉床上,,父親用籮筐,,一頭挑著三歲的大哥,一頭挑著剛滿一歲的二哥,,輾轉(zhuǎn)三萬支線,、綦江鐵路沿線,漿砌路基邊坡,,整治溜坍落石,。 1956年2月,父親從羊蹄洞路基工地,,調(diào)入川黔線伍都壩養(yǎng)路工區(qū)改任巡道工,結(jié)束了攜家?guī)Ь?,長期奔波的日子,。來到伍都壩養(yǎng)路工區(qū)這年夏天的那個黎明,我降生在修建綦江鐵路時建造的人字架小青瓦蓋工房里,,到后有了四弟和五妹,。 伍都壩養(yǎng)路工區(qū),是川黔鐵路兩河口車站與鎮(zhèn)紫街車站的區(qū)間工區(qū),,坐落在綦江河畔坎上,,這里雖然地處邊遠鄉(xiāng)村,但風景秀麗,,土地肥沃,,適宜母親帶領的“五七”家屬小組開墾農(nóng)副業(yè),開辦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兔場,,在綦河兩岸生產(chǎn)砂石支援鐵路建設,抬著宰殺的大肥豬慰問川黔線K126泥石流坍方搶險工地,,成為出席全國“工業(yè)學大慶”的一面紅旗,。 父親在這里巡了一輩子道,為了確保川黔鐵路安全暢通,,父親每天扛著巡道錘,,挎著巡道包,不間斷地巡查伍都壩養(yǎng)路工區(qū)管轄的那段15公里川黔鐵路,,30多年如一日,,父親巡查的線路,排除的設備故障,,整理的責任公里線路外觀,,丈量線路留下的腳步,相當于環(huán)繞地球走了22圈半,,直到退休…… 父親性格和藹,,心底善良,像一朵擋風的墻,,處處溺愛著我們,。母親教子嚴格,性格直爽,,即使打豬割草,,哪怕是割了人家地里的一朵南瓜花,都要遭到母親黃荊棍的“訓斥”,,一旦母親舉起黃荊棍,,我們總是像小雞一樣,躲在父親的膝下,。 父親退休后沒有一天閑著,,同母親一道,幫我們四兄妹把4個孩子,,一個一個帶大,,交給我們上小學、初中,、大學,,成家立業(yè)。 父親70歲那年,,身患肺癌,,以開朗的心態(tài),正確面對“絕癥”的威脅,上手術臺的頭一天中午,,我和朝天門長航公安分局當預審科長的二哥一起,,陪著老父親,讓父親一口氣吃完兩罐“罐罐雞”,,父親詼諧地說,,“癌癥個嘛,沒得怕頭,,就是挨一刀嘛,。”讓我們兄弟倆對父親“開朗的心態(tài)”嘖嘖稱贊。 父親與病魔抗爭,,從死神線上擺脫出來多活了16年,,成為綦江工務段退休戰(zhàn)線同仁學習敬重的英雄,段退管辦下發(fā)文件:號召全段退休職工向抗癌英雄父親學習,。 父親86歲那年離開了我們,,要是父親還健在的話,也是96歲高壽了,。 父親雖然離開我們9個年頭,,但父親當年揮舞巡道錘,敲打軌枕浮釘,,蹲在路肩拔雜草,,拾飛碴,清理線路側(cè)溝雜物,,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為鐵路運輸事業(yè)奮斗終身無差錯,,確保了工區(qū)的安全生產(chǎn),;休班時到工區(qū)附近的天臺崗開荒種菜,挖好多好多紅薯;到綦河邊釣好多好多魚回來,蒸好多好多的魚鲊肉,,沒吃完的魚,晾好多好多的干魚片;跟著父親挑著籮筐,,到東溪集鎮(zhèn),,買回供應的口糧;父親退休后幫我們把孩子帶大,;父親像大山那樣,,為我們避風擋雨;父親與絕癥抗爭的一幕幕身影,至今仍歷歷在目,。 當我站在父親的墓前祭奠父親的時候,,心里總是有頗多對父親的虧欠。 父親臨走前病倒在老大哥家三個多月的日子里,,退休多年的老大哥,,同母親形影不離地守在父親身旁,幫父親清洗,,喂藥,,無微不至的護理,直到父親落下最后一口氣,。 讓我愧疚的是,,沒能守在父親身旁,看到父親走完最后一刻,。當接到妻子打來電話告訴我“父親走了,!”還在運輸繁忙的重慶北線路車間黨總支書記的崗位上,忙著手里工作的我,,一股愧疚的淚水奪眶而出,,趕緊丟下手里的活,一口氣跑到父親身旁,,對著父親的遺體默默祈禱:請求父親的原諒,,是兒子不孝,兒子愧對您老人家呀,! 每年的清明節(jié),,我都要來到父親墓前,點上香燭錢紙,,請求父親的原諒,,默默對父親說:兒子已經(jīng)了退休,請父親放心,,兒子一定會好好照顧母親,,讓93歲的老母親盡享天倫之樂! 祝老父親在天堂里快樂,,保佑93歲的老母親百年長壽,,保佑我們平平安安,保佑孫子們工作順利,,保佑曾孫們學習進步,。 作者簡介:熊家林,筆名,。居南岸,。重慶綦江區(qū)人,。當過車間書記,黨群室主任,,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政工師,,現(xiàn)任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涪陵工務段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協(xié)會員,,上千篇通訊,、論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在報刊、網(wǎng)絡發(f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