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蕃荷菜,、薄苛、蔢荷,、蘇薄荷,。 〔來 源〕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及家薄荷M. haplo-calyx Briq. var. piperascens(Malinvaud)C. Y. Wu et H. W. Li的全草。 〔成 分〕全草含揮發(fā)油(薄荷油)1~3%,,以葉含量最高,,油中的主要成分為薄荷醇(又稱薄荷腦),其次為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1.疏風清熱: 《新修本草》: “主賊風傷寒,,發(fā)汗惡氣……”。 《用藥法象》:“清頭風,,除風熱”,。 《食性本草》: “能引藥入營衛(wèi)。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本草衍義》: “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2.清利頭目: 《本草圖經(jīng)》: “治傷風,,頭腦風”,。 《滇南本草》: “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fā)熱,去風痰……”,。 《本草綱目》: “利咽喉,, 口齒諸病”。李杲: “主清利頭目”,。 3.疏風透疹: 《滇南本草》: “癰,、疽、疥,、癩諸瘡”,。 《本草綱目》: “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 《本草求真》:“涼能熱清,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 4.疏肝止痛: 《日華子本草》: “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王好古:“能搜肝氣”,。…… 5.解暑去邪: 《新修本草》: “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滇南本草》: “……霍亂吐瀉……”,。 《醫(yī)林纂要》: “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 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二,、近代研究 1.發(fā)汗解熱作用:薄荷有促進汗腺分泌作用,,少量的薄荷內服有興奮作用,能使皮膚血管擴張,,體溫擴散〔1〕,。 2.止痛鎮(zhèn)靜作用:薄荷油對皮膚有刺激作用,且可以透入皮膚內,,引起皮膚長時間充血,,同時反射性的引起深部皮膚血管變化,以調整血管功能,,達到止痛及鎮(zhèn)靜止癢作用〔1〕,。 3.消炎作用:薄荷油中蒸發(fā)出的甘菊環(huán)(甘菊色素),對熱傷的兔耳有抗炎作用〔2〕,。 4.抑菌作用:薄荷煎劑對人型結核桿菌,、傷寒桿菌有抑菌作用〔3〕。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4〕,。 5.對胃腸的影響: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腸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抑制發(fā)酵,、防腐及健胃作用〔1~4〕。 6.回乳作用:內服薄荷可使乳汁分泌減少〔3〕,。 〔性 味〕辛,,涼。歸肺,、脾經(jīng),。 〔功 效〕疏風散熱,清利頭目,,止吐瀉,,透疹。 〔主 治〕外感風熱,,發(fā)熱頭痛,,目赤,咽喉疼痛,、牙痛,,風疹瘙癢,霍亂吐瀉,。 〔臨床應用〕 1.外感風熱:發(fā)熱,,頭痛, 目赤,咽喉腫痛,,咳嗽等,,類似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結合膜炎等。常配伍金銀花,、連翹,、荊芥、牛蒡子,、菊花等疏風清熱藥,,方例《連翹薄荷湯》。熱甚者可用《清解湯》,。若熱甚挾驚者可配伍羌活,、麻黃、白附子等,,方例《薄荷湯》,。一般外感風熱證可用《銀翹散》、 《桑菊飲》 (方見銀花,、桑葉),。 2.風熱上犯:見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如感冒頭痛常配伍黃芩、葛根,、川芎、細辛,、荊芥,、羌活,方例《羌活湯》,。目赤澀痛用《荷薄湯》,。 3.風瘙癮疹:如麻疹初起,疹出不利,,或麻疹初起,,復感風寒,常配伍葛根,、 升麻,、牛蒡子等,方例《加減葛根湯》。風疹瘙癢,,如蕁麻疹,,皮膚瘙癢癥則配伍僵蠶、蟬蛻,、荊芥等,,方例《消風敗毒湯》。 4.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心煩易怒,類似于內分泌紊亂,,肋間神經(jīng)痛等,,常配伍柴胡、白芍等,,方例《逍遙散》(方見柴胡),。 5.暑濕吐瀉:如嘔吐、腹瀉,、腹脹,,腹痛等,類似于急性胃腸炎,,沙門氏菌屬感染,。常配伍藿香、連翹,、山楂,、積殼、香附子,、延胡索等,,方例《薄荷藿香湯》、 《急救回生丹》,、 《衛(wèi)生防疫寶丹》,。此外,薄荷常用于傷暑發(fā)熱,、頭昏,、口渴、小便短赤等證,,多配伍滑石,、甘草等清暑利濕藥用。 6.瘰疬結核:項部結成顆塊,, 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等,類似于頸淋巴結核,,常配伍皂莢為丸,,黃芪湯下,方例《薄荷丸》,。 7.其他應用:近代提取薄荷的揮發(fā)油,,除用于一般丹劑及丸劑中作急救藥外,也可作搽劑,、滴劑用來治療局部炎癥,。如與甘油配伍制成薄荷甘油滴鼻治療鼻膜炎等。治療咽喉炎癥用的薄荷喉片也是取薄荷油配制而成,。 〔用 量〕 3~6克,,丸散酌減,外用適量,。 〔用 法〕生用,,宜作散劑沖服,入湯劑不宜久煎,,也可提取揮發(fā)油用,。 〔禁 忌〕體虛多汗者不宜用,乳婦慎用,。 〔附 方〕 1.連翹薄荷湯(《溫病條辨》):薄荷,、連翹、生甘草,、黑梔子,、桔梗、菜豆皮,。 2.清解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蟬蛻、甘草,。 3.薄荷湯(《證治準繩》):薄荷,、羌活、甘草,、麻黃、僵蠶,、天竺黃,、白附子。熱甚加竹瀝,。 4.羌活湯(《瘍醫(yī)大全》)羌活,、獨活,、薄荷、防風,、升麻,、細辛、川芎,、荊芥,、生石膏、生地黃,、甘草,。 5.薄荷湯(《普濟方》):薄荷、牛蒡子,、菊花,、甘草。 6.加減葛根湯(《疫痧草》):葛根,、薄荷,、牛蒡子、淡豆豉,、防風,、荊芥、桔梗,、連翹,、馬勃、蟬蛻,、山梔子,、赤芍、甘草,。 7.消風敗毒湯(驗方):荊芥,、薄荷、防風,、蟬蛻,、僵蠶、全蝎,、苦參,、土茯苓、當歸,、赤芍,、牡丹皮、甘草,。 8.薄荷藿香湯(《驗方金四》):薄荷,、山楂,、連翹、藿香,、枳殼,、延胡、香附子,。 9.急救回生丹(《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硃砂、冰片,、甘草,。 10.衛(wèi)生防疫寶丹:即上方加細辛、白芷,。 11.薄荷丸《圣惠方》:薄荷,、皂莢、黃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