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蓽撥,、蓽撥梨,、椹圣、蛤蔞,、鼠尾,。 〔來 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Longum L.的未成熟果實(shí)。 〔成 分〕含揮發(fā)油約1%,,胡椒堿,、棕櫚酸、四氫胡椒酸,、1-十一酸烯基-3,、4-甲撐二氧苯、哌啶,。還含N-異丁基癸二烯〔反-2,,反-4〕酰胺、芝麻素及淀粉,、樹脂,、揮發(fā)油,色素等,。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yàn) 1.溫中散寒:蓽茇有溫中散寒,健胃消食作用,?!侗静菔斑z》: “溫中下氣,補(bǔ)腰腳,,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海藥本草》:“主老人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chǎn)后瀉痢”,。 《日華子本草》: “治霍亂,,冷氣,心痛血?dú)狻薄? 2.行氣止痛:蓽茇有行氣止痛,、止嘔吐等作用,。 《本草圖經(jīng)》: “治氣痢”。 《本草衍義》: “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jié)M痛”。 《本草綱目》: “治頭痛,,鼻淵,,牙痛”。 《天寶本草》: “治跌打損傷,,腰腳痛”,。 二、近代研究 1.抑菌作用:蓽茇?fù)]發(fā)油對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 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 2.止痛作用:臨床觀察有止痛作用,對胃腸絞痛,、牙痛,、頭痛有效、近年來用治“冠心病”心絞痛有效〔2〕,。 此外,,本品揮發(fā)油及胡椒堿對胃腸粘膜有刺激作用,可使胃腸粘膜輕度充血,,分泌增加,,服后有溫暖感。 〔性 味〕辛,,熱,。歸胃、脾,、大腸經(jīng),。 〔功 效〕溫胃散寒,止痛止嘔,。 〔主 治〕心腹冷痛,,嘔吐吞酸,,腸鳴瀉痢,胸痹心痛,,頭痛,,陰疝,鼻淵,,齒痛,。 〔臨床應(yīng)用〕 1.脘腹冷痛:脘腹冷痛日久, 反復(fù)發(fā)作,,脅脹滿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等證,。類似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常配伍胡椒,、訶子、干姜,、人參,、茯苓等溫中止痛、健脾消食藥,,方例《蓽茇丸》,、 《大己寒丸》、 《蓽樸散》,。 2.嘔吐瀉?。荷溰赜挚捎弥纹⑽柑摵畤I吐,腹瀉或痢疾,,類似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單用有效,。常配伍半夏,、干姜、訶子,、白術(shù)等,。方例《蓽茇散》。此外,,也可入復(fù)方中治療急慢性胃腸炎之嘔吐,,腹瀉。 3.胸痹心痛:近年來用蓽茇治療冠狀動(dòng)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 常配伍細(xì)辛,、檀香,、高良姜、冰片,、元胡等理氣,,活血,,溫中止痛藥,,有效率達(dá)77.4%以上,一般用藥后5分鐘可以止痛,。方例《寬胸霧劑》,。 4.頭痛牙痛:蓽茇可用治頭痛,或因齲齒,、鼻淵所致的頭痛,。古方多作外用,近代常配伍川椒,、蓽澄茄,、上肉桂、細(xì)辛,、 砂仁,、黃柏、骨碎補(bǔ)等,, 方例《蓽椒丸》,、《牙痛藥水》 (市售成藥)。 此外,,尚可用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腹痛或腹中結(jié)塊等,方例《二神丸》,。 〔用 量〕3~6克,,丸、散,、酊酌減,,外用適量。 〔用 法〕生用或提取有效成分用,。 〔禁 忌〕胃熱陰虛者不宜用,。 〔附 方〕 1.蓽茇丸(《圣濟(jì)總錄》):蓽撥、訶子,、干姜,、人參、肉桂,、白茯苓,、胡椒,。 2.大己寒丸(《和劑局方》):蓽撥、高良姜,、干姜,、肉桂。 3.蓽補(bǔ)丸(《選奇方》):蓽撥,、姜厚樸,、鯽魚肉。 4.蓽茇散(《圣濟(jì)總錄》):蓽撥,、肉豆蔻,、干姜、訶子,、白術(shù),、木香、甘草,。 5.寬胸霧劑(《中藥研究參考資料》5,,1974):蓽撥,高良姜,、 細(xì)辛,、 檀香、冰片,。制成霧劑,,噴霧吸入。 6.蓽椒丸(《圣濟(jì)總錄》):蓽撥,、川椒,。 7.二神丸(《普濟(jì)方》):蓽撥、 蒲黃,。 |
|